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teclife 记录个人点滴;破译外语文章;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博文

关于做学问的一些思考

已有 5362 次阅读 2010-4-26 19: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读后感

关于做学问的一些思考
——读《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有感
李思敏
上学以来,一直在读书、学习、做学问,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疑问,有过迷茫,到底为什么做学问、什么是学问、怎么做学问的问题始终萦绕于脑际,而幸运的是,我在《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为什么做学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明确奋斗目标,做学问也一样,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常有的理想,而现代人的理想又何尝不是这些?“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目标不同,但都可以通过读书、做学问来实现。一直以来,读书被看成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投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学问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因为只有当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权利,才能改变自己、他人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命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而考试毕竟有很大的机缘成分,终有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有人及第,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谋得一官半职,意气风发;有人屡战屡败,郁郁不得志;有人屡败屡战,终成正果,却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像范进……
学习、考试、做官的“官本位”思想不能批评它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官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甚至推进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我只是想说,如果仅仅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待读书、学习、做学问的话,那么,这个视角未免过于狭隘了。
借用环保主义者雷内·杜柏斯的著名宣言“胸怀世界,立足本土”,我们在制定人生目标的时候,要尽量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多想想世界、国家、集体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努力一步步地实现这个目标。
什么是学问?
夸一个人有学问,就是在称赞这个人学识渊博,我认为,这是从知识积累角度对“学问”进行的注解。做学问,除了记忆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把这些知识用对地方,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是建筑师,那么我们积累的知识就是建筑材料,比如砖块、水泥、钢精等等,我们还需要一张设计图纸来把这些材料变成一座高楼大厦,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我们心中的图纸。所以,做学问,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长的过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果我们的知识积累不够或是知识结构单一,难免会片面地看问题,造成认识的偏差,所以,我们在努力成为一个“专家”的同时,也要尽力当一个通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杂家”。
运用知识的能力,其实是一种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记者尤其重要。记者作为站在社会船头的“瞭望者”,除了为受众提供最新的信息,还肩负着解读社会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重任。如果记者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不能敏锐地觉察到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潮流,不能正确地分析社会现象,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就失去了引导舆论的先机,也辜负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头衔。
怎样做学问?
万仞之山始于垒土,千里之行积于跬步,要达到某个高峰或获取某种成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诺贝尔花费了四年时间、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才发明了炸药;爱迪生在分门别类地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后才找到了满意的灯泡灯丝;马克思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伟大的《资本论》……做学问是没有捷径的,它需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甘于吃苦,勇于奋斗,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头,就会一事无成。
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学习是需要交流与借鉴的。“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我们都还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了”,牛顿也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一己之力毕竟有限,而学问、宇宙则是浩瀚无垠的,要想走得更远,走得更快,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离不开集体的力量。
做人要有骨气,要有风格,做学问也一样。看到一些科学家为了名利而不惜造假的报道,深感痛惜。真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如果失去了真实的根基,任何数字、任何成就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一阵喧嚣过后,除了叹息和遗憾,于人于己都毫无益处。其实很佩服“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家也有权利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各种物质便利,只是,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给科学研究保留一片净土,使科学家们能在那个清净的空间不受干扰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科学家们的贡献绝不仅仅限于他们的科学发现与创造,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所发扬的科学精神更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正如《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主编所言:“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为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诚尽智,鞠躬尽瘁,功勋卓著,彪炳千秋。他们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引发了我关于学问的重新思考,它也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所有为科学事业和传播科学付出努力并且一直在奋斗着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7859-316388.html

上一篇:农历三月三的习俗
下一篇:关于生涯规划课程考试的杂感
收藏 IP: .*| 热度|

9 卜王辉 马臻 唐小卿 盖鑫磊 唐常杰 左正伟 闫茂伟 高绪仁 尉吉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