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继耘的人文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jiyun 挥之阙如的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博文

致青春:零落成泥碾作尘

已有 3188 次阅读 2013-5-12 00:5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致青春:零落成泥碾作尘

 

人因痛苦而生存。——题记

 

花香如故,是指青春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总让人愁肠百结如乱丝。别说去刻意展现这场美好的人生邂逅,就是提及其细节,也不免心生忧怨。赵薇拿起这个“武器”,把当下情愫无以寄放的人们,搅得心底那根柔软而绵远的性灵之弦,生生得晃悠了半日。

《致青春》在这个层面无疑是成功的。它让人们都在找寻自己年轻时期的影子与青春时代的画面。欢乐、悲泣、不解风情、懵懂惺忪、悲情伤怀、生离死别,以及生命意义的追寻,全融入几位青年的爱恨情仇当中,让人观后,不忍之余,满腹伤感。恨只恨,世间万物事,圆满有几分?!

但影片刚硬的部分仍显情感张力不够。一味把悲伤堆砌,让一层高过一层的“痛”置放于一起,终难化解情绪的浓度,审美便会递减,走向另一极端。毕竟,“尼采化”的悲剧艺术——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亦是有节制的。

至于背景的可考性,会将人带入一种“无有”的转换之中。并不追求年代与场景,单单述说故事及情结,让偌大的悲剧绽放于无时代的历史空域中,这种“无”,未必不是好事。诚然,“有”之编撰,也从情感与艺术中建构而来。艺术嘛,直奔主题,营建效果,便宜。《致青春》也可见一斑。

应该说,青春作为人生一站,痛苦——哪怕欢乐本身也是一种生长痛苦——是尤其值得祭奠的。青春是永垂不朽的,成长之美便是那场极致之痛,刻骨之爱以及隐忍之憾。人因残缺而痛,而喜,谁又分得清个中的各色滋味呢?正如“一厘米的差错”,严格意义的完美是没有的。

而对于影片本身些许的压抑与老套,何尝不是“一厘米的差错”。感性而张力的青春,在人生悠悠的背景之下,诠释的是极度主流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人生就是一次旅程,正如剧本所言:我们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

感谢这场还来及追忆的人生情事!在这个世情浇漓的时代,追寻是对现实真切伤痛的有力补偿。一种化不开的慰藉剂会作一次无有转换的旅程,飘荡在所有人的生存记忆中。在这重意义上,应该感谢《致青春》并不完美的完美。

以此文祭奠青春,不管是抽象意义的还是具象意义的。并祁愿江山易老,青春不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6862-688961.html

上一篇:青年节话题:生活不能让浪漫情怀走开
下一篇:《中国合伙人》:以浪漫制造浪漫主义色彩
收藏 IP: 101.86.200.*| 热度|

5 曹聪 高莉 蔡庆华 张忆文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