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所大学叫吉林大学 长春就坐落在美丽的吉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2006

博文

(中国网事)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吉大一院ICU病房微博探访 精选

已有 6460 次阅读 2012-4-3 17:2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color, center, 记者, 新华网, 新华社

(中国网事)“走进最绝望也最有希望的地方”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ICU病房微博探访记

新华网从长春3月31日电(“中国网事”记者郎秋红、常亦殊、何悦)“这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

3月30日,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一行走进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现场直击病房内的真实情况,并通过新浪、腾讯、新华网“中国网事”微博进行实时直播,将记者在ICU病房短短几小时内,与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经历的生死营救、喜悦痛苦、矛盾纠结,与网友分享。

生气归生气,救人归救人

ICU又称重症医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上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兴起。这里集中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医护人员,代表着一所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综合ICU科有90多名医护人员,负责全院危重病人抢救。

正式采访是从医生查房开始的。牵头的重症监护科刘忠民副主任先和同组的医生护士们轻声交流。对有意识的患者,他们不当面讨论病情,而是面带微笑,不断鼓励着他们:“真好,比昨天好多了,真不错!”

查房还没结束,一位刚下手术台的产妇被推了进来。顿时,病房里弥漫着如战场般紧张的气氛。这位产妇姓林,今年23岁。小林患有脊柱侧弯,弯曲的背脊让她的生产比普通人困难许多。在实施全身麻醉的剖宫手术后,小林的心肺功能出现异常,被紧急推进ICU病房。记者看到,刚才推车送小林来的几个医护人员脸上满是汗。

小林被抬上病床,还没有完全从麻醉中苏醒,她的双手在空中胡乱抓着,一名护士见状将她的手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嘴里一遍遍轻声说着:“没事,别怕,马上就好。”

各种体征监视仪器和呼吸机迅速地连接到小林身上,几位医生在病床周围紧张地忙碌着。

一阵忙碌后,小林的各项体征恢复平稳。刘主任决定为小林扯下呼吸机,“我们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早点撤下呼吸机,这既能减少患者感染几率,也能为他们省些费用。”

在线交流矛盾纠结

记者将这些在ICU所见、所感通过“中国网事”微博发布后,立即引起网友热议。新浪网友“侠骨柔情的杨华”留言道:我有许许多多朋友在做医生,我从心底里看重他们的职业,敬重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

网友“DM麦琪”则说:我生孩子剖腹产,准备了红包愣没送出去——他们的职业本来就高度紧张,我们不说敬重他们的职业,是不是该敬重自己的生命呢?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次,把生的希望寄托于一个外人——医生手上!敬重医生等于敬重自己的生命!……

医生的生存状态、医患矛盾等话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在哈医大一院伤害医务人员事件发生后,这些问题更成为舆论热点。不少网友在网络提问时,都问到医务人员对此事的看法。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牛俊奇,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冲在最前沿,并且被感染,是吉林省抗击“非典”英雄。哈医大血案发生后,他一度非常气愤。他说,医患关系解决的根本在于加快医改步伐,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几位年轻医生也吐起苦水。“被打、被骂的经历谁都有过。”一位在急诊室工作过的医生说,“有天半夜,为一位醉酒的患者出诊,几句问诊后,他一不顺心刀就亮出来了,幸亏我反应快,要不倒下的不是如今的王浩,早就是我了。”

“如今我们不仅每天忙着给患者看病,还得成天提心吊胆忙着防身,这样谁还能安心为患者治病?”一位医生无奈道。

最想要的是理解!

随着微直播的深入,网友们的问题也越来越“犀利”。你们收过红包吗?收过多少?医院的收费为什么那么高?能不能把成本晒出来?

面对这些问题,医生们直言,红包的确收到过,也是不得已收的,在ICU,这些红包最后都会上交,会放入患者的医疗费里,“这些都有记录”。医生李洪祥说,也不是大家有多高尚,主要是不敢。“送红包也有很多目的,有的还提出额外要求,但是我们满足不了。比如,想随时探视,这个做不到,因为医院有规定;想少花钱,价格也是国家和医院定的,我们也没办法。”

为何治疗费用那么高?特别是有网友提出,在ICU,几乎每位患者的治疗费都是以万为单位。

医生李南解释说:“ICU用的仪器几乎都是外国进口,费用确实高,一天呼吸机的费用就要5000多元。”

来ICU的病人都是病情急,费用又高,所以李南每次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都多次提醒他们医疗费用问题。像今天她在急诊会诊了一位患有慢阻肺的大娘,就一再向家属表示,“慢阻肺的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像大娘现在的情况需要上呼吸机两周,费用要8万到10万……”

ICU先进的技术和精细的护理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但是,ICU高昂的费用也成为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之重。记者亲眼看到,几分钟功夫,一位患者的欠费就从3500元增加到4500元——生命无价,但治病要钱,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们也纠结。”李南说。

牛俊奇介绍,在美国,ICU平均一天的住院费用是9000美元。我们国家的医保是低水平、广覆盖,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医保水平,提高支付比例,看病贵的问题就会大大缓解。

因为医疗费用高、花得快,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催费,这也是让ICU医生们最纠结的事情。不催费,可能面临自己被扣钱;催费催得紧了,会遭到病人家属的反感。

“如果哪天没催费,那心情得相当轻松了。”李南说,“好多时候家属们都不理解,其实收上来的医药费也不归我们,都是交医院。可如果他们欠费,还要扣我们主治医生的钱,这是不是很不合理?可没有患者和家属会理解。”李南说。

“其实比起红包、锦旗,我们最想要家属的理解和患者出院的笑容。”一位医生感慨道。

“中国医疗制度缺乏对医护人员的有效保护。”“医患之间缺乏沟通的平台,政府应该从中辅助医院建立。”……随着微直播的深入,ICU医护人员们也将自己的心声慢慢吐露。

走进ICU,记者最初感觉压抑,但离开时却有些不舍。这是一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这是一个残酷的地方,同时也是充满温情的地方;这是一个离不开钱的地方,很多时候却又与钱无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6-554943.html

上一篇:对烟草研究评奖应慎之又慎
下一篇:必须遏制网络暴力蔓延势头
收藏 IP: 203.192.13.*| 热度|

6 王春艳 张焱 杨远帆 苏德辰 唐常杰 wangguofeng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