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在微信上和高中同学阿迪聊天。阿迪是我们班的学霸,当年的高考成绩全县第二名,已超过北清的录取分数线。那时是先填报志愿,阿迪比较保守,报的是天大的电子工程专业。他研究生毕业后,进京在部委下属的一家研究院搞科研,后辞职下海,现在一家著名的IT企业里搞研发。阿迪说,他们IT圈搞研发的,吃的是青春饭。如果45岁以后,没有混进公司的管理层,基本没人要了。他说自己年过半百,还能赖在公司里,已属奇迹。他有几个研究生同学在深圳、武汉,被公司裁员赋闲在家好多年了。阿迪感叹说,这些年自己醉心搞技术研发,生活圈子狭窄,身无旁技。目前经济形势不好,又要面临公司裁员,一下子让他有些蒙圈。他担心自己失业后,无法适应社会,被边缘化。
我俩又聊到其他几个老同学。这几个同学,当年读的是专科,要么中文,要么历史,都是很水的专业。但是现在他们几个,从政的从政、经商的经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活得都挺精彩的。他说最近几年一直挺纳闷:为什么学理工科的人社会适应性差,社会地位不吃香?
和阿迪聊完天,我也陷入了沉思。网上有个金句:思维决定命运。我们学理工科的,之所以遭遇如此人生囧境,是否与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个酷词,叫“齿轮思维”。所谓“齿轮思维”,是指经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后,所形成的具有高度逻辑性的严密思维模式。这个词,以精密齿轮驱动系统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齿轮思维”环环相扣、逻辑性超强的思维过程。“齿轮思维”具有系统性、条理性、高效性、严谨性等特点,缺点是思维灵活性差。思维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被卡住,往往会导致死机现象发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社会,就象上面的齿轮驱动系统一样。每个社会岗位,被高度地细分、细划。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就象社会性动物蚂蚁一样。现代社会是一座摩天大厦,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块砖,一颗螺丝钉。我们许多理工科毕业生,是社会按需求培养的,思维模式大多是“齿轮思维”。所以,理工科毕业生,由于过于专注技术,思维模式死板。一旦自己这个小零件老化破损,可能会导致蚁命人生的个体悲剧发生。
我们为社会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齿轮思维”模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如此要求是对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从哲学层面理解这个问题,有点让人困惑。记得有一门学科叫“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哲的一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张,幸福与高尚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价值祈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价值理想。但是机器化的社会禁锢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异化,导致人“幸福与高尚”的归本性价值的丧失,出现许多非人境况,如:人格式微、人的尊严沦丧、人生意义被消解......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安身立命?马克思人学理论认为,为防止人的异化,我们每个人必须要不断创造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养成自己的风骨、气节、情志、意趣和生命意境,才能从容淡定地面对各种人生遭际,从而自觉担当使命、担负责任。
理论上确实如此,个人做好很难很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