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很可悲的事情
(王德华)
从科学网上就可以发现,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内涵和理念等方面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是缺失的,是有误区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人才培养的事情,不知道基本规范,那是很可悲的,尤其对于学生。
留意一下,发现一些问题是很严重的:
1、不少研究生,看来真不知道攻读学位是怎么回事,不清楚研究生该怎样学?学问该怎样做?研究生该掌握哪些技能?该具备哪些素质?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与自己所获得的学位相配?
2、不少导师,似乎也不知道导师的责任到底有哪些?也不知道对学生该怎么指导?如何与研究生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程序有哪些?最重要的,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很不幸的是,也是无巧不成书,现实中这类学生偏偏就遇上了这样的导师。双方都两眼一抹黑,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是再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和基本的科研条件,几年下来会出现什么结果是明摆着的。
尽管很多时候,导师在指导和放手两方面的平衡,很难把握。需要给学生哪些方面的指导?在哪些方面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毫无疑问,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些方面的具体指导是必须的任务。具体指导,不是包办,也不是不给学生一点自由。同样,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也不就是放羊式管理,不是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除了具体的科学问题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外,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学术传统、学术文化,还有科学精神等等方面,都应纳入研究生的培养日程中。
所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双方都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研究生的目标: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完成学位论文规定的课题任务,达到毕业和获得学位论文的要求。通过答辩,获得学位。通过这个过程,获得经历、学识、眼界、技能。
导师的目标:对每位研究生制定明确详细的培养计划。除了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导师还要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文献、实验设计、实验手段、数据分析、论文写作、报告能力、学术规范、学术传统…..各个方面)上都要有所安排和考虑。支持和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培养计划,达到毕业要求,获得学位。
读了研究生,学术上没有一点长进,玩几年游戏、谈几年恋爱就毕业。这充其量是进了果园,转了一圈就又出来了,连苹果树什么样都没看几眼,更不用说摘熟透了的果子了。
做了导师,没有做导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胡导、乱导、瞎导。学生如果自己捣鼓点数据能够毕业,是学生的造化,也是导师的幸运。如果学生两手空空,那是正常。这样的导师招生越多,招生时间越长,毁人越多,指导越多,误导越多。有人很形象描述的学术界的“三姨太效应”,研究生培养中一样存在。做学问的人,教书的人,做自欺欺人的事情,心理上注定是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的。
试想,要是这样的研究生和导师占全国研究生数量和导师数量相当的比例,我们还自欺欺人地炫耀研究生数量第一、博士数量第一的辉煌吗?
做研究生导师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包括学术上的和非学术上的。以为做过研究、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就可以做导师的想法,是错误的。没有从事过真正的科学研究、也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就堂而皇之地做了导师,更是荒唐的。我曾说过,这是政策问题,是招生大跃进问题,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拿教育开玩笑,是极不负责任的事情。很多导师是被迫、无奈,很多学生是倒霉鬼,糊里糊涂读研究生,糊里糊涂毕业,竟然连研究生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太冤枉了点。
我在我们所的研究生素质教育课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新上岗导师培训班上有两张幻灯片:一张是说理想研究生的潜质,一张是研究生必须非常清楚要达到的目的。
理想研究生的潜质(《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2009):
1、熟悉和掌握本领域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2、有强烈的学术追求,学习主动,对学科充满激情,能坚持不懈,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位。
3、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4、具有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想法(主见)
5、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撰写论文)。
6、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判断能力)。
研究生必须有非常清楚的目的和目标:
1、获得从事该领域最专业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经验、信心和最高学历。
2、在结束研究生学习时,应当成为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或学术带头人。
3、学会与他人分享你的想法、观点和知识,获得和争取他人的最宝贵的经验、支持和鼓励,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4、充分享受一个研究生所拥有的相对的自由。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去探求新的研究领域,结识科研同行。
5、始终牢记一个研究生的最终目标是毕业。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最佳方式是采用专业化和业务化的方法。研究生学习是一份自律性很强的工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