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慕课以来 精选

已有 6119 次阅读 2016-7-29 00:11 |个人分类:科搜研手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


最初参加慕课是11年因为研究中有篇文献提到了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看明白,然后发现网上有人提到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讲的比较透彻就去网易公开课看了视频,看完后发现很多中文资料写不清楚不是因为SVM难,而是其根本就没搞清楚原理在照猫画虎。这时我开始真正意识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既然这些名校提供了这些课程,为什么不去学一下?


2


慕课的第一道门槛是语言。在刚开始流行的阶段,中文课非常少,而且试听后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课就是简单的把课堂录像搬了过来,搞得像精品课程的网站。然后我就硬着头皮去听英语课,几周下来感觉其实配合字幕与回放,语言并不是障碍,多数老师都考虑了非母语国家的学生而有意放慢语速并使用相对简单的词汇:如果双方抱着交流的目的,那怕比划也管用。后期如果内容相对简单,我会把视频速度上调到1.2到2倍,这样听难的部分语速调回到1就感觉不那么吃力且思路也跟得上了。这个过程对于相对愚钝的我而言还是管用的,对其他的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好了,慕课给你的自由度比传统课堂要高。


3


自制力对于完成慕课很重要。兴趣是用来入门的,入门后的学习一般而言都不那么轻松。你需要完成小测试,课后作业,此外最好温习课程幻灯片来扫除所有疑点。一次课的耗时一般都会在视频时间的2到3倍甚至更长,在没有self pace的年代,你会被deadline赶的吐血。说这些的意思就在于要把慕课当成课而不是学着玩才能学到东西,任何一门课没有复习与课后习题的巩固都不完整,其后果就是连看视频那时间都浪费了。要瞪起眼来上课,你可以随时暂停,但一旦播放最好全神贯注。如果把慕课当成副业或可有可无,多半会放弃掉,但我一直的观点就是既然都打算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就一定搞明白了,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出去玩。慕课被唱衰的最大原因就是平均90%的弃课率,自由不代表放纵,不要让优势变成劣势。


4


做笔记。前面说要有回顾而回顾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笔记,每节课搞完了要回顾,这门课上完了更要回顾,所谓回顾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通常而言,通过查阅笔记要可以很快恢复到这门课刚上完的状态。慕课这个过程本质就是求知,而且目的性更强,所以记笔记应该是个自发行为。同时我建议把你的笔记到网上去共享,最好做成网页或幻灯片模式,把刚学到的知识有条理的进行复述并让其他人看懂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当然,看别人的笔记也会收获不同的视角与观点。


5


学会提问与交流。我出去听报告讲座经常发现中国的Q&A这个环节很沉闷,很多问题本身就不是个好问题,很生硬,像是安排好的。不管是论坛内部还是搜索引擎,对不懂的东西要学会提取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也是两个层次上的,常识性的使用谷歌百度之类,专业性知识要能找到行内人聚集的地方,这样可以很快得到回应。80%的问题可以从网上找到答案,另外20%你在网上提出来也就方便后来人了。如果你的问题是前人所未发现的,那么提问本身也是一种credit;反之,常识性提问或者说伸手党往往会被慕课社区所忽视。


6


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其实算不上个人兴趣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多数人不擅长高水平思考或者大局观,跟着大流去学习,去工作,去抱团取暖,但至少每个人应该想想自己现在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的职业在行业里的定位,你的行业在社会中的定位。很多曾经被认为是铁饭碗的行业都伴随社会转型消逝了,例如很多职位如果两三年没有扩张或招新计划,那很有可能是该职位饱和了,这算好的,还有种可能就是这个职位已经成了闲职,如果机构改革,相关部门可能被直接砍掉。多数公司砍掉一半甚至更多管理职位或文员根本不影响其盈利能力,信息与AI技术大背景下是新一轮的机器驱逐型失业。现在天天刷直播发自拍的办公室白领其实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很多轻型脑力劳动例如整理报告,撰写文书等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可被AI系统替代,例如《纽约时报》很多新闻稿就是AI写的,普通人基本无法区分。


扯这么多其实想说,如果你为你雇主产生的收益低于其支出且从事的是经验类可被AI化的行业或职业,那么你不选择终身学习基本等同于慢性自杀。然而,慕课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红利,其借助互联网为用户带来了高质量系统化的知识,完整的跟下一门课要比你泡论坛逛知乎刷豆瓣更能深入掌握知识本身。你可以很快在慕课网站找到最新技术的培训,而传统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应对市场变化上是非常非常非常滞后的。按照兴趣去选择性进修新技术或其他学科知识会提高你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今天是普惠大众的,甚至有的机构为了推广新技术会提供你进修的机会。


7


现在的慕课整体趋势是偏向职业教育的。当然,鉴于我国一贯的公益性风格,国内高校的公开课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且内容也更加多元,还比较理想化一些。目前几个大站风投的钱估计烧的差不多了,能够圈定的用户群基本也稳定了,其趋势必然是服务盈利点的,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可能最符合这个要求,其余的公益性的课程就不好说了。


仔细想一下,慕课也只是知识获取的一种方式,在线教育早就发展多年了,据说百度搜索转化率最高的项目一个是医疗,另一个就是教育或教辅,这说明教育需求还是很大的。慕课的特色在于其知识来源方多是知名高校,应该说是知识提供方里最好的那一部分,那么受众呢?根据明尼苏达的一份调查显示,80%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慕课学习者来自于该国家收入前6%的人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即便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


简单说,就是还有很多有需求的人根本就没找对解决问题的路,或者找了一条特别曲折的路。知识不应该一直服务那些本来就掌握更多信息途径的人,或者说,掌握信息途径较少的人不要固步自封,要识别出时代的红利与窗口期,不然知识的差距会把人类割裂成两个物种。


或者说,已经形成了。


8


到今天为止,我共计完成了42门公开课,其中有37门课有完成证明,注册过的课程应该接近三位数。课程形式包含了最早网易公开课的视频到后来MOOC再到后来self pace等等形式。这些课来源于中美日澳高校还有一些基金会第三方,有成系列的专项课程也有大量的入门级导论。学过的课程从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复杂系统、博弈论到项目管理还有中医理论都有涉及。我做过x站生信课的community TA,也作为北京区慕课学习者代表参加过c站的官方请吃饭活动。应该说,慕课伴我度过了硕博研究生涯,已经成为了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条路,还会继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56-993298.html

上一篇:给师弟师妹们的留言
下一篇:水卢流水
收藏 IP: 223.96.144.*| 热度|

12 赵美娣 张江敏 吉宗祥 武夷山 王号 陈洋 张灿宇 王春艳 孙颉 史晓雷 武昱 沈小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