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保护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 —— 晓东小学科技活动节;2021年6月11日下午。
(一)序章
上两周,接到晓东小学校长的电话:
—— 李老师,您好!听了4月份您在我们学校的科普讲座,感觉非常好!下周五下午,我们将举行科技活动节,您有时间参加吗?
——校长好!谢谢!那需要我们做什么?
—— 支持一些植物标本,做一个室内展览的科普内容,可以吗?
图2:四五月份盛开的头状四照花 Dendrobenthamia capitata,又名鸡嗉子果。摄影:天晴
(二)主题
标本展,进校园?这还真凑巧!最近一段时间,做了三年的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已接近尾声,正带领学生马不停蹄地准备验收材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药用植物标本。由于标本较为充足,挑选一批制作精美又富含科学价值的植物标本,带到校园里,给小学生们开开眼界,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要知道,我是上大学后,才知道植物标本是采集、压制、烤干后,按自然状态固定在洁白的台纸上。在标本馆,有的标本制作非常精细,很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我寻思了一下,时间不凑巧。不过,虽然我去不了,但学生——宁,可以挑起这个重任,她之前在萌宠动物园做过半年的科普活动市场策划。于是,欣然答应,准备派出新生力量,前往小学开展植物标本进校园活动。
图3:2019年在野外做中药资源调查,摄影:Saraca。
(三)人物
学生天晴:
—— 老师,听说要去小学科做科普,我也想去!
—— 好啊!去了要负责搬运标本,展示台前给孩子们如数家珍般讲述每一份标本后的植物学故事,包括药用成分和功效。
—— 这个没问题,我亲自参与采集的标本,认真查阅的资料,都熟悉的。
—— 好的,那你负责讲解,宁同学负责摄影联络。
学生乐骋:
—— 老师,我也想去参加小学校的科普活动。
—— 你也想去锻炼科普口才啊!好啊!
—— 那等我把弥勒的中药资源验收的资料准备好就去!
—— 没问题!
学生积极主动请缨,为师颇感欣慰。回想去年9月入学时,与学生首次见面时,曾感受到年轻人的拘谨、迷茫,还有一些羞涩。如今,通过一年的学习,尤其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实践,已经“出落”得落落大方、成熟稳重、出口专业术语,能够与普查县的队友、老师同学们,自如地说出恩格勒分类系统,也谈重点药材和种子,也能说说野生资源保护,还可以给人讲讲民间常用草乌,就是毛茛科的乌头,在药典里被列为下品,有大毒,需谨慎服用。
然而,到了科普活动的头天下午,天晴说要忽然接到要去安宁参加野外调查的通知;乐骋说普查验收资料尚未整理完毕,不能走!其他同学尚在景东出差,能派出的新生力军,难道只有宁同学了吗?单枪匹马?
—— 不!不是还有一名刚毕业的年轻人闲赋在家吗?她从小耳濡目,招呼小同学来看标本,念一下拉丁学名,还会拍照摄影,不也很在行嘛!
宁的灵机一动,让我眉开眼笑,这不正合适让象牙塔里长大的年轻人多一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嘛!还解了燃眉之急呢!
(四)风雨兼程做科普
周五上午,尽管大雨滂沱,宁带着年轻人一起走入雨幕。她俩打着伞,扛着两箱标本和宣传材料就打车出发了。果真,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只有风雨兼程了。
傍晚,见到了两位有说有笑的年轻科普人士。研究生说这位年轻人很不错,帮忙拍了很多照片。年轻人说,研究生姐姐真厉害!居然可以一边娴熟地示范标本制作,一边有条不紊地介绍药用植物特点。听上去,这真是一对好搭档!边说着,还给我分享了一些活动现场的照片,非常有带入感。
图4:晓东小学的同学们有序参观学习植物标本。摄影:涵宁
图5:晓东小学的同学们有序参观学习植物标本。摄影:涵宁
(五)未来可期
第二天,年轻人给我分享了这样的文字记录:
下午2时,科技节在濛濛细雨中拉开序幕。然而,细小的雨滴浇不灭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热情与好奇。晓东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进入教室,顷刻便被近百种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植物标本所吸引。他们在多种多样的标本前认真观察,流连忘返。与此同时研究生姐姐还为小学生们做细致的讲解,让孩子们对植物标本的制作流程有了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
此次科普活动,不仅体现了高校与小学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联动合力,也契合了COP15的大会理念,鼓励小朋友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永恒主题!
画外音:因为参与,年轻人对科普活动现场有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因此,无论从天气还是人物活动以及现场氛围都做了生动如实的记录。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活动的一个侧面反映,科普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他们才是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完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念的新一代!
图7:校园毕业季。作为渡船人,又目睹了一批学生的成长。他们将带着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知识和美好理念,开始新的旅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植物新语之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