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科研、创新和人才 精选

已有 11997 次阅读 2013-7-14 08:5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科研, 人才

科研、创新和人才

(王德华)

 

题目依然很大。我还是很认真地思考过、思考了和思考着这个问题。

 

科研需要创新,科研需要积累。创新需要基础。积累是创新很重要的基础。积累和创新,可以从学科领域讲,也可以从研究者自己和其团队讲,还可以从某个地域(国度)讲。

 

作为研究者来说,经历是一种积累,知识也是一种积累。

有了经历就体验了事件的过程和感觉。有了知识就知道了事情的原由和道理。

经历和知识会促进思想,开阔视野,拓宽眼界,提高能力。

 

可是,不可否认也很容易忽视的是,经历和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会给自己的思想增加了条条框框,束缚了思维,限制了视野,使得自己缩手缩脚,从而影响了创新,抑制了创新,阻碍了创新。

所以,创新是一种潜能,一种能力,一种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一种天分。

 

经历和知识,应该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培养、挖掘和激发自己内心那发现的欲望和创新的冲动。创新,就不是循规蹈矩,不是墨守成规。创新要独辟蹊径,独出心裁,独具慧眼,这是一种天赋。

对未知充满兴趣,充满期待,充满好奇,这才是创新的源泉。

经历过的,知道了的,就是过去的了,已经没有了创新的价值。

 

所以,创新应该主要是年轻人的事情。青年应该是原始创新的主力。青年,就不应该缩头缩脑,缩手缩脚,胆小怕事。

 

做事按部就班,总是完美,不出差错,这不是创新的素质,做学问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错误了。

做事经常出其不意,独出心裁,奇思妙想,还会经常出错,这是创新的性格,做学问这就是很正确的事情。

出错就对了,不出错反而不对了。正确的,完美的,往往不是新的,是因循守旧的。未知的,没有现成的,需要摸索,就容易出错。只有出错,才有机会发现新的。

再说了,只有做事的人才会出错,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出错。

 

静下来想想,抬起头来望望,多数学者还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走着量变到质变,积少成多的道路。所谓的创新,多为修修补补、锦上添花。学术界需要这些人,需要他们的支撑,需要他们把学科丰满起来,把知识系统起来。

那些开创新领域、建立新山头的科学天才,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他们是科学发展的明灯,奠定科学基础的基石。他们的智慧对社会的影响最大。社会应该发现和挖掘这类人才,给他们足够的资源,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这类人才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发现的。

 

如果只是些修修补补、添砖加瓦的工作,百步和五十步差别不大,受过专业训练,有敬业精神,有资源保证,就能够出所谓的成果。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还是早点离开这里好。那些重复、模仿,甚至连正规科研都谈不上的实习类工作,杜绝、禁止比存在要好。

 

科研真不需要很多科学家。从事低层次重复、模仿的“低水平科学家”,甚至没有任何科研条件和科研素养的所谓的“科学家”,这个群体越大,对国家的科研事业危害越大,对资源的浪费越大。如果这个群体再盲目扩招研究生,后果不堪设想,对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天热,言语不当,请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07948.html

上一篇:大热天思考生理学
下一篇:导师与研究生都需要品位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7 陈安 吕喆 徐大彬 张雯霓 张军波 杨海涛 陈国文 刘全生 汪晓军 罗德海 孟津 张忆文 张海霞 马德义 苏盛 李宇斌 李俊彬 陈钢 吴锦宇 强涛 郭向云 赵新铭 田云川 曹君君 罗帆 李学宽 童兵 孙学军 褚昭明 张南希 李万峰 罗会仟 唐常杰 秦逸人 李志俊 李天成 姜咏江 张明 wgq3867 qqlisten Veteran11 bh3y biofans zhuhongwen222 UNCblue chenyuhuazililu yinx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