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培养很像马拉松:优胜劣汰
(王德华)
有朋友对我上一篇博文中“需要重视和照顾少数优秀研究生”的说法有质疑。
这里贴一个早些时候写的一点文字,作为回答。有些时间了,也许有些说法不正确。
跟年轻朋友聊天,朋友提到有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管理细则,好评如潮,是一位好导师。朋友说,这样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很好,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就能多学很多东西,多做很多事情,不会荒废学业。
我说是很不错,但也有不足。随便说,如果说制定这么具体严格的规定,85%的研究生会受益的话,那排在最前面的15%的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能就被扼杀了。也很可能这个集体里就没有那15%,这是导师的悲哀,但没遇到优秀的研究生,不等于没有。所以,忽略或意识不到这15%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从对学术的贡献上,前面这15%的研究生的贡献会远远超过这85%的研究生的贡献。学术贡献不是数量,不是论文发了多少。
所以,对研究生如何要求,要看培养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培养自由创新的科学家,还是不要这么具体的规定为好。
如果目标只是培养优秀的合格的研究生,这样的规定是很好的。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也是可以提倡和学习的。这样的导师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老师了。
什么样的导师才是理想的负责任的导师呢?严格要求就是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空洞地说,没有熄灭学生创新火花的,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师,都是负责任的导师。扶持着,爱护着,欣赏着,赞扬着,提醒着,看着学生充满阳光,满怀信心,追求科学答案,这样的导师就是负责任的导师。
所以,对于研究生培养,因材施教,很不容易实施。有时候,我觉得因材施教可能不适合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就是马拉松,优胜劣汰,科研路上没有懒汉,没有懦夫,没有投机取巧。科研路上靠强人的智慧取胜,靠艰苦的劳动取胜,靠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取胜。老天也会保佑这些勤奋智慧有追求的年轻人,苦尽甜来。
那么,如何保证那15%呢?如何发现那15%呢? 还有,聪明人都是有脾气的,有个性的,不是随波逐流的,那么如果导师有幸遇到了这15%的学生,又该如何去容忍他们呢?
有学生问,像沃森这样的有点张狂的年轻人,如果在中国是不是就被扼杀了。我调侃说那是一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当前压根没有这个环境。说大一点,我们的教育体制还不知道毁掉了多少沃森这样的年轻人呢。
所以,对研究生没有具体的要求,则是最高的要求。
对什么是合格的研究生,没有具体的标准,是最严的标准。
这需要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良心。现在,我们没有。
再说一句。都说老师的付出也是图回报的。我说,老师不求回报,那才是最难的回报。
如果老师希望学生给自己5000元,学生很容易做到。具体的事情,都容易实现。
导师希望学生回报什么呢?成绩,人生,家庭。希望听到你评上教授了,做爸爸了,当妈妈了,希望听到你生活幸福,日子快活,论文多多,荣誉多多。这才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
可是,这真的是很难很难的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