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疑惑
王德华
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正式算起来大约是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参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生态学》的授课,后来参与博士生课程的授课,再到参与本科生的授课,近年也参与了面对中小学生的一些科普讲座等,对各个层面的教学活动都有了一些接触和体验。在近年准备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时候,突然有了疑惑,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该怎么讲呢?内容和深度上如何选择和把握?哪些内容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该略讲?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可以不讲?等等,仔细琢磨,感觉有些糊涂了。
大学生课程,有知识体系,有教材。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的内容也只能有选择进行讲授。所以哪些内容多讲、哪些略讲等上面提到的问题就出现了。同时有科研经历的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熟悉的方面多讲点,这就又有了一个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科学思维、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等,讲多少?对大学生授课,关于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讲多少?大学生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等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一般没有教材,会给学生建议一些参考书或参考文献。研究生课程是为了科研活动做准备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是一种综合素质训练课程。所以,一般采用以学科的理论进展与研究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我曾想研究生课程应该主要以文献研讨为主,研究生作为主角,教师组织和点评,似乎有些老师不认可这种方式。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安排研究生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研讨(以小组为单位,15-20分钟的报告),感觉效果还不错,研究生们反映也很好。但对于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同样的疑惑,内容和深度上如何把握?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课程,多是以讲座或专题的方式进行。有时候是科学普及课,目的是让博士生们扩大知识面,了解本领域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有时候是专业研讨课,学术报告一般都是每个领域的最新进展,目的是让博士生了解最新前沿进展。博士生主要是科研活动,课程学习不是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惑,记录下来,请教和交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