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大热天思考生理学 精选

已有 7315 次阅读 2013-7-13 17:12 |个人分类:科普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稳态, 平衡, 适应, 生理学, 调节

大热天思考生理学

(王德华)

 

这题目够大的。无知者无畏。话先说了,就有借口了。

 

天闷热,昨晚喝茶喝多了,起夜多次,严重影响了睡眠进程,所以早上起床有点早,脑袋有点大,发蒙,还有睡意,杂事缠身,却又难以深睡。不免思考起生理学(Physiology)来了。

生理学与医学关系紧密,所以很重要,理应受到关注。实际上,尽管我国的医学生理学研究茁壮成长,但我国的动物生理学研究还真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野生动物生理学还需要扶持和鼓励。

生理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生理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都很有帮助。懂得生理学,可以容易理解一些医学知识,医药知识。所以,每次讲课,总是宣扬生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老少皆宜的学问,是生活的学问。

 

生理学是关于生命体的功能的(functions of living organisms)学问,如食物和消化功能,呼吸和血液中气体的运输功能,循环和心脏功能,排泄和肾脏功能,肌肉和运动等等。生理学会阐述生物各个功能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如何调节这些功能。生理学不仅仅是描述生理功能的,也回答Why and How问题的。

最复杂的应该是大脑中枢的调控网络了(神经系统)。生命整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必须有机协调,有分工、有合作,机体才正常运行。中枢保证了一个生命体的有序运转。中枢要发号施令,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组织层次)的信息,做出决策,然后发送指令信号。光是整合信号、做出决策、发出指令,就够复杂的了。

 

生命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与外界有物质交流。机体需要水分,人就感觉渴了,就需要喝水。累了、困了,就需要休息,需要睡眠,需要调整恢复。能量不足了,需要摄食,获得能量。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整体的正常功能。

 

那么,为什么喝茶多了呢?中枢不会强行告知:不可以再喝了,否则会影响睡眠的。

睡眠的时候,中枢为什么要告知该起夜了呢?看来尿感远远胜过了睡意感,憋不住还是起夜了。

起夜,就会影响睡眠进程。多次起夜,多次影响,睡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随着年龄增长,一个功能被影响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要增加,也就是说功能逐渐衰退了。

起夜,轻松了,很是舒坦。因起夜而影响了睡眠,恢复不充分,整体感觉就多了一份难受。

这神经中枢是干什么吃的呢?怎么不好好整合信息、发号施令呢?

保证整体的协调,维持良好状态,需要机体内各个系统的有机协调。任何一个功能的加强,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维持。糟糕的是,任何一个系统功能的减弱,会加重其他相关系统的负担啊。其他系统要是不堪负重,问题可不就大了吗。替代功能不是马上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即使临时应急,各系统间协调一致也需要时间啊。

针对生命体,有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需要稳定,即“内稳态”。内环境受到影响,建立起来的平衡被打乱,就需要尽快建立新的平衡。旧的平衡打乱,新的平衡建立不起来,就会出现生理问题。内环境的稳定与外环境的关系,自然就很重要的。

 

大热天的,调节和控制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系统,很活跃。一旦系统出问题(如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出汗多,饮水少),就不是小事,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生理功能的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机体为了正常功能的运转,各系统如此精密的调节、协调,真是大自然的造化。人体(生命体)真是一部精密的机器吗?总是感觉比精密仪器也复杂多了啊。所以,任何强调单个系统的说法,任何关于单一系统、层次(甚至是细胞、基因)的研究结果,都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性的,不可以随便扩展、夸大。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基因敲除模型生物的研究结果,都是要理性分析的。生命,应该是正常的生命。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是一种手段,但研究结果是“模型动物”的。生物体中,敲除一个基因,对其他生理功能有哪些影响呢?如果不顾这些影响而做出的那些研究结果,自然是不可以随便应用的。科学就是这样,加深理解和帮助理解一些科学问题是一回事,科学研究结果的应用是另一回事,是很慎重的事。

 

想起前几天有篇PNAS的文章(见附件原文),发现由于冬季烧煤取暖导致的空气污染,导致淮河以北的人群比淮河以南的人群寿命上要短寿5.5岁。看到有些争议,很正常。影响寿命的因素太多了,再有中国环境的变化太剧烈了,还有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人们的思想观念、饮食习惯、营养水平等等,都会对寿命产生影响。环境污染与人身健康,是一定有关系的,也许还没有实验数据(也许有)。影响也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懂点生理学,应该很容易明白这个逻辑。

一项研究,如果能对国家或地方关于制定(形成)相关政策时,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能起到作用的话,应该是很好的事情,也正是科学家所希望的,大众所希望的。




PNAS 文章原文:

 

1300018110.full.pdf

 

新论文: 全球每年20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07772.html

上一篇:研究生导师与学术圈两则
下一篇:科研、创新和人才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20 李学宽 武夷山 李东风 闵应骅 余国志 高建国 王浩 赵斌 吉宗祥 徐大彬 曹聪 李宇斌 刘全生 李土荣 孟津 庄世宇 陆俊茜 qqlisten xqhuang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