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学者了 (王德华3.31)
兽类学界的老前辈夏武平先生仙逝,令学界悲痛。
我的老师给我发过来了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我作为《兽类学报》的代表在治丧委员会里面。讣告内容是:“我国兽类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首任理事长、《兽类学报》首任主编,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现名誉所长,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研究室主任,夏武平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于2009年3月27日凌晨仙逝,享年92岁。”
夏先生是我国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个学者,在自己的国家开创了一片事业,发展了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创建了一批队伍,影响了几代人,这才是一个学者的责任,这是大科学家的风采。他们的名字才是要写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史册上的。夏先生不是院士,没有几篇SCI论文。在学界,没有不敬佩的。
昨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聊起夏先生来。朋友说,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出现夏先生这样的学者了,想想他们那一批人,每个人都是响当当的,在中国开天辟地。他还聊起让他印象很深的是夏先生对当时一桩老鼠药的官司的看法,老人家说:我们做学问的要相信,是假的,它永远真不了,是真的呢,也永远假不了。我也曾记得老先生说到领导干部的办事方式问题,老人家说:每个人都有私心,就看你的私心是重还是轻了。有的人私心轻了些,考虑自己少一些,相对就公平一些,就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有的私心就重了些,不公平多了,自然会引起人家的反对。
记得读过夏先生写的一篇回忆录,发表在青海一个地方资料杂志上的。他回忆了西北高原所创业的艰难。记得谈到国家组织青藏高原的野外考察,西北高原所主动请战,人家北京就不同意西高所参加。最后没有办法,西高所自己组织了考察队伍,走在了全国考察队的前面。最后凭着收集的丰富的资料,参与了考察后的资料汇总和编著工作。也谈到创建野外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时,也受到一些排挤。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于1976年建站,还有一个由北京中科院植物所主建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于1979年建站,结果好像内蒙站受到的待遇要好一些,并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组织(MAB)。现在这些野外台站都已经成为国家定点观测的网络台站了。记得他描述的自己拄着拐棍在科学院院部走廊里等候向相关领导汇报的情形,那个时候人家几乎把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这个名字都忘记了。可想而知,作为一个研究所的领导,心里是什么滋味。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也听到一些老师的调侃,说他们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确实有许多科研人员就是由于自己的工作而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和学习,造成了一些遗憾。也确实有许多科研人员的尸骨埋在了那远离故乡的土地上。那个时候,组织纪律是第一位的。
我1985年进入西北高原所,就知道了中国的“老鼠头”在这里。从图书馆、从生态室、从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定位站,逐渐知道了夏先生的很多事情。他创刊了《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创刊了《高原生物学集刊》,创刊了《兽类学报》,出版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一集,1982年)。这些都是划时代的贡献。听说当年创刊《兽类学报》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学会的学报一般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出身在大西北的《兽类学报》自然会受到另外的待遇,最后几经周转,开始的几期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答应帮助印刷出版的。
夏先生的科学视野让人十分敬佩。他关注大熊猫的研究,他关注生物化学与野外生物学的结合,他关注生态平衡,他关注数学在生态学模型中的应用,他关注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他关注生物群落的研究,他关注人类社会生态关系的研究,他关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 …这些方面,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都有具体的措施和实施,开展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
夏先生好像没有出国留洋过,英文很好,从不盲目崇拜,坚持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追求和科学信念。读夏先生的文章,就感觉是一位和善的学界老前辈在给你慢慢讲故事,不会感到生涩,不会感到我们中国学者的自卑。他也非常注意国际发展动向,这就是为什么很早他就提出建立野外生态观察台站,开展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记得他曾建议研究人员要勤到图书馆去浏览一下新到的期刊,那怕是翻翻每一期的目录。他说他看到一期杂志上有篇关于C3、C4植物的文章,他就建议一些科研人员调查一下海北定位站的C3、C4植物分布情况,并与昆虫等植食性动物的关系等联系起来。现在看来这也是很有创新性的问题。后来也确实有所里的老师发表了关于C3、C4植物的论文。
思绪飞的时候,就想起了许多以前的事情。朋友发mail说,4月2日在北京举行夏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我给学生们发mail说,如果没有实验安排的话,大家都去参加一下吧,去给夏先生鞠个躬,这是我们的前辈,以后这样的科学家不会再有了。夏先生的学识、气魄、胸怀、人品会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这样德艺双馨的科学家也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现在国内大力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方式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回国服务。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自立,需要引进的是那些真正想和真正能够带动中国科学发展的人才,能够带动一个学科,带动一个领域,发展一只队伍。这需要引进的人才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要有奉献精神,真正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情,不是为了给所在单位发几篇CNS的论文。对于有抱负、有能力的学者,我们可以不惜代价;对于只重视个人利益,甚至有点趁火打劫的高水平“人才”,咱们不需要他们那篇CNS论文,咱们宁愿保持这片土壤的纯洁。
4月2日,我不能参加夏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我会在后天早上,向着东方,为他老人家三鞠躬。真诚地祝福老人家一路走好!
(王德华 2009.3.31)
相关阅读:
怀念我国兽类学的奠基人夏武平先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954
我国兽类学的奠基人夏武平先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74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223678.html
上一篇:
写给我的大外甥下一篇:
夏武平先生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