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已有 4730 次阅读 2013-9-8 10:50 |个人分类:人生漫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变化, 上班, 公交

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王德华)

 

Chang,变,变化,改变。

Change. I can! 成就了一位美国总统。

 

世界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

人们希望变化,期待变化,也在创造变化,也在抱怨变化。

天天变,月月变,年年变。日新月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感叹词。

读中学的时候,政治老师讲过“一个人的双脚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好像当时费了好大劲才弄明白的呢。

还记得那歌里唱的,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常言却说,初一十五不一样,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世界变化是永远的,不变才是应该期待的。日出日落,春去冬来,花开花落。这种期待,是必然能够看到的,要是不变了,才着急呢。

好像是史铁生说过,人生什么都可以着急,只有一件事情不需要着急,不需要竞争,总会属于你,总会实现。答案很凄凉:死亡。

牙牙学语,蹒跚走路,读书考学,结婚生子,步履蹒跚,渐渐老去。这是正常人的一生,是一个循环。这在生物学上叫生活史(life history)。

一切都在变化着,只有时间是永恒的。所以哲人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时间塑造人。又所以,社会呼吁稳定,婚姻希望长久,青春希望永驻。

 

为了节省开支,单位决定夏季轮休后取消班车。习惯了坐班车上班的日子,必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必须要改变那种固有的依赖。

这个夏季在地球的那一边,度过了轮休的日子,躲过了北京的炎热酷暑,过得有点奢侈。回到北京,我便开始了坐公交上班的生活。

记忆中在国内还没有坐公交上班的经历。学生时代,宿舍都在单位或校内。参加工作后,住处离单位要么很近,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要么就是单位有班车。在国外的日子里倒是有过坐公交上班的经历,在澳大利亚阿麦戴尔,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和塔拉哈西,在德国的马尔堡。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改变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首先改变作息时间。早早休息,早早起床。早上背起双肩包,直奔公交车站。

静静地等候,耐心地等待,期待所等待的那个车号。等的车来了,上车、刷卡,找座、坐下。到站下车,到食堂吃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下午,错开下班坐车的高峰时间,晚一点回家。

 

第二天,我也跟车上的年轻人一样,耳朵上戴着耳机听起了MP4,里面有几年前下载的歌曲,一直没有时间听。1997年在澳大利亚访问的时候,每天步行去悉尼大学的路上,听过录音机里杨钰莹的《红蜻蜓》磁带。2006年在英国的那段时间里,有一天在沿着河边散步的时候,听过MP3里杨钰莹的歌曲。所以这几天听MP4里杨钰莹演绎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思绪还是跳来跳去的。这首歌,最喜欢的还是关牧村的原唱,甜妹子的歌声有另一种磁性,也会勾起一些过往的回忆。脑海中音乐的记忆是与当时的场景相联系的,所以听熟悉的旋律的时候,很容易打开回忆的闸门。

 

刚开始乘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背包的安全。一些很重要的资料,担心发生意外,担心遗忘在车上。在车站等车,站在人群中的时候,内心经常有一种担心和幻觉,这是下意识的。

 

有时候车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也是一景。只要有心情,看着不同的人流涌动,看着他们奔波在路上,也是会有一些感触的。一辆辆的车过来,一群群的人下来,又有一群群的人乘车离去。每个站点,对于每一位等车的人都是短短的一个停留,一般都不是终点。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

 

逐渐开始享受每天的这个过程。这么多年了,又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有点兴奋感。同时,这给了我一个步行的机会。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不喜欢运动。现在每天去车站乘车,到站下车后去所里和回家,都要走一段路。这种改变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迈开双脚的机会。讲养生的人,健身的人,不是都劝说,要健康就要运动起来吗。

感谢新生活。新生活也一定会带来新的感觉和新的收获。

期待更多的改变。

Change. I can too.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23187.html

上一篇:农家子弟更要眼光看远一些
下一篇:教师节前接受采访聊导师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18 李宁 李东风 蒋永华 李宇斌 罗帆 王浩 柳林涛 王琛柱 徐萌萌 秦逸人 刘玉仙 李志俊 陆俊茜 张珑 徐大彬 王桂颖 biofans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