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如何让教授愿意到企业去? 精选

已有 9138 次阅读 2017-9-9 08:49 |个人分类:闲言碎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授, 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

没想到,科学网的影响力蛮大的。我在科学网写的一篇博文《教授说,再也不到企业去自取其辱》,引来山东科技信息报高记者的采访。关于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有关问题,我和高记者电话聊了一会。几天功夫,高记者的文章发出来了。


《如何让教授愿意到企业去?》

高家涛


日前,一篇题为《教授说,再也不到企业自取其辱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文章揭示了县区产学研合作中的一些问题,如高校研究成果难以落地,而企业技术难题求助无门等,引发诸多网友的关注。

   本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文章作者郑永军,听取他对县区产学研合作的一些看法。

“个别地方搞活动重规模轻内容”

   郑永军是山东某高校的一名教师,曾在地方科技局挂职,负责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地方的联络和沟通工作,到现在,仍然会作为专家应邀参加一些产学研合作活动。据他介绍,在一些地方的“高校教授博士企业行”中,一开始高校与企业双方都非常积极,但最终因为企业的一些技术难题教授博士解决不了,导致双方都有怨言,“企业不再愿意接待,专家自感有失身份也不愿再去企业自取其辱”。

    郑永军介绍了这样几个例子,有一家搞壳聚糖的企业,问能否攻克规模化制备壳四糖~壳六糖单体的关键技术,还有一家生产甜菊糖的企业,问能否搞出来高纯度的rebaudioside A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过了一段时期,我催问有关的教授博士,能否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答复我说,查了一下文献,发现都是世界级的难题。后来再追问,全没了下文。”

   郑永军认为,这首先与高校研究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有关,“优秀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工程师”。另外一方面,也有某些地方的此类活动只重形式忽视内容,“开幕就闭幕,拉着专家到企业转一圈就算完成任务”。“还有一些地方,邀请高校专家的时候存在傍名牌、互相攀比现象,片面追求邀请的专家层次、数量规模,反而忽视了地方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实际。”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县区开展了类似的产学研活动,应该说相较以前,无论在实质内容,还是在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前边所说的问题,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郑永军说。

科技部门如何做好“红娘”

   问题如何解决?郑永军与一些地方科技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要想让类似“教授行”、“博士行”的产学研活动真正起到作用,需要地方科技部门扮演好“红娘”这一角色,对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项目有着充分的了解之后,再撮合双方。

   2008年开始,淄博市淄川区开始连续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受到了当地企业的普遍欢迎,该活动也已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淄川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九届先后已有770多家(次)高校院所、97名(次)两院院士、2900多名专家参加,签订合作项目45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00余项。今年718日—19日举办的第十届“专家行”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淄川区举办“专家行”活动的一些做法:首先要对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有着宏观的把握,然后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科研难点进行全面摸底,“弄清楚企业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带着需求有目标的去寻找高校、院所、专家,在邀请专家的时候,也要对专家的技术有深入的了解。“虽然专家行活动每年只在两三天内举行,但实际上这项工作贯穿了我们全年工作的始终”,这位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淄川区还积极把“专家行”活动朝精准化、专业化方向推动,成果推介、技术对接等活动从“大课堂”到分领域举行,这样就保证了对接活动的质量。另外,对接活动也不局限在每年的“专家行”活动期间,而是贯穿全年,“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几次”。

   搞精准对接,这也是邹城市近年来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的主要方式。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近年来很少举行大规模的“专家行”活动,而是将对接活动细化到每个产业领域,甚至企业,分领域邀请专家到邹城与企业对接,这样的活动,每个月都会举办。

   这位负责人认为,这样的精准对接无论在效率还是质量上,效果都比较好,企业也比较欢迎。

“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只有让企业切切实实获益,专家行活动才会收到重视,才有吸引力,才会有更多的企业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同样,只要能够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发挥作用,专家也是愿意到企业去的”,淄川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与企业两者相互需要”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白鹏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区县举行的产学研活动,而且与淄川一家企业已经开展合作多年。先前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只要企业有需求,高校和教授是非常乐意帮助解决的。另外,教授的科研成果要想转化,形成产业化和现实生产力,也离不开企业。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两者之间的平台搭建的好,无论专家还是企业,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白鹏说。

   山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葛文庆持有相同观点,他经常受学校委托组织专家参与地方的产学研活动。在他看来,出现企业难题专家解决不了的情况在所难免,“毕竟专家的研究不是全面的”,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专家都是非常愿意参与此类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出去。

   “现在,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仍只停留在实验室,迫切需要转化,地方组织的产学研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他说。“现在,国家也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葛文庆同时提醒,作为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做好对接的后续工作,追踪服务好科技成果落地等,同时,为企业和专家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政策、产业环境,如此才能推动地方产学研活动更有实效,更长久的走下去。(记者高家涛)

   转自创新山东:http://www.cxsdw.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id=10452&page=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075042.html

上一篇:艰辛可以复制,成就无法粘贴
下一篇:假如你的导师是孔老师
收藏 IP: 112.40.20.*| 热度|

20 曾荣昌 李学宽 黄永义 黄仁勇 张士宏 朱晓刚 杨正瓴 李颖业 李哲林 李万峰 宁利中 罗汉江 苏力宏 汪晓军 樊采薇 晏成和 zjzhaokeqin xlsd yunm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