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守望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dyco 麓山脚下 千年学府 一文物保护建筑内 一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博文

追成功之轨,寻涅槃之迹——简评《追寻轨迹》

已有 3267 次阅读 2010-4-2 18:48 |个人分类:读书札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花了一些时日陆续读完了由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科学时报高级记者李浩鸣和他的学生邓晓丽合撰并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追寻轨迹1959~2009——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变革求新发展之路》。说到读书,就自然会有些许感触。笔者不才,但仍愿以自己疏薄的学识与该书的读者交流一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为有意阅读该书的读者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正如书名,作者“追”根“寻”源,记述了创建于1959年、只有32人技术研究团队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如何从一个铁道部所属工厂托管,发展成为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7个控股企业(含3个上市公司),员工多达7000余人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的不平凡历程。翻开此书,一部科研机构向大型现代科技企业集团转型的发展演变史,一部科研机构半世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变革史跃然纸上,尽收眼底。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从《追寻轨迹》中所勾勒出的株洲所50年发展轨迹中,企业管理者可以读到一个科研机构是如何成功改制转型、发展壮大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以史为鉴”,甄别怎样的环境、怎样的政策对于科技类企业才为最优;传媒与科技新闻从业者则又多了一个优秀的研究、探讨蓝本;就如笔者这般,未来可能投身于新闻传媒领域的青年学生则能从中学习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从繁杂的信息资料中选材挑题、如何高屋建瓴,安排章目结构及绝妙的写作手法;而对于那些胸怀抱负、渴望成为“株洲所”新一代主人翁的青年才俊们则能从中读到不平凡的企业文化,读到老一辈科技专家、管理专家创业与创新的艰辛历程与非凡精神……
 然而,本书可读的远不止这些。50年变革求新发展之路,你能想见这无情流逝的岁月背后有多少动人心弦的真人真事?你能想见这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秘密档案”?你又能想见这50年天地沧桑、风云变幻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
 呵,可别急,书中自有“言如玉”。这“玉”,它浑然天成、晶莹剔透而又干净利落。
       没错,诚如你所见,这只是一部报告文学,一部为企业撰写的报告文学。但请聪明而又善意的你放下可能已形成的“刻版成见”,放下那“理性的批判”。它不是为企业歌功颂德,不是为有关方面“浓抹重彩”,它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因为它始终在“追”、在“寻”,“追”的是“成功之轨”,“寻”的是“涅之迹”。这一“追”一“寻”、寻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本领也恰好就是作者李浩鸣教授严谨认真、客观真实的文风与为学态度的真实反映。
  众所周知,小说最重要的永远是那些特定的人物关系,那些故事化、戏剧化的情节。我们常念叨某篇小说精彩,或者反过来说它的故事不怎么样。可见,优秀的小说总是和丰满的故事密不可分。
《追寻轨迹》不是小说,自始至终都少了点“小说”般的调料,缺少故事化的情节,缺少戏剧化的冲突,缺少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故事刚开始已结束,戏剧未开场就谢幕。喜欢传奇玄幻故事的人肯定要大失所望,好在这种失望,丝毫不会妨碍本书的好看,因为“追寻”这个词会像谜一样吸引着你的眼球。
 好书永远隐藏着多种可能,作者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它的绝妙之处,只有读了原著之后,才能有那种冷暖自知的体会。
李浩鸣教授让我们知道企业报告文学照样也可以赏心悦目,也可以耐人寻味。他给了我们一个“追”的理由,给了我们一个“寻”的逻辑,给了我们一段不可复制的“轨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7880-308396.html

上一篇:所谓男人的“胸怀”
下一篇:采访院士那点事儿
收藏 IP: .*| 热度|

1 李思敏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