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影像与历史的完美结合——略谈《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的影像特色

已有 2297 次阅读 2015-12-8 06:42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影像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略谈《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的影像特色

 

受权发表张胜利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2月8日发布

 

[感谢红学研究者、摄影爱好者张胜利女史惠寄。]

 

几年前已得到黄安年老师赠送的道钉系列大作《道钉.不再沉默》,前几日又收到了黄老师与李炬老师合作的新著《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对此煌煌大著,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发表高见,各自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谈了恰如其分的、全面深刻的看法。自己作为普通读者也想谈一些个人感悟,怎奈于历史专业为外行,于美国历史更知之寥寥。好在此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式的历史专著,就想以自己有限的、也许过时的点滴摄影经验,仅对本书的影像特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本书的两位作者。

本书的整体特色首先是开创了影像为历史服务,影像资料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的新典范。在历史研究中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辅助作用,由来已久。在早已进入“读图时代”的当今社会,更被运用的至臻完善,甚至某些专著、画册因影像资料的发现而诞生。如新近出版的《宁波鼠疫纪实》一书(蒙李炬老师博客推荐已网购),即因一批历史资料片的被发现而面世。而《沉默道钉的足迹》,则在影像资料与历史研究的相互结合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开创了当代的新典范——不同年代、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大量图片融会贯通、协同作战、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影像资料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红学,也因为历史,2011年开始拜读黄安年老师的博客,追随黄老师畅想历史的时空变幻;因为摄影,2012年开始拜读李炬老师的博客,网随李炬老师周游美洲与铁路遗迹。一位是著名美国史研究者,一位是人文历史摄影师。短短几年的时间,二人强强联手完美合作的成果便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一部图文并茂的大型历史画册,[1] 收录图片近600幅,图片数量之浩瀚为笔者所罕见。如此浩瀚的影像图片集中于一部大型画册中,必然应形成一个整体的基调与艺术特色。笔者通读本书后,特别是重点反复读了主要的图片资料后,对本书影像的整体特色产生以下初步的感悟:真实、厚重、精准、贯通。

真实,是本书所要表现的历史内涵,也是本书影像的重要特色。不仅一个半世纪之前美国摄影师哈特所拍摄的历史资料片真实、感人,全方位地再现了当年华工“道钉”的劳作、生活实景,以及铁路修建中的重大事件和场面,而且李炬先生探寻“道钉”的寻迹拍摄,也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场景、位置与角度。新旧照片的对比与映照,更加重了本书的历史内涵和资料的真实性,其中特别真实感人的首推B71B72两幅对比照片。该说明文字记叙:“为了找到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费了不少周折。……山上的那棵松树虽已倒伏,却依然顽强地活着”,摄影师在后一幅的说明中将这棵松树喻为华工当年经历的见证人。笔者却认为那棵“虽已倒伏,却依然顽强地活着”的松树,正是百多年来华工精神的真实象征。翻拍照片中质感特别强的经典片子——C145,几乎就像实物放在面前,触手可摸,特别是那幅华工后裔的证件照,书后的注释中对这幅图片的文字说明同样真实感人。[2]

厚重,从摄影艺术上表现在图片的色彩饱和度、对比度与整体密度方面。近600幅图片基本没有出现过欠、高光的现象,此种现象是当代图书画册影像的通病,也可谓影像整体质量的当代退化。而这本画册终于返璞归真,保持了多数图片基本一致的密度与反差。该书影像的厚重特色,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跨越一个半世纪的一段特定的厚重历史。以TB部分为例,图片调子具厚重特色的大片幅图片有:T03T07B27B81B117B173 B192 B199以及B216的翻拍和B240B241等,都是笔者比较欣赏的。其中B27B81均为利用落日后晚霞的天光拍摄的,在整体密度的保证下,准确表现了霞光云天,同时又不失暗部的层次。B173是一幅质感很强的经典片子,虽然用光基本为顺光,但是明暗处理得非常恰当,在近似对角线构图的表现下,暗部被处理为整体色块,铁轨大致处于明暗交界的对角线位置;而亮部的层次细节清晰饱和,相当准确。B240B241两幅城市风光均完美地再现了低照度和暖色调的艺术特色。

精准,不仅表现在照片色调的准确曝光与恰当处理,而且表现在照片构图的完美与拍摄点角度选取的准确,特别是与老照片对比的新拍照片。现仅以与T08对比的T09图片为例:虽然T09所用的镜头比T08稍微广了一点,但拍摄角度、高度和距离已经基本上还原了T08当年的位置,这是相当不容易的。T09的照片说明:“冒险爬上8号隧道西口上的山顶,向西拍摄了6号、7号隧道的全景照片”,记载了拍摄者为了找到准确的位置与高度付出的努力。但由于两幅照片拍摄时的季节、光照条件的不同,观看时需要细心辨别。另,T09后期处理时如能再加大一些密度,效果也许会更好。书中大量的与老照片对比的新拍照片,无不精准、恰当,蕴含着摄影师高超历练的拍摄技术与艰辛的付出。

融汇贯通,集中表现在整部画册的编辑、排版方面,也是这部大型画册的特色之一。从总体编排来看,序言后面的铁路进程图和紧接着的两幅通版大照片,以及后面的数幅整版对比照片,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了本书的主题。目录的设计亦有序贯通,从缘由到开路先锋,再到探寻足迹,终至缅怀。后记、附录与参考书目无不详实确切。每一部分中内容的编排亦互为关联、循序渐进、一气哈成。特别是多幅图片排于一个版面上时,体现出图片编排的协调性与完整性。读者读完全书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一个清晰完整、连贯一体的印象,在感受大型画册历史感、真实感的同时又不失赏心悦目的视觉接受。

该书影像的另一贯通特色还表现在摄影史方面。书中拍摄最早的照片应为A20:“淘金热”时代中国工人的一张老照片,说明为“这张照片是用所谓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法国达盖尔发明银版法摄影术是1839年;[3] 美国“淘金热”发生在1849年之后,而该书的华工淘金图片拍摄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4] 距银版摄影术的发明20年左右。书中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摄影师哈特所拍摄的历史资料片约在1863~1869年之间,很可能同样是用银版法拍摄的。至李炬先生追寻“道钉”拍摄时,使用的已是专业数码相机,之前的资料翻拍也不排除传统相机与胶卷。一部华工建设北美铁路的历史,基本上贯穿了银版摄影术发明的初期至当今数码相机广泛应用的摄影史。

书中其他中小幅片子也有相当多的可圈可点之处,在小片幅中也能读出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现实信息,同时也欣赏到拍摄者精到的摄影艺术。当然,一部包容近600幅图片的大型历史画册,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也在常理中。现冒昧提一些小的建议,主要是照片的后期处理方面,以供各位老师参考。先说全书首幅通栏大照片——T02,这是一幅很有气势、很厚重、很典型的大场面片子,看不出是一次拍摄还是后期拼接。如果是一次拍摄那么摄影器材将非常专业;如果是后期拼接也是非常成功的。拍摄时光照强烈,照度较高,基本是小角度的侧顺光,这种光照条件对拍摄大场面的外景是不太合适的;同时拍摄者背面的大山给画面投下了占画面一半的浓重阴影。如果需要选取特定的镜头,这个角度很可能最合适,大面积的阴影也不可避免。但由此造成图片的光比过大,关键部位处于明暗交界处的暗部,如果没有照片说明,对于不了解北美铁路的读者,第一印象可能不太容易看出图片要表现什么。其实可以对图片进行局部处理,同时还可以在相关部位加突出指示标志。T12也是一幅大片子,光线比较平,色调偏暖,如果能加大一些整体密度,微调色调,是否会更加突出墓地的沉郁肃穆之感?另,画册的封面设计从图案到色彩均凝重、协调、匠心独具,恰当有机地配合了本书的主题,但似乎也有可改进之处。如,封面左上方的标签如能移至左下方将不至于破坏封面的整体构图;封底正中的“金道钉”图像似乎隐约可见,幸而还有书中D65的“金道钉”原图可参看。

以上的美中不足毕竟瑕不掩瑜,对于一部近600幅图片的大型历史画册,个别需完美之处并不影响整部画册的历史厚重感与视觉震撼力。虽然对于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影像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并非全部手段的涵盖,还有其他如文字、文献、图表、实物等等表现方式,关键是如何互相配合,相映增色,融会贯通为一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作用。这本大型历史画册即是完美结合的范本,是促使这段特定历史进入中美两国公众视野的成功探索。

摄影者李炬老师是笔者非常敬仰的人文历史摄影师,从2012年拜读其博客起,几年来已网随李炬老师“周游”“考察”了大半个美洲,受益匪浅,特别是在通过摄影手段反映历史变迁方面。书上的照片之前大部分已在网上欣赏过,现经过精心的编排与精美的印刷,照片的反差、层次、质感更有所提高,与那批黑白老照片一起相得益彰,成为历史与现实的见证。李炬老师以一种历史文化的博大情怀,同时在黄安年老师与媒体的促成下,多次穿越美洲大陆追寻“道钉”的足迹,令人钦佩,更令人羡慕。特别是近期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成功举办了《华工与铁路》图片展,在媒体和华人社会引起广泛反响和高度重视。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人文历史摄影家,能在摄影生涯的黄金时段为自己有兴趣的一段特定历史拍摄如此大量、重要的照片,可谓不虚此生,无愧于摄影艺术了。最后仅用李炬先生1129在该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作为本文的结尾:

“相信到201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150年之际,还会掀起更大规模的纪念活动,我们和媒体一起为华工的丰功伟绩鼓与呼,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祝愿《沉默道钉的足迹》英文版早日面世,为“道钉”的历史真相尽快进入公众视野而鼓与呼!

                                   2015127凌晨于新乡

 

注释:

[1] 经粗略统计,该书的正文部分224个页面中,除去序言和ABCD的标题页面,只有第12293031138、无图片(翻拍资料片也计入图片中),且293031138为表格。故本文暂称《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一书为大型历史画册。

[2] 参见该书第256C145注释。

[3]参见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浙江摄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7月版。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是在18398月法国学术院所举行的科学院与美术院联席会议上确定的。又见曾恩波编著《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

[4] 参见该书第9A07~10说明。并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33页图39,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月版。

 

[ 张胜利,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41767.html

上一篇:让道钉不再沉默———《沉默道钉的足迹》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沉默道钉的足迹》出版座谈会发言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