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知识的传播,方法的普及,精神的弘扬,思想的传播,道德的梳理,伦理的恪守,态度的端正,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说近几年科普得到了重视,在一些人的大声疾呼下,科普的有关内容被写入了国家的有关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党的有关报告,而公民科学素养的有关内容也纳入到了国家科技发展指标,为了落实指标的工作,多地政府和中国科协签订共建协议,共同促进本地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应该说这个指标是一个工作指南,是各地公民科学素养工作和科普工作的有力抓手,但是在完成这个指标之后应该如何呢?
公民科学素养指标只是一个测量方式,虽然上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还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科普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应该为了公民科学素养指标和水平而科普。记得今年美国科促会年会前后看到一则消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得出的结论: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是这没有妨碍美国在科普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应该紧紧靠一个百分比来决定,科普的效果是长期的,可能还是隐性的,所以科普工作可能也需要从点滴做起,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近日看到有些地方启动了科学素质年的活动,我想的是科普的效果单靠运动式的做法能够达到吗?即使通过这些运动达到了5%甚至以上,除了能交差还可以做什么呢?
签订协议的做法无外乎是为了让各级政府重视科普,一改往常科普难以被列入工作日程的做法,让科普融入日常工作的各种行为中,就像前两天博士后沙龙活动中讨论的那样,科普应该流淌在研究的血液之中,从一开始就把科普融入到工作当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协议能够实现的。同时更不能把实现协议的目标当作终极目的,而应当作一个促进工作的手段和途径,因为个人认为科普的终极意义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