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什么会高分落选? 精选

已有 17627 次阅读 2022-4-3 09:27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什么会高分落选?

王德华

 

近日关于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高分落选的话题引起关注。所谓高分落选是说有的考生笔试考了高分,综合复试分后,分数落后,没有被录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下面是《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记录。

 

相关背景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720.shtm

 

《中国科学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选择是否合理?陈同学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王德华教授:近几年,考研高分落选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源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录取方面的本质性不同。在研究生招生中,复试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性格、基础知识、回答问题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科研经历等,而不是只看考试分数。一般而言,老师会看重学生阳光自信、有朝气,叙述逻辑性强,基础知识扎实。现在不少高校科研条件都不错,大学生很早就有机会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如果复试中学生对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清楚,可以接住老师的层层追问,那么他的初试分数就不会对复试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选择应该是正常的。陈同学能够脱颖而出,一定是他的某些特质或能力吸引了复试的老师们,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一作6分以上的SCI论文,而是综合了上述各种因素的结果。

 

《中国科学报》:在研究生招生的复试中,学生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能力占了多大比重?

王德华教授:在这方面,硕士招生与博士招生的复试是有些差别的。硕士招生复试重视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基础,包括学业成绩、基础知识、科研训练等,发表学术论文的确是加分项,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博士招生中,则更看重学生硕士期间的学术训练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它反映了学生的科研经历、思维能力、课题的创新性,以及是否敢冒险去做一些新的探索性研究等等。

 

《中国科学报》: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科研潜力?早发论文、多发论文就一定是优势吗?

王德华教授: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学生的科研潜力是很难的,决定一个学生的科研潜力的因素也很多,如科研经历、科研兴趣、个人追求、思维能力和科研悟性等。在考研复试中考察一个学生的科研潜力,主要看的并不是他是否发表过论文,而是他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受到的训练和对科研过程的理解。如果参与过科研工作,发表过学术论文,老师通常会进行针对性提问,看看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如课题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但实际上,要在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学生的科研潜力是很难的。

现在很多学校有对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档次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规定和要求,但我认为不应该如此,因为一旦有了要求,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终极目标,科研是无止境的追求,潜力较好的学生可能半年左右就发文章了,或者追求短平快的论文,过多地去做一些模仿、重复性研究,对于培养创新性能力、探索能力是很不利的,再说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未来的学者,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不少唯一目标。科研探索的目标,应该是无限大的。

 

《中国科学报》:从初试成绩来看,陈同学的英语成绩并不理想,但他仍然能够发表多篇SCI论文,这是否说明研究者的英语水平与发表SCI论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王德华教授:英语作为学术界的国际语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绝大多数论文都以英文发表,研究者想要追踪国际前沿,阅读文献、国际交流和撰写论文,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

但英语考分低是不是就代表英语能力差?也不一定,复试是考生另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如果复试的时候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一段英文文献进行较好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用相对流利的英语进行表达,那么即便英语考试分数不高,也不会影响老师们对他英语水平的判定。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有时候也会有偏差,所以能力是很重要的。

 

《中国科学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在研究生招生上,高校或研究机构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王德华教授:目前硕士招生仍由国家组织统考,院校进行复试,但随着应试弊端的显现,推免、直博等招生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导师的认可,不少导师更青睐于推免或直博的学生,因为一个学生能够在本科院校中获得推免或直博资格,说明其综合素质大概率上更加优秀。此外,我国在招生考试上还有一大改变:博士招生的统一考试减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所以综合能力是很关键的,考试成绩不是决定性因素。

但不管什么方式,目的都是想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有潜力的学生,至于怎样才是优秀的,实事求是地讲,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总得来说,性格上阳光自信、基础扎实、逻辑思维清晰,喜欢科研工作,好奇心强,有刨根问底的劲头,有毅力,主动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强,以及一定的科研经历、本科学校的声誉等,都会成为参考因素。

 

《中国科学报》的报道链接:

初试落后59分,复试逆袭第一!985博导详解是否合理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720.shtm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332285.html

上一篇: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兽类学家冯祚建先生
下一篇:研究进展:荒漠啮齿动物通过“菌群-肠道-肾脏”轴调节渗透压耐受高盐
收藏 IP: 223.80.110.*| 热度|

13 晏涛 张士宏 刘立 罗春元 梁洪泽 许培扬 贾玉玺 王林平 李学宽 刘继为 刘钢 刘玉仙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