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彩纷呈的芝加哥建筑
|
||||
|
||||
我爱大自然,因而并不喜欢城市钢筋水泥筑成的景观。记得当我徜徉在秀丽的西子湖畔,看到湖滨大道方向竖起的高楼,不仅为杭州扼腕叹息。然而,当我来到美国的芝加哥,穿过浩瀚的密歇根湖水远望市中心的建筑群,眼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浑然融为一体。我伫立在“风之城”冬日的寒风中,心已被这壮美的景色所征服。 芝加哥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市中心的建筑群异彩纷呈,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名称,实际上是世界建筑界对芝加哥市建筑成就的礼赞。芝加哥学派用自己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美,表现出非凡的创意和智慧。 漫步在密歇根湖畔,远处的市中心建筑群造型和色彩别具一格,在变化中又不失为和谐的整体。除了常见的矩形,还可见到菱形、尖塔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等。这些建筑物的色彩丰富,有浅棕、米黄、大红、墨绿、浅蓝、锌白、黑色和深浅不一的灰色,还有各色格子、条子相间的不同搭配。建筑师们不仅注重整体效果,而且注重细节,如罗马式建筑上的柱头雕刻设计精当,阳台细部和铁花的制作工艺考究。西尔斯大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已成为芝加哥的象征。100层的汉考克大厦、80层的标准石油大厦,也是芝加哥市中心区的摩天大楼,远远望过去,似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图1 在密歇根湖畔远望芝加哥市中心的建筑群 西尔斯大厦是一幢办公楼, 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1974年建成, 高443米,比已成为历史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高出30多米,是当今全美最高的建筑物。在它的顶层上,两根粗壮的天线直入云霄。总建筑面积418000平方米,地上110层,地下3层。整个大厦平面随层数增加而分段收缩,从51层以上切去两个对角正方形,67层以上去掉两个对角正方形,91层以上又减去三个正方形,只剩两个正方形向上延伸到顶。大厦结构工程师是建筑师F.卡恩,他为解决高层建筑的关键性抗风结构问题,提出了束筒结构体系理论并付诸实践。整幢大厦被当作一个悬挑的束筒空间结构,离地面越远剪力越小,大厦顶部由风压引起的振动明显减轻。其造型犹如9个高低不一的方形空心筒子集束在一起,挺拔稳定, 简洁利落。大厦不同的立面形态各异,突破了一般高层建筑呆板对称的造型手法。这种束筒结构体系是建筑设计与结构创新有机结合的杰作。
图2 高耸入云的西尔斯大厦 当我登上西尔斯大厦第103层的旋转式观赏台,鸟瞰芝加哥市的全景,气势庞大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街道层次分明,宝蓝色的密歇根湖恰似阳光下的大海。在市中心的高楼大厦群中间,芝加哥河水潺潺流过一座又一座桥梁,偶见游船在河中航行。 图3 鸟瞰群楼及芝加哥河 芝加哥的城市规划别具匠心,一系列的博物馆,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与一个个没有围栏的公园衔接得天衣无缝,将天赐的密歇根湖与人造的城市连接在一起。著名的芝加哥艺术馆、菲尔德自然博物馆、科学和工业博物馆,依傍在密歇根湖畔;茶褐色的天文馆和锌白色的水族馆坐落在伸入湖中的半岛上,与市中心区的建筑群遥相呼应。艺术馆附近是富有时代感的千禧公园,科学和工业博物馆旁边则是富有自然气息的海德公园。自然博物馆外的格兰特公园东面毗邻密歇根湖,其实是沿湖的一大片草地,北面树木中矗立着林肯的铜塑像。公园中央用红沙铺地,中心是一座名为白金汉喷泉的巨大喷泉,喷出的水柱交相辉映,池中有八匹青铜铸马,造型气派而又精巧。 图4 远眺群楼、格兰特公园及密歇根湖
图5 锌白色的水族馆 再次走进格兰特公园的那天,风很大,只有我一人在雨雪中独行。雪花悄无声息地落在林肯的肩上,他端坐在高高的石台上默默无语。他身后的建筑物高低错落,若隐若现,显得朦胧而又虚幻。我陶醉在历史的遐思之中,全然忘记了寒冷。 芝加哥市北面的西北大学和南面的芝加哥大学,都是闻名遐迩的名牌大学,其中的建筑物不乏特色。艺术学院的大门开在哥伦布大道旁,门口两座青铜巨狮相望,学院后墙外就是格兰特公园。在市政中心广场,矗立着毕加索的巨形雕塑作品。在密歇根湖畔及群楼间的空地上,随处可见枯黄而松软的草地,游人随意可坐,清闲自在的野鸭四处游荡。草地上设有儿童游戏场、足球和高尔夫球场,普通市民和游人可尽情享用。 我在西尔斯大厦的建筑展中看到了芝加哥水塔的照片,这座米黄色的古典式建筑已成为市中心的一道古朴的风景。相传1871年间,芝加哥市曾经起过一场大火,全城烧成一片瓦砾,惟有这座水塔幸免于难。20世纪初重建城市时,人们把它保留了下来。尖塔形水塔的底座由大理石构成,上面花纹凸现,承力的圆柱造型优美,门窗的雕刻精美。角落里有一尊落地大钟,仿佛诉说着随风而逝的故事。 城市建筑,往往记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传承着特有的文化,反映出独有的风格。芝加哥的建筑,不仅是杰出的立体绘画和凝固的音乐,而且是美国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文明见证,是美国人民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在我的心目中,它们不仅是芝加哥的骄傲,而且是芝加哥人奉献给全人类的厚礼。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