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达尔文,读懂达尔文
- 苗德岁先生新译本《物种起源》读书会心得
(王德华)
2014年1月5日下午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参加了苗德岁先生的新译本《物种起源》读书会。
苗德岁先生的新译本是达尔文《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的第二版,我国目前流行的译本是第六版。第二版与第一版差别不大,但与后面的版本差别很大。本书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13.10)。
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人们会有很多问题和疑问,如: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达尔文的理论错了吗?
达尔文当时的学习成绩不好吗?
为什么达尔文在我国被误读?
达尔文为什么能提出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
… ….
这些问题,苗老师在报告中都涉及到了。
苗老师先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向我们讲述了达尔文的成长、学习和研究情况,根据国内读者对达尔文及其自然选择理论的理解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述了《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和核心理论等等。
达尔文自己早就意识到,他的基于自然选择理论的物种起源,终将是一个长期的争论。他用其高超的智慧和优美的文笔,阐述了生物的演化(或进化)是事实,不只是单纯的理论(学说)。很有技巧地让地质学、植物学、昆虫学、分类学和形态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所认可他的理论,让大众接受他的理论。所以,《物种起源》,既是一本面向学术界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抄录一下苗老师的报告内容:
苗老师把《物种起源》总结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开庭陈述。包括:家养下的变异、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其中的“适者生存” 还是 “幸运者生存”,是很有启发性的。
第二部曲,化解疑难。包括:变异的法则、理论的各项难点、本能和杂种现象等。由于缺乏遗传学知识,变异法则是困惑达尔文一生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曲,出示证据。包括:论地质纪录的不完整性、论生物在地史上的演替、地理分布(两章内容)和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发育不全的器官等。
接着苗先生又讲述了自然选择路上的5座桥:
1、 自然选择是把不适者淘汰掉的力量。
2、 自然选择可以导致演化。
3、 自然选择的力量足以解释一切生物多样性。
4、 让公众能够了解自然选择的力量。
5、 新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进化论与孟德尔遗传学的结合 (综合系统学派)。(达尔文没有跨过第5座桥)。
达尔文《物种起源》有8个核心内容,包括:个体变异、变异遗传、有限资源、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共同祖先、分异原理 (principle of divergence)和生命之树。
苗老师还认为,面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学术界的质疑和宗教等错综复杂的各个方面,达尔文是一位走钢丝的高手,巧妙地避开了各种棘手的问题。
按照活动组织者(主持人)张劲硕博士的设想,苗老师报告后,希望我们俩能有一个对话。很遗憾,我自己本身就是个小学生,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理解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的理解,都是初学者,即使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给研究生讲课的时候,也是边学边卖。所以,现场就没能“对话”起来。很高兴,现场听众提问踊跃,主持人思维活跃,许多话题还是意犹未尽,现场交流气氛很浓,但我的回答也不是很圆满,如达尔文的理论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城市化对动物(如鸟类)的影响,濒危动物保护与生物进化…. … (有时间的话,再总结)。
听苗老师清晰、系统的讲述,使我们对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有了新的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听着他娓娓道来的讲述,可以想象他读了多少有关达尔文的书。他的讲述充满了对达尔文的崇敬和热爱,每个故事,每个实例都包含着深深的情感。这是苗老师报告的魅力所在。如他讲到达尔文很会理财,虽有万贯家产,但很抠门,所以都舍不得雇一个助手。因为有人说,要是达尔文当时雇一个懂德文的助手,可能就会了解同时代的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了,也就不会一直被变异法则所困扰了,他的物种起源的进化理论也就会更加完善了。这自然也只是一种假设了。
苗老师的报告,很科普,很幽默,很有科学性,很大的信息量。这种风格,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原著的风格是很符合的,既科学,又科普。
关于苗老师的新译本《物种起源》,我会专门再写点文字,特别推荐一下这本书。在读书会上,我说这是我读到的翻译得最好的一个版本了,文字优美,翻译准确,是专业化的大众语言。实际上这个译本一出版,真的是好评如潮。
时间远远超出了计划,不觉到了傍晚5点,听众们还是兴趣盎然。
今天发现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关于这次活动的报道:
链接: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第51期: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
转引一下关于苗先生的简介:
苗德岁,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理学硕士。1982年赴美学习,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进修,获怀俄明大学地质学、动物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博士后。1989年至今供职于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自1996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6年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在《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杂志发表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论文30余篇。曾任《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会刊》国际编辑、《中国生物学前沿》(英文版)编委以及《古生物学报》海外特邀编委,现任《古脊椎动物学报》和“Palaeoworld”编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