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蔷薇花》
【唐】杜牧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
石家锦障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蔷薇花
拼音注音: Qiánɡ Wēi Huā
别名: 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蔷蘼、山棘、蔷薇(《别录》);玉鸡苗(《清异录》);刺縻(《救荒本草》),刺红、野蔷薇(《群芳谱》);倒钩刺、和尚头、七姊妹。
出处: 《医林纂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原形态: 多花蔷薇,落叶小灌木,高达2米。茎、枝多尖刺,有时呈偃伏或缠绕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或广卵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被柔毛;托叶极明显,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边缘篦状深裂。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着生少数腺毛;萼片5,披针形,密生绒毛;花瓣5片,心脏形或广倒卵形,凹头;雄蕊多数;花柱无毛,合生,伸出于萼筒外,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光泽。瘦果,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状: 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含黄芪甙,又含挥发油0.02~0.03%左右。
性味: 甘,凉。①《药材资料汇编》:"甘,平。"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凉。"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注意 《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功能主治: 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①《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②《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③《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④《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复方 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花柱有白毛,其他与上种同。
————摘自 《中药大辞典》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