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数量和质量不矛盾
(王德华)
量变会引起质变,是有道理的,是哲理,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关键是量变后,什么质变了,是优质还是劣质,变的哪些量。如:一个党派如果腐败到了人民无法忍受的极限,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的话,必然会被更替掉的。一个国家如果歪风邪气在学界占了主流,坑蒙拐骗大忽悠横向神州大地,想振兴科学那是痴心妄想。
论文数量越多越好,这是一般常理。关键也是什么样的论文。
谈点个人的理解和反思。
做纯基础理论研究和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如生物学),发表学术论文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也是最一般的要求。学术观点需要得到学术界的争论和认可,新的学术发现需要学术界知晓。新的知识还需要让社会大众了解,这需要科学家的科普,社会提供机会和经费,成果要反馈给社会,是一种社会要求。所以,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未知的,获得的结果是新的、以前没有过的。探新、求异、新奇、解谜,是科学的魅力所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是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种需求和保证。
非常明显的事情,在中国就变了味道。很浅显的道理,愣是不愿意说清楚。
充满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论文,当然越多越好。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谜团众多,每年多多的谜团被揭开,过去错误的认识被纠正,错误的观点被更新,这是正常的社会发展,科学发展,正常的生活。
毫无新意可言的论文,即使用世界语发表又有什么用?有谁会花费时间去阅读那些几乎没有任何新知识新发现的论文?除了劳民伤财、满足一些人的暂时的心理需求、以及糊弄那些只会数数的管理者们的要求,还能留下什么呢?
有人会说,SCI 论文不是随便就可以发表的,能用洋文发表就说明了价值。这话不错,价值有大有小,电视媒体上的新闻联播、报刊新闻精选等等,都是重复,也是有用的。这不是学界的要求,科研不是教学,科研是发现未知,教学和科普是灌输知识、启发思维、充实人生。
投过稿、审过稿的学者都有经历,知道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发表经过哪些过程。科学论文的发表现在全世界都是专家审稿制度,一般是3个或3个以上的本领域的专家对一篇稿件进行科学评价,根据专家审稿意见,主编或责任编辑做出是否采用(发表)的决定。所以,专家的知识眼光和学术水平就决定了稿件的水准,不是每一篇论文都能保证质量,即使那些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不是每篇都正确、都有新意。虽然不能随便质疑专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也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知识面和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再说点其他的。学界的共识是诚实。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实验方法的可靠性,仪器设备的正常操作和正常运行,统计分析的合理和严密,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是决定研究发现是否真实可靠的重要因素。如果,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丧失学界的基本操守的时候,更不要谈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了。如果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每年被国际学术期刊上撤稿,这种量变引起的质变,后果更严重。
都是急功近利惹得祸。没有利益,没有功利性,会有这么浮躁吗?
如果还不建立、不能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如果学界的良心还是被脏水一直淹没着;如果专家群体也只会数数论文的数量,如果研究生培养还是一味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的话,中国当今的科研繁荣是一种暂时的泡沫。中国研究生大军的繁荣,后果大家已经看到了,谁敢拍着胸脯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成功吗?
当今的社会,怎么能做到没有功利性呢?谁会不考虑利益呢?那么还有谁知道自己的行业之“道”吗?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无论哪些英雄辈出、还是哪些巨星损落,世界依然风采依旧,太阳明天会照样升起,地球即使变暖也还是一样运转。
你还想看到哪一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