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为什么有些文化很容易消失? 精选

已有 7301 次阅读 2012-12-5 13:13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为什么有些文化很容易消失呢?

(王德华)

 

谈文化,有点不自量力。一直认为,文化是一很高深的领域,很深远,不是一般人能碰的。所以说一个人有文化,就是有学问、有修养,老家人称为知书达理。小时候,天天高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嗨,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那真是一个无知幼稚天真的年龄,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革命”,不懂什么是“无产阶级”,更不知道“好”在哪里?老师教,学生学,唱得很热烈,那旋律至今也是熟悉得不得了,比当今的流行歌曲要熟悉多了。

 

有记忆的思考和讨论什么是文化,还是多年前去参加单位里组织的中层干部培训学习,在回来的车上我们后面几个人讨论起文化来。没有一个人把文化到底是什么说得清楚和明白,更没有谁一两句话就把文化说明白和透彻了。只记得有位老师说,文化就是“吃喝拉撒睡”,就是“一泡屎”。说文化是“屎”有点粗俗了,但“厕所文化”还是有的。曾记得当年大学的厕所里每个茅坑小门的里面,都是五花八门的语言,甚至是图画,那多数是一种宣泄,为的是一种心理满足。后来在国外大学和图书馆的厕所里,发现也有,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校园文化很多,如课桌文化,也曾有人探讨过,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心理满足。各地旅游景点的“xxx到此一游”,当今公园里、庙宇里的“许愿墙”“许愿树”“许愿锁”等等,都是很流行的文化。

 

所以,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眼花缭乱。官场文化,酒桌文化,二奶文化,小三文化,潜规则文化,脱文化,裸文化,露文化… …。娱乐界有娱乐界的文化,学术界有学术界的文化,教育界有教育界的文化,文人有文人的文化,民工有民工的文化,中小学生有中小学生的文化。也有建筑文化,乡土文化,市井文化,民族文化,草原文化… …

 

如何定义文化?如何精确定义文化?看来真的不容易。但是,这些文化现象就在身边发生着,作用可是不可估量的。不重视文化建设,不懂得文化的重要性,恐怕是管理者很糟糕的事情了。反之,如果管理者不但精通而且善于利用文化忽悠、愚弄大众,那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在日本访学的时候,日本教授带我去山里看猴群的路上,在一个河边,给我讲了就是在那里,日本学者发现了猴子把山芋(或番薯?)清洗干净后再吃的习性,经过研究发现是小猴子先把泥土洗干净的,老猴子们逐渐学会的,后来就传播开了。据说这是文化起源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也是成年一代向年青一代学习习惯的一个例证。后来北京大学的学者在学术论文中也论述了这个现象,论文刊发在我国的《兽类学报》上。

 

我对文化没有研究,也不懂怎么研究。也大着胆子写过、讲过“研究组文化建设”,也在有些场合胡喊过“研究所文化建设”,这就是无知者无畏。宽宏大量的文化学者们在心里偷笑的同时,也会对这些狂妄者以“不知者不为过”的心态来安慰自己。

 

偶尔翻阅办公室里多年的文件和资料,发现师生互动过程中很多事情已经变迁了很多。有些事情,如参加国内外会议后要写总结报告等,我坚持下来了。有些事情,如阅读和修改论文稿件、并写出建议和意见等,由于没有坚持,这些年老生逐渐淡忘了这些事情,新来的研究生更是不知道这些事情了。说大一点,这就是文化的建设和消失问题。所以,我经常纳闷、也没有想通的是,为什么有些文化会这么容易就流失、消失、失传了呢?为什么建立文化艰难,消失却如此容易呢?

 

曾经想写点“文化建立难消失容易”的文章,想了想,写不出来。问题依然存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有可能吗?一种文化能持续多久?流传至今的那些文化为什么会依然有生命力?

 

相同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传统的所谓的“糟粕文化”生命力更强大呢?官场厚黑学、养生术、不老经…. 能源远流长的基础是什么呢?为什么当今的世俗文化能够迅速传播开呢?

 

说了半天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盲。

不懂文化,可否说文化?

纳闷ing, 困惑ing (学新潮,标点如何加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39415.html

上一篇:办公室窗外那片银杏林又黄了(2)
下一篇:冬天了,想起小时候的农村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0 曹聪 吕喆 许培扬 赵美娣 占礼葵 张海霞 丛远新 李伟钢 杨正瓴 曾泳春 张玉秀 曹建军 李学宽 褚昭明 曹裕波 徐大彬 王号 徐萌萌 戎可 鲍海飞 孔梅 崔小云 蒋永华 陆雅莉 庄世宇 李宇斌 肖振亚 李泳 李志俊 何学锋 段煦 刘钢 孙学军 陈国文 zgg zhanghuatian fansg anran123 xqhuang y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