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保持读书的兴趣比高考更重要

已有 5731 次阅读 2008-6-1 17:17 |个人分类:为人父母|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高考很重要,可别由于高考而丢了读书的兴趣  
 
孩子高考进入倒计时了,家长的心已经悬了一年了!高三生的家长真是难当,不管你是否在意,是否关心,只要家里有高三生,那日子过得… …家长真是在刀刃上走啊!
 
在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下,高考是每个家庭必须面临的首要的重大问题。在独生子女时代,就更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妈妈们把全部的精力和爱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看看周围,高考养活了多少行业?高考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有泪水,有欢笑,有腐败,有正义,有廉耻,有喜剧,有悲剧… …
 
几天前,父子俩聊天,聊起高考的事情和以后的打算。他又是慷慨陈词一番,抱怨高考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制度的不合理性等等。由于高考临近,我们之间的交流反而多了。一则我在家的时间多了。我曾有承诺,高考年的上半年尽量不安排出差任务,尽量不参加聚会和应酬,多些时间在家里。今年上半年国际交流的出访任务推迟了,很多的应酬也婉拒了,“儿子今年高考”这个理由至高无上!再则,儿子也逐渐成熟了,跟爸爸的距离逐渐又拉近了,厌烦了妈妈的唠叨,反而喜欢听爸爸的劝告和建议了。
 
说实话,现在的孩子思想很活跃,考虑问题也很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很有观点。以前我总是不很在意孩子的想法,在家里多是以家长的身份进行说教,对于他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基本原则是“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所谓的原则问题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如尊重老师问题,遵纪守法问题等等。这样时间长了,他的回应是爸爸总是说那些大道理,都是空的!他一句话如社会上那些现象你怎么解释?按照你的逻辑,行吗?这个时候,我高嗓门的吼叫,往往会嘎然而止。看看社会的责任有多大?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如果社会上没有正义,没有正气,任何说教都是没有用的!
 
最近有两件事,很欣慰。一是汶川地震后的募捐和默哀纪念活动。我问他你捐款了吗?他说捐了。我问了他的看法,他的回答我很高兴。他说这个时刻,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起码的爱心,还算中国人吗?关于默哀的事情,我问他你参加吗?他毫不犹豫回答:肯定参加。我说这是对的,无论有什么事情,对于这些事情,都比高考重要。你一定要参加,去感受一下,心灵会是一种洗礼。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国家重视了生命的尊严。这些事情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说教了,孩子成熟长大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高考问题。他担心自己高考结果不理想,尽管现在每天很努力,但还是担心。我说你就记住两条:一、高考是种经历,只要你努力了,经历了,生活的道路上就有了这种体验的烙印。不要太在乎结果,对得起自己就行了,不要太强迫自己。高考是对你很重要,但后面的路还长着呢?男子汉要多经历一些,要在乎这种经历!二、不管高考让你如何苦恼,如何陷在题海里不能自拔,你一定要清楚:高考就是为了进入大学校门,唯一的目的就是跨过这个门槛。千万不要因为高考而丢失了学习的兴趣,丢失了读书的兴趣,丢失了追求的方向。要是由于高考而对学习变得毫无兴趣,拿起书本就厌烦,这是很可怕的。即使考不上大学,你也要一辈子都喜欢读书。读书可以促进你思考。男子汉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当传话筒,人云亦云。他对第一条有保留意见,反问我那个傻瓜还希望重复这种经历和体验?对于第二条,他很认可,也很自豪。的确,他最大的成功就是没有由于高考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晚上11点从学校复习回到家,经常是还要拿起课外书看一会,文学欣赏、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等书籍,一直放在他的枕头边,还经常看《参考消息》和《科学时报》。也经常回家告诉我一些新闻消息。尽管他妈妈唠叨这个时候就不要看这些书了,我从心里还是支持他看的。读书有什么不好,只要孩子喜欢读书,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失败。如果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他考上清华北大又有什么出息?
 
高考前夕了,我对儿子说:放心考吧,不要有任何负担,不要在乎考试的结果。尽力了,努力了,就满足了。我们知道你很辛苦,知道你很累,一周后好好休息吧,去读那些想读的书。
 
希望与有高考生的家长共勉!
(王德华 2008.6.1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27439.html

上一篇:“六一”感怀:假如你还活着
下一篇:俄罗斯外宾在抗震救灾期间来访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1 pkuzea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