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雪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gchenxue 有什么比教书更快乐

博文

焦虑的教育

已有 3266 次阅读 2020-7-22 22:50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焦 虑 的 教 育

  

天津中考已经过去了三天,但是作为考生家长,我的心依然无法平静。所以,这篇博文注定是一篇吐槽文

 

7月18日,中考的第一天早晨,我送闺女去考场,到了考场所在学校的门口,远远的就看见了人群中培训机构的人员,他们穿着印着机构logo T恤的人,早已摆好了宣传的桌子,材料,帆布袋子,还“贴心”的给家长准备了陪考休息用的塑料椅子。人群中还有几个打游击的大爷大妈,一只手里拿着一叠印着机构logo的扇子,另一只手还拿着二维码,逢人便说,“送你一把扇子,帮忙扫一下码”。

此情此景,我丝毫不陌生,因为每次到学校开家长会,这些人总会出现在学校门口。但是今天居然会出现在中考的考场之外,我着实有些吃惊,这帮人,真是无孔不入,连中考都不放过。对于这些人,我一般都是嗤之以鼻,避而远之的。

孩子进了考场,我在校门口稍作停留,一个穿着红色T恤的年轻人,举着一个大牌子问我:“您好,家长,我们是和天津教育报合作的,过两天会有一个关于如何填报志愿的讲座,您可以扫码进群。”我听了,立刻回击:“要是你们这儿都能指导了,还要学校干什么?”然后,我就扬长而去,可是心里的愤懑却久久挥之不去。

 

孩子这几年在天津求学的经历,真是不堪回首。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对天津的教育并不深刻了解,在小学时,我傻傻的相信,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就足够了,何必在外面补?小学的知识能有多少,会有多难?我傻傻的以为,这个时代还是我上学的那个时代。所以,孩子小学,当家长们都在周末把孩子送到文化补习班时,我却带着孩子游泳,打球,我希望孩子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据我所知,孩子的一个小学同学,每周的周日从早晨的八点一直到下午五点,都在补课,上午英语和语文,下午四小时都是数学。感叹啊,10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在操场上奔跑的年龄啊!可是真相狠狠的扇了我一个巴掌。小升初,孩子以一分之差没进入私立初中,而被随机派位到一所普通的初中。

上了中学,初一,孩子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在没有在外补课情况下,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上了初二,换了数学老师,又开始了物理学习,结果这两位老师不太给力,上课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这下,孩子傻了眼,而其他在外补课的同学,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怎么办?我也着急了,于是我带着孩子去天津三大知名培训机构(因为名气大,所以我知道,也仅仅知道这三个)考察,这是天津市中心的一座写字楼,里面几个楼层聚集了三大巨头。进去一看,教室其实是被打了隔断的一个个小空间,但是每间教室没有窗户,全靠灯采光,靠中央空调换气,我不可以想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健康的成长?

我去的时候,有的教室开着门,我挨个在门口听了听,有的在讲物理,有的在讲古文,这些大多是年轻的老师,但是不知他们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反正,我听了,很失望。这可能也是我的职业造成的。你想想看,若你是大厨师,去一家餐厅吃饭,是不是会比别的普通食客更挑剔?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对他们的教学水平比一般的家长更挑剔。说实话,这些老师,我都看不上,绝对不能让孩子在这里浪费时间。走人。

报班的事情暂时搁浅。

不久,有次,偶尔和孩子同学的家长聊,她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培训机构不错,其中数学、物理老师是从某大机构出来的,语文老师是从某市重点中学辞职出来的。

于是,我赶紧去了这家机构,这次是宽敞明亮的写字楼,环境还可以。花了四百块钱,试听数学和物理,孩子最终决定上这两门课。前台是两名中年妇女,自称他们的孩子一直追随这些老师。他们把那位语文老师吹嘘的天花乱坠,我竟然没禁住忽悠,给孩子也交了200元试听。这是一节习作课,八点开始,我在前台等着,结果这位被奉为神话的老师,一直在前台溜达,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和前台闲聊。时间快过去了10分钟,这位老师才慢慢踱着方步进了教室。啊,10分钟,200元2小时的课,每分钟都是家长的血汗钱啊,这位老师居然如此闲散!

孩子上完了这节课,说,老师就是给发了一些素材,让自己写作文,没啥意思,再加上课前我所目睹的情景,我果断决定,不报这门课。

不过,说来也巧,后来,听我的朋友说她的孩子在疫情期间报了这位老师的作文班,三天3000元!my god!三天就能训练出高分作文?真是天方夜谭!但是我的朋友说,还真管用,他们孩子自从上了这三天的高价作文课,作文的成绩真的从38分提到了43分!(满分50分)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记录生活,作文是表达人生。作文需要孩子们在博览群书中慢慢锻炼语感和培养文采,需要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对万物进行细致的体验和观察,需要孩子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师情进行领悟和体会。作文真的不是坐在补课班里凭空编出来的!

 

继续说孩子补课的事。孩子在这里的课,是在周五晚上,一放学,孩子就奔往那里。不知有没有用,但是孩子总觉得别人都在补,她不补,真不知要落下多少。每次,我都是送完孩子回家看一会书,再准点接孩子。有一次我去接孩子,去的早了点,楼道里都站着接孩子的家长们(大多数是妈妈),乌泱乌泱,合着,他们都没走!真心佩服他们!妈妈们在那里一团一伙的热火朝天的聊着,聊着各个机构的名称,聊着哪个老师有名,聊着计划在孩子初三砸15万……,我张大了嘴巴,在他们面前,我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家长!除了著名的三大机构以外,我还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教育机构!我out了!他们对各个培训机构和各个培训名师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我像一个傻瓜听着。天啊,做一名家长,真的要操这么多心吗?那么,他们还有多少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中呢?当别的妈妈们正游走于各个小的,大的培训机构,去打探,去试听,多方调研考察时,我却正醉心于我的工作。因为我是如此的信任学校的老师,学校的教育!如今,无奈之下,我把孩子送到这里进行补习,可是,我今天才发现,在这些家长面前,我简直就是菜鸟级妈妈!在这里,他们给我补了一堂如何做家长的课!

我迷茫了。

家长们拼命的为孩子们报班补课,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也成了家长,会不会也在某个机构的楼道里,等候他们的补课孩子放学?

既然,孩子们都拼命在外面补课,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学校减负,下午五点放学,可是,放学的孩子们去哪里呢?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又迈向了补课的教室。这些孩子们,放学补,周末补,暑假补,寒假补,全年无休,有的甚至在寒、暑假,重复上两个机构的特价课。多少个周末,多少个寒暑,孩子们在补课班里度过?

还有周末吗?寒暑假呢?一个月,两个月的假期,是假的,因为有句话说的好:假期正是弯道超车的时候,于是,孩子的假期是在补课班里度过的,号称一两个月的假期严重缩水,被压缩的剩下了可怜的几天。

 

学校和校外补课班的关系,像什么?是正餐和小灶,正餐吃不饱或吃不好,去吃小灶,还是正餐吃的已经很好,还想好上加好?

 

有一个培训机构打的广告,听了,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中考一分一操场,中考多考一分,碾轧一操场!”碾轧,多么血腥的字眼!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绚丽多姿的美好图画,而如今却被扣上了如此冷酷的印章!呜呼哀哉。

培训机构的收费,令人乍舌,两小时,一对一,600元人民币,若是名师,1600元人民币!知识被堂而皇之的明码标价,教育沦为赤裸裸的商品交易。学习演变成冷冰冰的残酷竞争。穷人望而却步,富人一掷千金,而中产阶级,勒紧了自己的裤腰带,一咬牙,一跺脚,补。

而我在感慨,当学校的正规教育都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和附属品,当日渐疯狂的有偿教育逐渐吞没了义务教育,当家长大把大把的血汗钱,都流入了培训机构老师的腰包,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中学到了什么?这些喊着“提高一分,碾轧一操场”口号的老师们,会教孩子们: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吗?在我们孩子的眼里,他们的角色是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孩子们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这些吗?多年以后,孩子们会想起他们吗?

 

说了这么多反面教材,我要说一说正能量了,最近,忙里偷闲,我看了几本书,感慨太深了,罗尔纲先生写他的老师胡适先生,丰子恺写他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和夏丏尊先生,汪曾祺写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琦君写她的老师夏承焘先生,这些作者笔下的老师都有一颗如煦煦春阳,又慈爱热忱的心。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潸然泪下,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些先生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的大师,这些先生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前几天,看了一则报道,云南的张桂梅校长,办免费高中,为山区的女孩子实现大学的梦想,读了这篇新闻,我泪如泉涌。新闻照片里的张校长,一张干枯皱巴黢黑的脸,一身朴素过时土气的衣裳,但是她的眼里有光,有爱,有最亮的光,照亮了贫瘠大山里女孩子的路,有最大的爱,温暖了贫苦家庭中女孩子的心!

 

有对比,才有伤害。越是感动于这些老师,越是为现在的教育而痛心。

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是一个民族得以壮大的坚固基石。

现在的教育,能否去掉那些功利,去掉那些铜臭味,去掉那些焦虑?能否踏下心,慢下来,去教给孩子们如何生活,如何去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6541-1243179.html

上一篇:我的语文老师
下一篇:随遇而安——读汪曾祺先生的书
收藏 IP: 106.47.79.*| 热度|

12 刘立 王安良 郑永军 梁洪泽 杨正瓴 朱晓刚 武夷山 李学宽 刘旭霞 晏成和 宁利中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