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迅
谨以此文纪念“好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一周年。
2012年8月6日,美国航天局2011年年底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登陆,NASA电视台全程转播。这条新闻立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指挥大厅里,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因为一个独特的发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留着与贝克汉相似的“莫霍克发型”(Mohawk hairstyle),头顶的马鬃染成红色,最特别的是耳上头发较短的区域,还染了两颗星星妆点。很多人干脆对“好奇”号不好奇了,而是对他好奇起来。他就是飞行指挥官博巴克·菲尔多西 (Bobak Ferdowsi)。当“好奇”号火星车在遥远的火星上经历完惊险的7分钟之后 (准确地说,是在火星车还在飞往火星的征途上),在地球这边,一颗明星也诞生了,人们没有记住他的名字,而是把他称为“莫霍克帅哥”。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本来面貌还原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头型。
他是铁杆儿加州人
菲尔多西是二分之一伊朗后裔。他的父亲从伊朗移民美国,母亲来自密西西比州。他于1979年11月7日出生在费城,出生不久就搬到旧金山湾区,在那里居住到11岁。他于1991年移居东京,并在那里的美国学校上学 (其中有一年回到加州奥克兰市学习),直到1997年毕业。同年他返回美国本土。2003年回到加州。34岁的他有20多年在加州。所以,他是铁杆儿加州人。
他跟诺贝尔奖得主学习物理
在华盛顿大学时,他是一名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他还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德默尔特 (Hans Dehmelt) 从事科研。2001年,他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并获得航空航天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加入JPL至今,并因“好奇”号而大出风头。顺便提一句,他的母校华盛顿大学也直接参与了“好奇”号部分研制;在“好奇”号的团队里有好几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我前面介绍过的华裔陈友伦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工作如同好莱坞电影
他是JPL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任务飞行部主任。也许你看过电影《阿波罗13号》(Apollo 13),他形容自己的工作角色就像艾德·哈里斯(Ed Harris)在电影中扮演的吉恩·克兰兹(Gene Kranz)的角色。不过,所不同的是,“阿波罗13号”是一次成功的失败,而“好奇号”是一次成功中的成功。
他是星舰迷
他说在NASA工作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其实是在洛杉矶的NASA工作的优势):有时候电影明星威廉·夏特纳 (William Shatner) 会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里。夏特纳何许人也?他是在美国无人不晓的《星际旅行》中的进取号星舰舰长詹姆斯·T·柯克。菲尔多西是一个实足的星舰迷。有一次柯克刚刚来过,他就把柯克对一帮NASA员工讲话的照片放在推特上。从小看航天飞机发射,又在2001年看了《太空漫游》和《星舰奇航记》的菲尔多西就是受到这些影响后决心把太空探索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的。在小孩看来,这个领域里的人们无需牺牲自己的个性而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菲尔多西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姑娘们,他已名草有主
“好奇”号落地火星之后,他被淹没在互联网求婚的海洋之中。有位用户发了这么一条微博:“新的人生目标---嫁给这个N A SA莫霍克帅哥,然后去火星旅行,并且在火星上让我好好玩弄下他的头发。”其实他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有一位心爱的人。不过,这两年中,他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女友在一起,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一周甚至要干80个小时。现在火星车已经安全落地火星了,“我想要跟她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有了多一点时间的他说。但愿他继续幸福。
他曾在太空夏令营有初吻
事实上,他早在少年时期就有过初吻。那是他在一次太空夏令营里参加活动的时候。虽然早就对航天探索著迷,还是会在忙里偷闲谈情说爱。这是不是现代NASA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他在网上有众多追随者
在“好奇”号落地前,他只有200多位推特粉丝;“好奇”号落地后,粉丝数变成1万7200人了。到笔者写本文时,已经达到六万人。有粉丝倾情献墨,为他创作了艺术画像。他有专门的粉丝网页 (名字有点过于狂野)。对于自己在网上的这些照片,菲尔多西在西雅图电台的访问中说, “我万万没有想到今天一觉醒来看到网上全都是这些。”不过,他还是他,还要继续指挥“好奇”号火星车开展科研任务。他推文对粉丝说,互联网,这回你们赢啦。
他其实谦逊
他出名了,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横生傲气。他听到了人们对他的赞誉。但是他情愿把人们的赞誉看作是对NASA的赞誉,而他不过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说:“我要让大家知道,在NASA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像。”事实正是这样,而且这也是我一直想要表达的意思:“航天梦-美国梦”。系列里,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背景不同,教育不同,但他们都在NASA得到了机会,取得了成功。
他爱国有加
回到他的发型来,从设计的发型颜色来看,他的寓意是爱国,也象征著太空探索。那几颗星星既让人联想到星条旗,也让人联想到浩瀚无际宇宙。他肯定是动了不少脑筋的了。JPL团队总是有这样的人。还记得吗,指挥火星探测器登陆的华裔科学家李炜钧当年就是身穿星条旗polo衫出现在指挥大厅中的。其实在“火星拓荒者”在火星表面成功降落那天他也是穿著那件衣服。只是大家没有太留意。
他的发型由同事投票选出
他很民主,连发型都是同事们投票选出的。莫霍克发型只是他一系列发型中的一个。这种发型已经无需多解释。他那个莫霍克发型可不一般:一头酷炫的莫霍克 挑染红发与两侧烫染的闪闪金星,它安装一张俊俏的脸庞上,吸引了众网友的目光,几乎把“好奇”号的风头给压了下去。每到一个团队的重要时刻,他都要换发型。而这次碰巧是莫霍克发型。所以把他称为莫霍克帅哥有些勉强。这次投票入围的还有反转莫霍克发型,一种中间剃秃的发型。我的妈呀,幸亏这个被否决了,实在太难看了。还有人要求他弄成盖尔环形山,就是“好奇”号落地的地方。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民主是一个好东西。
他一直在更新发型
在火星探测计划的重大时刻换一种炫酷的发型,已经成为菲尔多西的惯例。有些网友希望看到以前的各种发型,但却很难找到相关图片。2012年8月,他终于更新了他的发型,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不过,他这次没有做太大的变动。毕竟他的那个莫霍克发型已经太出名了。所以这次他只是在原有发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奇号火星车车轮印。为了便于识别火星车车轮的印记,JPL的科学家们采用了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每一个车轮都有自己的摩尔斯电码,是唯一的。这样一来,他的头型也是举世无双了。
他体验过火星时刻表
跟其他“好奇”号研发团队的成员一样,他也体验过火星时间。火星时间每天比地球长40分钟。关于他写过一个博客“我在火星时间里的生活”:“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把“好奇”号早9点和这里的早9点对奇的话,第二天“好奇”号的早9点就是这里的早9点40分,再过一天“好奇”号的9点就是这里的10点20分了。你可以想像,两个星期后,“好奇”号的早9点就是这里的晚9点了。它使工作小时变得怪怪的。整个团队都是按”火星时间“工作。所以我们都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早上8点吃晚饭,凌晨4点下班等等。”他们当然还希望能有一块火星手表,但询问了众多手表捎诩没有结果。不过,他们还是在JPL附近找到了一位钟表匠为他们制作了火星日机械表。当然相应的智能手机软件也应运而生。
连奥巴马都觉得他酷
他也被总统奥巴马注意到了。奥巴马在给NASA致电时,都提到这个“特别的莫霍克家伙”。 奥巴马把他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NASA的变化:“看起来NASA真地已经从白衬衣、黑边眼镜和上衣口袋走了出来。你们看起来比你们过去酷。”奥巴马认为,他将改写NASA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也将改写“极客”(geek,美国俚语,指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懂与人交往的怪才)的形像,可谓“极客”也迎来了“春天”。奥巴马还调侃:“我之前也想留这个发型,但是我的团队一直劝我别这么做。不过看到他(菲尔多西)在网上有数万名追随者,还有人向他求婚,我得回去跟团队商量一下,看这回能不能行。”菲尔多西则在推特上说:“没想到美国总统今天竟然给我们团队打电话了,太难以置信了!现在还是不敢相信奥巴马总统竟然称我为‘莫霍克家伙’!”
奥巴马还请他参加就职仪式
到2013年1月奥巴马第二次就职仪式的时候,奥巴马仍然对莫霍克帅哥念念不忘。奥巴马邀请他参加了自己的第二次就职仪式。当NASA的队伍出现时,他就走在“好奇”号火星车的旁边,频频向两旁的观众招手。通行的还有“猎户座”飞船复制品及其他NASA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新一代宇航器和火星探索被人们看作是NASA最伟大的成就。他的发型?当然还是那个帅气的莫霍克发型。当然也有新的变化:如果你仔细的话,你能看到右边写着“USA”,左边写着“NASA”。
他成了NASA火星探索的象征
他不仅成了白宫的客人,他其实出现在所有的“好奇”号宣传活动中:国会国情咨文演讲大厅有他的身影,“好奇”号落地火星一周年纪念活动中他是代表团成员,他出现在美国STED教育活动里,出现在中小学学生面前。他成了NASA对外传播的大使。当然他每次都会带着他那个著名的莫霍克发型。他说:“如果我的莫霍克发型能让更多的人对科学和这次任务感到兴奋的话,那真是太棒了。这就是它的全部。”他的粉丝们完全赞同。科学迷和航天迷们更是赞同。
这就是莫霍克帅哥菲尔多西,一个普通的NASA工程师,一个普通伊朗移民的后代,他用自己的特殊形像让人们重新认识了NASA的工作和生活,为笔者提供了又一个美国梦,航天梦的感人题材。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这里继续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