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榕树浑身都是宝,果叶根须均可药

已有 1746 次阅读 2023-11-2 08:23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榕树

【拼音注音】Rónɡ Shù

【别名】细叶榕、成树、榕树须

【来源】桑科榕属植物榕树Ficus microcarpa L. f.,以叶和气根(榕树须)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叶:微苦、涩,凉。气根: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叶:清热,解表,化湿。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支气管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气根:发汗,清热,透疹。用于感冒高热,扁桃体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35钱,气根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698744937159.jpg

 

《中药大辞典》:榕树果

【拼音注音】Rónɡ Shù Guǒ

【出处】《泉州本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果实。

【功能主治】治臁疮:榕树果实自坠入水中者,取捣烂敷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1698744937168.jpg

《中药大辞典》:榕树叶

【拼音注音】Rónɡ Shù Yè

【别名】小格叶(《生草药性备要》),落地金钱(《本草求原》)。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叶片,全年可采,拣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叶茶褐色,多呈不规则卷曲状,展开后呈倒卵状长圆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稍狭,边全缘,革质。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黄酮甙、酸性树脂、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作用。150浓度的榕树叶和树皮,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舒氏痢疾杼苗有抑制作用。同属植物垂叶榕叶的水煎液,用平皿稀释法的抑菌效价为:绿脓杆菌120,金黄色葡萄球菌180,弗氏痢疾杆苗180,大肠杆菌120,变形杆菌1160,用挖洞法及纸片法亦证明对上述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广东中药》Ⅱ:"淡,凉。"注意 《广东中药》Ⅱ:"麻风患者忌用,否则皮肤之结节更形表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热理湿。治跌打损伤,慢性气管炎,流感,百日咳,扁桃体炎,菌痢,肠炎,目赤,牙痛。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骨内阴疮,敷跌打,止痛,冲酒饮。"②《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断筋折骨。"③《南宁市药物志》:"治痢疾。"④《岭南草药志》:"解热,理湿滞。"

⑤《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蛾喉,扁桃体炎,结合膜炎,疟疾,百日咳,跌打瘀肿,筋伤挛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妇女经闭,跌打损伤:榕树叶,焙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钱,每日一次,连服三日。(《泉州本草》)②治眼热:榕树叶、黄豆,加片糖少许同煎服。(《广东中药》Ⅱ)③治风火牙痛:椿树叶晒干,塞患牙。(《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小叶榕鲜叶1.5两,水煎,后入陈皮2钱(均为10两制)再煎,滤出首次药液后药渣复煎,合并两次药液浓缩至50100毫升,加入白糖适量,为成人1日量。每日分23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个疗程。治疗507例,近期控制133例(26.23%),显效183例(36.1%),单纯型的疗效略高于喘息型。或用鲜叶及陈皮煎汁浓编制成糖浆,每10毫升中含鲜叶8%,陈皮2钱,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为一疗程,视需要隔几天可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151例,痊愈81例(53.6%),显效50例(33.1%)。一般药后25天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睡眠改善,食欲增加,仅少数在药后有头晕、口干、咽部不适、四肢酸软无力,合并胃溃疡者药后胃痛加剧;极个别体弱者,在服药期间出现轻度浮肿,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另据报道,用树皮12两或干叶0.51两(或加陈皮2钱),水煎内服,疗效亦无量著差异。此药除用于慢性气管炎外,对急性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用之亦效,咳嗽、咳痰等症多在35天消失或明显减轻,体温及白细胞能迅速降至正常。

②治疗急性菌痢及肠炎。每日用100%榕树叶煎剂50100毫升,分2次服。治疗菌痢19例,治愈17例,好转2例。治疗急性肠炎7例,服药1天痊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1698744937174.jpg

《中药大辞典》:榕树皮

【拼音注音】Rónɡ Shù Pí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树皮。

【药理作用】参见"榕树叶"条。

【功能主治】治泄泻,疥癣,痔疮。①《南宁市药物志》:"止泄泻。"②《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止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复方 治疥癣,疮疡,痔疮:椿树皮,煎水洗。(《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参见"榕树叶"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1698744937150.jpg

《中药大辞典》:榕须

【拼音注音】Rónɡ Xū

【别名】半天吊(《生草药性备要》),吊风根、榕树须(《岭南采药录》),榕树吊须(《广东中药》)。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气根。全年可采。割下气根,扎成小把,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村边坡地、河边,有时塔顶及峭壁亦有生长。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浙江、贵州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榕树(《南方草木状》),又名:倒生树(《粤志》),倒生木、不死树(《纲目拾遗》),细叶榕(《岭南采药录》),正榕、官榕木,小叶榕。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胸径达2米以上,干多分枝扩散;树冠扩大成伞状;树皮不剥落,具白乳汁;由干抽出气根,可垂及地,挺直如柱。叶互生,革质,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基部楔形或圆形,先端钝、短渐尖,全缘,两面均无毛,侧脉56对,表面不明显;叶柄长715毫米.隐头花序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内,倒卵球形,直径约510毫米,初乳白色,熟时黄色或淡红色,基部苞片3,阔卵形,钝;雄花花被34,雄蕊1;雌花花被片3,柱头长;瘿花似雌花。花期56月。果期910月。本植物的树皮(榕树皮)、叶(榕树叶)、树脂(榕树胶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干燥气根呈木质细条状,长1米左右,基部较粗,径48毫米,末端渐细,往往分枝,有时簇生67条支根。表面红褐色,外皮多纵裂,有时剥落,皮孔灰白色,呈圆点状或椭圆状。质脆,皮部不易折断,断面木部棕色。以条细、红褐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有基酸、糖类。

【性味】苦涩,平。①《南宁市药物志》:"涩,平。"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活血解毒。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痧气腹痛,风湿骨痛,鼻衄,血淋,跌打损伤。①《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饮,治伤散瘀。"②《岭南杂记》:"制药可以固齿。"③《岭南采药录》:"煎水熏洗痔疮;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饮,可验麻风真假,真者觉其味甘。"④《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断筋折骨。"⑤《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利尿。治风湿骨痛。"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发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疟疾,百日咳,麻疹不透。"⑦《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消炎止咳。治斑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复方 ①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屈伸不利: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泉州本草》)②治关节风湿痛:格树气根二至四两。酒水煎服。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福建中草药》)③治跌打损伤:榕树气根二两。或加樟树二重皮三至五钱。水煎冲酒服。(《福建中草药》)④治血淋:榕树倒抛根鲜者一两半(干者八钱)。合冰糖炖服,每日一次,续服四、五次。(《泉州本草》)⑤治小便不通:榕树吊须一把,沙糖、米酒各适量。水煎服。(《岭南草药志》)⑥治疝气,子宫脱垂:榕树干气根一两,瘦猪肉适量。水炖服。(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⑦固齿,止牙痛:榕根须,摘断,入竹管内,将盐塞满,以泥封固;火煅存性为末,擦牙,摇动者亦坚。竹管不用。(《纲目拾遗》)⑧治牙痛,能消肿止痛杀虫:榕须、皂角。煎水含之:冷则吐,吐则再含。(《岭南采药录》)⑨治喉蛾:榕树须六两。黑醋一汤碗,煎好,候温含漱。(《岭南草药志》)⑩治湿疹,阴痒:榕树气根适量。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⑾治神经性皮炎:鲜榕树须,捣烂外敷。(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1698744937141.jpg

《中药大辞典》:榕树胶汁

【拼音注音】Rónɡ Shù Jiāo Zhī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桑种植物榕树的树脂。

【功能主治】治目翳,赤眼,瘰疬,唇疔,牛皮癣。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赤眼,煲粥冲食。"②《南宁市药物志》:"退目翳,消瘰疬。"

【用法用量】外用:折嫩枝流出的乳汁涂患处,内服:煮粥食。复方 ①治唇疔:榕树乳汁调醋涂患处。(《福建中草药》)②治牛皮癣:榕树乳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1698744937163.jpg


相关博文:

榕树下

高山榕果实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好大一棵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08103.html

上一篇:愿君多采撷,去腐又生肌
下一篇:园林绿化带里的中草药:长春花
收藏 IP: 60.233.16.*| 热度|

19 孔玲 宁利中 胡泽春 尤明庆 王从彦 刘进平 杨学祥 汪凯 张晓良 高宏 陆仲绩 郭战胜 王安良 鲍海飞 王涛 杨正瓴 许培扬 孙颉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