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几十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在我年轻的时候,很多的报道都是关于全球化的,特备是所谓的知识经济,我记得非常火热。现在好像不怎么提了,但是看看人工智能的超速发展,似乎是这个话题的继续。
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的确导致了全球化的展开,这是事实。但是一个让人关心的话题,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科学的进步似乎和科学史中的故事出现了冲突。当然,这可能是错觉。科学史中的故事,缺少细节,所以一些切实的感受并不真实。而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可能具有了新的形态。
中国科学的发展,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时机,这也是事实。不管如何,在过去的四分之一的世纪,中国科学突飞猛进,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本土获得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只有一个,而且公认的自然领域的进步依然很少。特别是最近十年,随着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似乎一个新的奇点时刻就要带来,但是国内的进步感觉依然不足。
有人说,毕竟我们以前很落后。但是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是科学计量的标准时间,意味着至少有一两个牛顿式的成就将会发现。我们讨论科学史的时候,几乎都是用四分之一个世纪来进行区分的。比如,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的概念,到了1925年量子力学诞生,旧量子论用了四分之一的世纪的时间。
基础物理学的确是停滞了五十年,两个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是科学的进步依然在前行。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
而且科学的进步是开放的。科学的发展快要五百年,但是理解科学的最前沿,绝对不需要二十年。
所以,全球化究竟有没有阻碍科学的进步呢?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分工,这似乎也是全球化一直在说的。但是这似乎遭到了巨大的重创。从经济方面来说,有的获得了高利润的分工,有的是低利润的分工,这造成了极大的不满。当然,对于过去的中国,这更是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出现在了中国的科学界。我对于影响因子一直都没有好感。特备是Nature推出一堆的杂志以后,这种感觉更是如此,这个Nature的因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没有中国的科学市场,这些杂志和这个因子有意义么?
我觉得不是这些人不希望中国发展科学,但是他们似乎在引导中国在世界科学的进步中扮演着一个他们希望的角色,而不是最顶级的领袖。也就是说,科学的进步也是有分工的。他们提出新的思想,而让中国的科学家投入资金和人力,来验证这些想法。这毫无疑问是非常糟糕的。
因为现实的情况似乎也是如此。
我的确不知道这个因果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但是毫无疑问,这阻碍了中国科学的进步。从当下的科学评价机制来看,似乎也迎合了这样的结果。但是,不否定的是,这样的结果也同时影响了整个科学的进步。
我猜想,一些杂志,比如Nature这些,为了自己的声誉和现实的利益,进行了调整。而中国的科学研究在2000年的时候的确是有些落后,对于科学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些事情交合在了一起。但是中国巨量的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投入,只是更好的迎合了这些杂志的想法,最终违背了科学进步的本质,也影响了整个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全球化的发生,直接促进了这个事情的发展。如果没有全球化,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以前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兴起,都是全面的,从基础到技术的整个过程。但是在中国,是碎裂的。
基础物理学的停滞,是巨大的惯性带来的。一些没有验证的想法,在这种惯性下疯狂前行,已经无所谓对错。人工智能的进步也是这种惯性带来的,这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从而导致科学的进步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都不清楚,但是慢慢的,我们都会捋顺清楚。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错的会慢慢的改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科学才能继续进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