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从“以蠡测海”到“以蠡测碳” 精选

已有 7274 次阅读 2023-3-21 09:43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2303212322.jpg

在海边散步,看见沙滩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漂亮贝壳,引得游人纷纷弯腰捡拾。五彩的贝壳,给人们带来视觉快乐和无边的遐想,从一枚小小的贝壳里,人类获得了无穷的灵感。譬如米国壳牌公司的黄红相间的logo标志,珠海市宏大的仿贝壳造型的日月贝剧场,大连的贝壳博物馆,青岛西海岸的唯美贝壳高塔和灵山岛上的贝壳建筑。

20230319194956.jpg

看见远处几个小朋友握着小贝壳,在沙滩上划拉海水玩,不时做出舀水状,玩的不亦乐乎。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以蠡测海”

20230320154739.jpg

,古时指贝壳做的瓢。意思是用一只小贝壳去测量大海里的海水体积。该成语出自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大意是:用小竹管窥探星空, 怎么能够看透神秘天相?用海蛎壳去舀海水,怎么能够测量出大海的容量?用小竹杆敲击铁钟,怎么能奏出黄钟大吕般的鸣响呢?东方朔这段话还被组合派生成另外一个成语“管窥蠡测”。这个贬义词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贬人也挺狠的。

20230320155624.jpg

以蠡测海”是一个贬义成语,嘲讽一个人认知狭窄,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非常片面。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如果看见有人摆弄着竹筒在遥望星空,拿着贝壳在海边舀水测量大海的体积。大家会觉得滑稽可笑,如此举动在当时一定会遭人嘲笑的。

20230320155641.jpg

如果从自然科学史的视角解读成语“管窥蠡测”,挖掘所隐含的科学史信息,似乎可以还原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古人《科研写真图》来:夜幕降临之时,古代星相学家们手握简易的竹管状 “天文望远镜”,在仔细观察神秘星相的变化;古代风水大师,在大海边设祭坛做法,用贝壳舀水来占卜部落的吉凶。这表明,在人类科学萌芽时期,古人朴素的科学实践活动,一样蕴含着大智慧。

20230320155330.jpg

时光飞驰至21世纪。在人类文明之树的谱系图上,“科技之花”这支小小的树叉已长成一棵文明参天大树。譬如在宏观宇宙研究领域,天文学家借助大型天文望远镜,已接收到百多亿光年外的宇宙光波信号并还原成像,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外的类星体。在微观科学研究领域,物理学家们在量子理论指导下借助大型科学仪器,观察到电子、光子、中子、质子、夸克等微观物质实体粒子的运动。

20230320155407.jpg

今天,如果从自然科学的微观层面观察研究贝壳,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譬如,在材料学领域,贝壳完美的“无机-有机”层状结构,激发了科学家的科研灵感,设计合成出轻质高强超韧性的贝壳仿生新材料;在环保研究领域,以海边这些漂亮的贝壳为样本,“以蠡测碳”,研究海洋贝类生物“碳汇”的机制和价值,也是当今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

20230320154159.jpg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蠡测碳”的新时代。突然感觉,成语“以蠡测海”不再是贬义词了。

20230315163327.jpg

20230315163352.jpg


相关博文:

生蚝贝壳生物钙化,是“碳源”还是“碳汇”? 精选

海岸线地貌波浪扰动对区域尺度溶解度碳泵的影响  精选

滤食性海洋贝类碳代谢及固碳机理研究

如何构建海洋蓝碳生态可视化分析系统

海滩怪石,竟然是来自海底的“碳票”  精选

海洋贝类对近海碳循环的影响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381252.html

上一篇:远山雾气氤氲,茶园春芽萌动
下一篇:桃花开,燕归来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22 王安良 朱晓刚 孙颉 宁利中 许培扬 贾玉玺 刘钢 徐长庆 尤明庆 张晓良 杨学祥 刘全慧 鲍海飞 刘炜 孙小银 梁洪泽 李学宽 杨正瓴 黄河宁 籍利平 王启云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