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1500年后的世界史在进行划分,第一刀切在1763上是因为《巴黎和约》确立了英国走上了世界帝国的道路,进而导致了当今世界三分之一的人说英语,而第二刀的划分则意义更重要,伴随着1914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的优势则更直白的宣告于天下——世界不过是欧洲人的盘中餐而已。那么反观1763到1914,一个西方优势的总趋势不言而喻。以上是作者的思路,我想说的是在读书时如果你总是顺着作者的思路,你会一直有种很合理的感觉,事实上,这种感觉很不合理。看电影时多数人不会注意其中穿帮的地方是因为有带入感与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书本的这种效应其实更强。从小到大我们的教科书从来都会给我们呈现正确的东西,但少有错误的东西,可以理解那种所谓的怕把人教坏了的家长式思维但这种思维很保守,只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却放弃了知识的自省。反思,只有反思才会发现问题(这种词义重复的做法是用来强化记忆的,你也可以自己去想想,是否在有些情况下你开始情绪是平稳的而随着某些强调的反复出现而变得激动(这里我又使用了情景再现的写法来让读者认可,而事实上情景再现只是强调了你记忆中一部分而掩蔽甚至置换了真实的场景(这里你应该脑补了一些例子但事实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叫做“情景再现”的写法(利用人们想当然的看法,很多书的作者刻意或者无意创造了自己的空间,当你认可了这些空间里的专有名词时你会更容易被带走(我说的就一定对吗?即使它符合你的经验就一定不容质疑吗?但过多的质疑会让你很累的,其实看书多数情况下是很累的(注意到这一句里面的概念偷换了吗?(算了,到此为止吧,这种过程没有尽头的,你看到这一层就已经被我带着走了,但别担心,这只是手段,了解手段会有助于反思)))))))。作者的这种分法更多是基于自己的全球史观的主线形成的,如果换做中式历史,这一段就要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了。其实,历史就是这样,你越是打算从里面找出一些所谓的规律,你就越可能偏离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单纯的历史事件的罗列又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如果你要读历史就要有一个你看到的东西并不全面的心理准备,事实上,即便你看到的不全也没多少关系,因为没人可以证明你看全了。高明的作者总喜欢罗列别人的观点、做出小结然后谦卑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事实上,他们都会回避关于对错或其他类似的价值判断问题,因为没必要,这种问题的出现只会招致不同观点持有者间毫无意义的辩论而不会有任何新东西出现。当然教科书在编写时理论上不应出现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所谓的指导方向,因为这些判断过程要由学生自己来进行,作者要做的是启发而不是告诉读者这个领域已经研究透了,没前途了,这种话只有政治家喜欢说。
让我们回到正文,作者首先介绍了欧洲的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加上下一章讲的政治革命,这一系列的革命过程为西方的称霸铺平了道路。先看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产物,他反对将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进行了结合,让经验上的东西升华为理论并在后期让这些理论进行了应用与实践,与东方文化或其他文化不同的是这些理论没有神秘主义的外衣,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解释,有的是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人人可得,人人可用。这种现实感来自于既得的验证(例如牛顿定律)或简单的形式(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或可见的理论应用(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而这些反过来又促进了人们的需要,进而加强了这种感觉。也许是人们从原来宗教的、高高在上的知识中感到了太多压抑,这些显而易见的,伸手可得的知识真正让人们感到了自我的强大。当然,如文中指出的 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人们这种自我的强大是转瞬即逝的,特别达尔文主义被应用到社会学时,其造成的后果更加无法想象了,我们赶走了上帝,迎来了空虚。再看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并不如字面上那样发生得很迅速,按我的理解,这个过程是配合着地理发现后商业的兴起而造就的。商业的繁荣在于它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前那种小农经济中的商业事实上是一种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福利,看看商品就知道了——香料、丝绸、金银。普通人是很难融入其中发挥购买力的,但地理发现后,商品变成了食物、饮料、矿物……这样普通人就会从贸易中收益并参与其中,这样就出现了创造需要的效应,也就是说,丰富的原料降低了成本,较低的成本引发了需求,较高的需求移到了更多原料的获取。这是一种在不受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循环,正如今天看到的,一旦一个领域出现了资源限制,这个循环会很快的自然消亡。当然,回到500年前,资源限制这话还是太超前了,但贸易量的增加也不仅仅只体现在欧洲人身上,在美洲,殖民者也有利的开拓了当地的贸易,后面可以看到这在中国也发生了,并如美国一样,唤醒了民族意识。回到工业革命,我们已经看到了贸易量的增加,但生产不出来还是不会出现工业化,因此,需求引导了创新,以前一些不起眼的技术被发明家或工程师改进最终造就了蒸汽时代、钢铁时代与电报时代。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资源没限制,技术要求不高(相比现在),不断有新发现出现。不过,这只能说是一种挥霍,而现在我们的一些行为,百年后也会是一种挥霍,可能我们的时代在人类的发展史中算的上最好了,当然这里忽略了当前的技术进步。再看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吧。首先就是工业化在全球的传播。第二就是人口的增长(经济与医学同时进步)。第三就是全球的城市化,农业成为了工业及贸易的原料供应方(这当然建立在够用与可交换的基础上)。第四就是财富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就是自然而然的新消费主义的流行,这一点值得注意,以往的人们只对吃喝感兴趣,现在财富的积累使需求变得不再单一,本来买必需品的会去买体面商品,而买体面商品的会去买奢侈品,消费的欲望与商业相互影响,出现了所谓的流行、所谓的时尚、所谓的销售……看看中国这30年,是不是有点眼熟呢?,没错,它就是来自于18世纪英国的新消费主义。第六则是妇女经济角色的转变,妇女开始走出家庭,走向工薪经济。前面作者总结的似乎有点重复,不过不影响理解。之后作者分析了工业革命对非欧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殖民的欧化过程与新帝国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每个工业化国家都想要一个不受国外竞争影响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对殖民地原住民的控制也因为工业化的需要被加强,这样新帝国主义的新也就体现在它不仅仅占有了殖民地,还深刻的改变了殖民地当地的经济模式与社会模式,而这些帝国间也会因蛋糕分配问题出现摩擦。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崛起,正如在西方工人间催生了社会主义。
政治革命是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议题,其实质是 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 。其实不往下看,对比下前面的科学与工业革命,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所有的革命都带有强烈的自我解放的意味,而这个时代也确实实现了人性的解放,只不过忽视了一些现在看来很棘手的问题(如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等)。再看政治革命,其主要成分有三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我感觉严格的区分这些成分意义并不大,只能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社会诉求,资产阶级更容易接受古典自由主义来实现个人价值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了剥削进而支持社会主义,至于民族主义则广泛而普遍的出现在殖民地或自己民族内,其内在动因也无过于有着认同感的圈子内感到了外来压力进而反抗。其实,抛开这些主义与诉求,政治的核心其实是调和不同团体间利益矛盾或文化矛盾,这些所谓的主义只能算是方法而算不得答案,它们只是迎合了需要答案人们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其本身的合理性往往被某些看似高尚的理由掩盖而显得很强。事实上,有认同就会效果,所谓优劣仅通过案例或雄辩很难区分,你会看到无论持那个主义的都会首先满足其信徒生存的基本需要,生存才是硬道理。而所谓的政治主张都会出自于这种生存下去的欲望,只不过会根据现状调整具体的策略而已,虽然会有些策略泯灭了人性或冷血,但这些判断多是一些局外人做出的而生命的存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却也不影响我们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一个人往往要通过一个团体才能现实的实现一些东西,如何组成这个团体,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内部想法,如何让团体存在下去……这才更像是政治,其实互联网已经给出了很多的尝试,例如论坛、小组、百科……答案会不会已经有点眉目了?或许吧。下面分着看一下欧洲的几个政治革命,首先是英国革命,它可以说来源于宗教而终于妥协,当《权利法案》颁布时,乍看上去他确立了国会的最高地位进而贯彻了自由主义,事实上这却可以看做一种制度层面的妥协——正是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所以大家一起来为自己的命运做决定并负担相应的责任才显得重要,不威胁公众,不干涉他人成为了这一主张的原则。当然,国会议员的来源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公平的讨论这也催生了一些社会革命的影子,但最终还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保留了,而略显超越时代的公平要求也会因为力量不足而流产,当然后来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第二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人类理性的一次大传播过程,他在经济上宣传自由放任,崇尚自然而然的发展,反对政府的干预;宗教上宣传消灭宗教狂热与不容异说,这使得理性层面终于出现了可以怀疑神的信条,基督教传统首次出现了明显的破裂;政治上提倡社会契约,宣传了人民有权利自己下放统治权。总之,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入每个人的心灵,但至少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实践者与成果,这就是进步。第三是美国革命,美国革命是可以看做一个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体,它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新型的国家,它基本没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且实践了启蒙运动,这一象征自由与机会的大陆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法国革命则因其充分发动了民众而显得意义非凡,没有那一个国家的革命可以做到法国革命这样如此高的参与度,当然,越高的参与度就有越多的问题当革命出现了战争并跟爱国主义结合后,恐怖统治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法国革命成功的把革命意识传播到了全欧洲,就这点而言意义重大。接下来作者讨论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些公说公有理的政治主张,不否认他们也确实是产生良好结果的主张,但不多说了,在我看来都是大实话。这一章章末作者提到了政治革命中的女性,但影响很有限,流传到今天的所谓历史事实有时真的很不公平,它可能忽略了大量的背景而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如何被英雄或人民所创造,抛开历史看看现实,大多数人平淡无奇的生活可能都被忽略掉了,而这其中可能有些很重要的线索,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臆想吧。
看了下下面作者分俄国、中东、印度、中国日本、非洲、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及波利尼西亚几个地域讨论了这一时期的趋势,下次笔记一并完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