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只有在深水区,才能养出大鱼

已有 2280 次阅读 2023-9-27 20:28 |个人分类:心智之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过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发的日子了,而到了这个时刻,几乎也是中国科学家沉默的日子。中国科学缺少具有达到诺贝尔奖重大价值的原创工作是一直都有的短板。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科学的确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攻占nature和science了,但是依然是几乎没有值得拿诺贝尔奖的工作。

    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看似繁华的科学突破,一边是很难拿到的诺奖。考虑到十个能够达到诺贝尔奖的成果也许只有一个可以得到该奖,而我们几乎没有值得该奖的成果,这就尤其显得尴尬。

    如果对比一下中国学生在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的比赛中摘金夺银,这个事情就更显得诡异了。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在中国真的出现了智力瓶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怕了。很显然,没有人会承认存在这种智力瓶颈。在十年内解决掉这个瓶颈正在变得极其重要。如果做不到,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患。一味的回避根本不是办法。考虑到诺贝尔奖得主对科学推动的巨大作用,那么多的看起来漂亮的文章一下子就会让人失去胃口。

    在我看来,原因就是水不够深,养不出大鱼。最聪明的人,在科学面前,都会显得渺小。单个科学家的力量其实是永远不够的。学术的传承的重要性可能比很多人想的重要的多。支持学术的环境尤为重要。

    有人说从0到1,有人大谈原始创新,可是说有什么用呢?让科学家自己进入深水区,只能被别人吃掉。

    毫无疑问,只有用世界上最高的学术标准来要求,才可能做出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来。而最高水平的学术,在一些人看来可能都无法理解。原始创新不应该最后变成叶公好龙。

    这个标准差一点,我们离诺贝尔奖就会差很远。如果长时间拿不到诺贝尔奖,会形成非常糟糕的学术生态,形成习得性无助。既然以前没有人拿到诺奖,我们可能也不需要证明来拿到诺奖,或者我们也不是必须要拿到诺奖。这样的心态才是最可怕的。甚至有人认为诺奖根本不重要,这更是极其荒谬的。

    浅水中出不来大鱼,所以关键是如何让鱼进入深水区。一是如何创造深水区。科学家是鱼,不是深水区,这是认知上容易出错的地方。二是打造了深水区,如何鼓励鱼进去竞争,这就是制度环境的事情。这些做到了,创造了深水区,能够让鱼进去,自然会养出大鱼。如果我们创造出世界上最深的水域,自然就会养出最大的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04050.html

上一篇:Zn74中的B(E2)反常终将导致当前核结构观念的破产
下一篇:你愿意成为卡里科么?
收藏 IP: 111.27.42.*| 热度|

18 杨正瓴 刘进平 孙颉 曹俊兴 宁利中 崔锦华 窦华书 晏成和 郑永军 段含明 高宏 檀成龙 王从彦 聂广 卜令泽 周霁罡 陆仲绩 朱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