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继耘的人文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jiyun 挥之阙如的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博文

我的那团火焰——阅读《自我的真相》

已有 4409 次阅读 2010-6-28 00: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书之概览

 

自我了悟(self-realization)的几个阶段受到我们的教诲与学习程度的影响。从发现本体到对自我及心智活动的客观理解再到从自我认同转向本体的身份认同,是这几个阶段的展开。《自我的真相》便着眼于第三阶段的自我了悟,即证悟到本体的存在,让本体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经验。阿玛斯认为,许多根深蒂固的认知到了这个阶段都会被看破,我们会发现这些观念都只是一些天真的假设罢了。

在这个阶段,本体会被经验成一种存在,一种没有时间感的当下。该书从人性及宇宙的面向来探讨自我了悟。

 

二、根本问题是一团火焰

 

我为什么会在此处?我将去往何方?这些问题是一团火焰,解答它们,无异于熄灭火焰。不追及根本问题,便会人云亦云式生存,那么,就让它继续燃烧吧!而假定别人所说的都是真理而不去质疑,你内心的火焰定会熄灭。阿玛斯告诫我们:你的心总是充满着概念、理想和计划,你总想填满自己,让自己感觉快乐,为自己找到自由。但这些概念只会让心中的火焰熄灭,让那个炽热的问题安歇下来,为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慰藉。请不要熄灭或掩盖它,让它烧掉你所有的概念与信念,让它烧光你所有的善恶观念,让这个疑团继续深化与扩大。

或许,这股探索的火焰可以烧掉所有的抗拒、残渣、想法与过去所累积的一切,这样你才能看到眼前完整的真相。

我在这里吗?阿玛斯说,“你在不在你的身体里?”指的是“你有没有彻底填满你的身体?”。这种存在说明,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真实的。倘使无法存在于当下,便只能存在于现实的边缘。一旦能真的安住于当下(just being here),就会发现眼前早已具足一切的圆满与快乐。他这样定义快乐:“你是世上最珍贵的一个宝物,但你的所作所为却让自己变成了最贫穷、最无足轻重的东西。”诚然,快乐只是内向的物什!存在的本身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东西,对未来的期待就是排拒真正的自己。

我是谁?我们把“身份认同”作为探索自己的工具。首先,我的身体是我。阿玛斯对之进行解读:你是坐在那里的一个存在,但是你所经验的这个存在到底是什么?它有没有任何形状?你可能立刻会认为你这个存在的形状就是你自己的身体;即使你不认为身体是你,至少你身体的形状可以定义出你这个人。其次,我的历史是我。当你用个人历史来定义自己时,你所有的经验都会包括在内,甚至是开悟之类的本体经验。对待回忆、想法与概念,不要企图摆脱掉它们,只要认清它们很难摆脱掉就够了。再次,延续不断的我。请用一份感知在那里观察思维的过程及生理情绪反应,但不介入其中。复次, “非我”是我。你的世界根本无法界定你,也不该界定你。一旦被自己的世界所界定,你就中了它的圈套。最后,无法被定义的我。当你为自己定义时,就是在局限自己,因为定义暗示着有一个东西比定义的东西更大。这种最终的定义,是经验与体悟,也是解脱。阿玛斯评述道:只要还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疑问就永远存在。我们会经常钝化自己,不让自己看到这个疑问带来的不满足感,然而钝化自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你的生命因此而缩小。

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核心需求:找到人生的意义。人们会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目标,希望借由这些目标带来生命的意义。在抵御空虚的经途中,即便是追求享乐,也是在期待这些活动能带来意义和重要感。而对意义和重要感的欲求,就是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追求财富、名望、爱或认可只是为了填满空虚而已。“如果这些事都不做了,如果不把自己的价值放在任何事物上,那我还剩下什么?”人生的意义又能从何处产生呢?阿玛斯答道:只是如实存在着,会带来一种巨大的恐惧感。我们会害怕自己根本没有一个本体或者不具备任何身份。一旦穿透人格的外壳而察觉里面的空寂,就会有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毫无重要性的感觉。我们经验过内在的裂缝,才能尝到统合(unified)的滋味,存在本身即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三、自我了悟:你的身体并不是你的止境

  

在该书第115页,阿玛斯对“我”的困境进一步作出说明。他写道:在听我说话的时候,难道不是在假设有一个你坐在那里听对面的我说话吗?如果我不认为自己只是坐在这里的一个人,那你又会看到什么呢?所以这一切都只是你的假设罢了。然而,你不但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设,还把它当成了事实。

现在你们有的人可能会想:“等一等,如果我是没有界限的,那么我的内在会发生什么事?里面的东西会不会涌出来而什么都不剩了。”害怕自己会消失,乃是由界限所造成的感觉。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可能就不害怕自己会消失了。

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充实,有时却觉得很渺小,但为何不告诉自己:“你的身体并不是你的止境”?立刻改变你原先的想法,就等于在承认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如此一来疆界感会变得更强烈。个体所以会产生冲突和问题,都是因为你把自己的疆界当真了。如果认清了这点,你就会对这些信念所造成的痛苦感到悲悯。你会发现,这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坏意图,它只是愚昧无明罢了。它把自己当成了某个东西,而且对这个东西所经验到的一切都深信不疑。它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监狱,而且不知道如何拆掉它。它如果试图拆掉这座监狱,墙一定会变得更厚。

 

四、拆除疆界的思考

 

自我的本体与认知被作者演绎得如痴如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self-love)、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斯密只是焊接了自我与俗世的对弈,在阿玛斯那里,这种外向性的思考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罢了。当然,斯密不乏美丽的动机:利他主义伦理学假设。而在时空中穿行的自我的无疆域面向,是本书作者解构的对象。

在《永久和平》中,康德构想了达成人类和平所遵循的原则: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平等、独立与竞争。他的宏愿是,人们遵循理性的指引而达到一个“求异致同”的和平社会。阿玛斯在本书对界限、独立个体与永生的认证正是为大同世界作铺陈:个体否认自己的独立存在,就不会恐惧自己的消亡,因为个体的疆界一旦打破,自我便成为普我了。

而法律在斤斤计较着一我的利益。法律的经验性表明:在设定权利的监狱中,如果试图拆掉这座监狱,墙一定会变得更厚。人类本身便重复着这种激迫的动机,操刀割去共同的脐带,回归不到自我的本体中去。我为之扼腕叹息矣!

 

参考书目:

[1] [科威特]A·H·阿玛斯:《自我的真相》,胡因梦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版。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3] []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6862-339409.html

上一篇:顺时之策的人民币汇改重启
下一篇:法律的使命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