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做导师,还是做家长?
(王德华)
又想胡说几句了。这就是博客的魅力,有话就想说。写出文字,就可以发表。你不同意观点,就是审稿人之一。令人很不爽的是,审稿人不同意,文章照样发表了,发表了,我还可以改。专家的权力被剥夺了,是很痛快的事情。我们天天呼吁的不就是自由吗?我这是不是在胡说呢?
我这是自己壮胆。实际上,如果经常看科学网关于师生关系文章的讨论,一旦自己真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就不觉心惊胆战,很多时候就干脆不写了,应了那句“何苦呢”。文字,是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观念的,是真心流露而不是刻意保留,甚至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表达自己生活和思考(说大了是思想)的文字掺假,就真的失去了意义。有老师很善意地提醒说,科学网上导师是不可以褒贬自己学生的。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如果是导师批评学生,那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学生,如果是表扬学生,也会被认为是在献媚学生。不管你写,还是不写,你读,还是不读,现实总会告诉你,那是真,那是假。学生的观念五花八门,做人做事的方式各异,表现层次不齐,这是正常现象。学生希望进步,导师希望学生优秀,似乎也是常情。
导师,学生,本没有善恶。但善恶、好坏,是人们心中很自然形成的观念,遇事情很容易给个有争议的结论。
明智的导师说,导师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不需要管得太多太死。
那么,哪些方面是本分的内容呢?如何做才算做到本分呢?
我们也经常说,面对迷茫的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导师。那么,怎么做才是负责任呢?
学生们经常呼吁,导师也附和,导师要尊重学生。那么什么叫尊重呢?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呢?怎么做,就是不尊重了呢?
现实中,我觉得很多导师是不愿意当家长的,可似乎是当今的管理制度上很多方面要求你必须做给学生当家长,很多时候学生的吃喝拉撒睡,你都需要负责。问题是,你可以做家长,你有哪些权力和义务呢?很多事情,你管得了吗?
我相信,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很大的。要学生改变本性不容易,改变一些表现和习惯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也相信,团队文化的力量是存在的,传统的力量是存在的。我们会看到,导师的张扬跋扈,导师的自私自利,他影响下的学生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终于有海外回来的老师亲口对我说,我很赞成你的一些看法。现实告诉了他,中国不是美国,不是英国,不是德国。理想不是现实。那么,我们需要理想吗?当然需要。我们忽视现实吗?当然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就不能有理想了吗?因为理想就可以漠视现实吗?这个道理,我觉得不需要很多解释的。
举个例子。记得我在一次研究生教育的讲座上,在谈到研究生要获得学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文的时候,我说“从长远看,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这是不对的,迟早是要取消的。但是,针对当前的科技考核体系,针对当前的研究生整体现状,有这种要求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单位和导师的角度,似乎也是合理的。”我们都知道,理想的境界,对学生是不需要规定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的,也不需要跟祥林嫂一样对学生说“学习可是你自己的事情啊”、“发表文章对你将来的发展有好处啊”之类的废得不能再废的废话。我们也看到,在现实中,规定必须发表论文获得学位,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是在某些方面真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似乎有了具体的目标,而对于少数优秀的学生,那无疑是一种摧残。大多数人满足了,好学生就被耽误了。本不可以获得学位的,获得了学位。本来少部分才可以获得的学位,多数人都获得了,那些所谓的有追求的、我们特别向往的少数研究生,就被淹埋了。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困境,我们该重视、该照顾那部分同学呢?按照理想,我们应该对小部分优秀的研究生提供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待遇,最大的自由,而对于多数呢,不需要特别关怀,只需要常规指导就可以了,只要他们能满足获得学位的要求,就足够了。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我们绝大多数导师是不敢这么做的,还是把精力放在了多数同学身上,这有意无意就对那少数优秀有追求的学生,分散了精力、减少了资源。这是当今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论文数量多了,质量下滑了。我们的博士数量增加了,有潜力的学者少之又少了。
再举个例子。为了让研究生专心科研,能够做点像样的工作,尝试对学生不做获得学位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很快,写论文的学生真的就不多了。再如,提倡研究生要生要快乐科研。一旦要求放松,研究生就真快乐了,到头来呢,导师和学生都不快乐了。
过时的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早就说过了,如果学生这么认为,是认识错了。如果导师这么认为,就错到家了。有导师说“我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不否认有这样的导师,但这个“一样”实际是不一样。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做过儿女的人也有体验。自己怎么对待自己儿女的言行?尤其是对付反叛期的青春少年少女。同样,自己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细细比较一下,哪些地方一样啊?
我特别想说,导师的心理实际上是很脆弱的。有时候,学生的一些小事就会彻底摧毁导师的自信。至少,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我带的学生从60后,到70后,到80后,到现在是90后,我是越来越没有信心,也越来越困惑。但我觉得,导师不能给学生撒谎,看不惯就想说出来,感觉学生言行不对就想指出来,学生优秀了,就想表扬几句。做到像一家人那样,不是很好吗?真诚,诚信,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基础。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我们都喜欢说宽容,到了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身上,我们怎么就忘记了“宽容”呢?我们都呼吁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不同的声音来了,我们却又那么抵触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价值观错乱的社会里,年轻人有些迷茫是很常见的。我们做导师的,应该有责任告诉学生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准确的,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学生也应该有个是非观念。
又有点好为人师了。
口渴了,喝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