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会说的和会做的:也说教授 精选

已有 6678 次阅读 2012-11-7 21:59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授, 央视, 斗鸡, 竹鼠

会说的和会做的:也说教授

(王德华)

 

不同教授类型的讨论,长了见识。

科研、教学齐头并进的教授,一定是好教授。

科研做得好、教学弱的教授有吗?有。

教学教得好、科研弱的教授有吗?有。

那么,大学里需要哪种教授呢?

 

按理说,在大学里当教授,教书是第一位的。不会教书,当什么教授啊?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特殊规定,也就有了不同类型的教授。大学或学院,要有个定位,然后教授就有了定位。现在很多大学(学院)是硬着头皮向前走,甚至没有达到相关的教学条件。一时间,中专合并进本科了,专科升为本科了,硕士点、博士点普及了,研究生导师普及了,教授普及了....说到底,表面变了,数量变了,师资水平没有改变,管理水平没有改变,旧的观念没有改变。这就是问题了。所以,我们只看表面看多了看久了,很多人也就麻木了。人生苦短,有些较真的人,面对现实,时间久了,一声长叹后也就罢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科研做不好的教授,指导研究生是很难保证质量的。如果一个大学里,教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话,从这里走出去的研究生们是很难在学业上站起来的。

 

同样,科研做得好,但是不重视教书的大学,时间久了本科教育质量就难以保证。本科教育质量上不去的大学,一定不是一流的大学。

 

关于科研和教学,看似一对矛盾,实际上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通过教学,扩展知识面、梳理学科知识,通过与学生交流,可以产生一些火花,跟年轻人在一起心情也年轻和舒畅。通过科研活动,了解科研的细节,对自己的领域方向熟悉,讲课也会生动,得心应手。对于科学发现的理解,也会深入和系统。故事讲得好,讲得妙,讲得生动,学生自然会有兴趣。

 

作为科研型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好教师。研究生需要科研好的教师,本科生也需要科研好的教师。

 

自己有几次为电视台做节目的经历,对说和做有了新的理解。

一次是应邀去央视科普栏目说竹鼠,说是做专家,实际上是给一位竹鼠养殖专业户做配角。养竹鼠的唐先生是一位很有经验的生意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可以成功养殖竹鼠,然后将竹鼠卖给一些商家。我的作用是根据主持人的要求,适时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介绍和科普,如竹鼠有哪些种类啊?分布在哪些地方啊?吃什么食物啊?竹鼠为什么会吃掉自己的小崽子啊(杀婴行为)?养殖野生动物和吃野生动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啊(人兽共患病)?…. 具体哪些问题我也记不清楚了。说起来很惭愧,我虽然知道竹鼠,但从来没有见过竹鼠,至今也没有去竹鼠的自然分布区观察过。到电视台的那天,第一次见到了唐先生从湖南带到北京供电台拍摄的养在笼子里的一窝竹鼠。为了做节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包括地理分布、食性、饲养、生长发育、繁殖等等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这样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一般是没有问题。但是,我只能是说,不会养,也没有养过。没有实践经验的说,就是空谈。所以,后来有看电视的农民兄弟曾给我来信,希望我指导他们如何饲养和繁殖竹鼠,我只好推荐他们去找那位唐先生了。

 

另一次是在我自己的办公室里。节目组要录制一期“斗鸡”的节目,不知谁推荐了我。我跟电台说找鸟类学家吧,我推荐了北京的几位鸟类科学家,可那天电话打遍了都不在,最后还是希望能采访我。我说我对斗鸡一点都不了解啊,主持人说就是希望我谈谈如何选种、如何训练、如何饲养等等问题,很简单的,希望专家说句话好做节目。节目组扛着机器到了我办公室里,主持人跟我大概讲了他们在山东拍的一些斗鸡的内容,我顺着说了几句自己的看法,人家说挺好的,就这样吧,开拍。同样我连斗鸡的录像都没有看过,现场也没有见过。我还特意提醒“斗鸡”节目不会误导赌博吧?主持人说不会的,他们会考虑这些问题的,我们就谈科学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生理学知识,如选种和训练的时候,可以观察羽毛的颜色(光亮的、鲜艳的,由于有研究说这样的鸟类免疫能力强),注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条件,这有点与选拔运动员苗子是一样的。训练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同时注意不要虐待动物(如绑在腿上的沙袋),不要伤害动物。要注意选种,重视养殖,重视营养,多观察动物的行为,熟悉了也就对一些问题了解了,如如何增加动物的攻击性,如何理解不同动物的个性等。虽然我这样说,自己压根就没有养过一只“斗鸡”。后来看节目的时候,发现编辑很会剪切,不同的话剪贴在不同的位置上,倒也合适。从电视片上看到了斗鸡人养殖和训练鸡运动员的过程,人家那才是实践家,具备真正有用的知识。

 

这就是说和做。我这两次纯粹是纸上谈兵,强为所难。如果我有养殖竹鼠的经历,有训练斗鸡的经历,或者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我相信我会讲得更好、更生动,也更实用。这就是效果。虽然事情做完了,内涵完全不同,效果不同,效益不同。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30274.html

上一篇:人类永远不会是自然的主人
下一篇:北京银杏遭遇初雪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1 李学宽 刘建兴 刘旭霞 吕洪波 文克玲 张红光 赵斌 金拓 逄焕东 武夷山 沈海军 陈绥阳 庄世宇 谢强 王春艳 崔小云 吴斌 赵美娣 何士刚 韦玉程 李志俊 温世正 李庆祥 马春旺 徐东升 fansg wliming zhouguanghui xiaobaobao888 wgq3867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