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恭贺敏如恩师 期颐之禧前言

已有 6762 次阅读 2015-7-15 22:3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恭贺敏如恩师, 期颐之禧前言

恭贺敏如恩师  期颐之禧前言

 

受权发布北师大中文系58届校友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715日早晨,晚上北京时间发布

 

 

                 前   言

 

恩师杨敏如先生生于1916年,今年步入百岁高龄。先生德高望重,寿臻期颐,身心康健,读写不辍,此真盛世人瑞者,值得大庆特庆也。华诞将至,1958届弟子筹划出书祝贺,1957、1959届亦有弟子参与,纷纷执笔写作,或书写大寿字,或拍摄高山影,或制作贺联、贺卡,吟哦诗篇、撰写文章,天津老年大学周义、王冠一先生闻讯,亦书写诗幅,共襄盛举。作者弟子二十六人,实可代表所有受业弟子之心意。所有贺作,欢庆祝福之深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现汇编成书,呈献于先生案前。敬祝先生寿上添寿,福上加福,此后逢十必大庆,一百一十岁、一百二十岁,乃至更高寿龄,当依次再献书欢庆,此乃众弟子与先生之预约也。

二0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谨识

 

 

 

 

 

 

 

 

 

 

 

 

 

 

 

 

 

 

 

 

 

 

 

 

 

 

 

 

 

 

                          贺   诗

          恭贺敏如师百岁华诞

               后辈门墙承化雨,    先生杖履煦春风。

               乐奏云璈歌百岁,    史书懿德倾千功。

57届学生刘效柏敬献

 

杨敏如教授百岁寿庆

杨师良伟哉         百龄弹指过

          喷唾虽一书         才情论五车

          更植艳桃李         布撒我家国

          吾侪欣且惭         拜祝蟠桃歌

乙未夏月   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教师   周义诗贺

                           王冠一书

七律 恭祝杨敏如师百岁华诞

世纪花开一百春,     诗书人瑞共芳芬。

遐龄饱学方杨绛,     度曲填词步冰心。

堂上新评白居易,     杏坛曾析普希金。

今朝欢庆期颐寿。     桃李万千天下闻。

学生吴淮生敬题  2015年4月26日

此诗三韵通叶,勉为宽韵。“冰心”为专有名词,按诗律,可不计平仄。颈联出句为“特拗”。诗坳处甚多,足见学生驽钝,有负师教。

杨敏如先生期颐志庆

四季春常在,       牡丹松柏梅。

养怡随造化,       茶寿越期颐。

向先生致意,祝先生当人瑞,过茶寿,再活到120岁!  

59届1班学生 梅韵(原名:梅翠娥)

                                     2015年4月16日

恭贺杨敏如先生百岁诞辰  敬赠诗二首

                初读杨敏如先生诗词

先生兴赋诗成苑,   访客临门读趣饶。

岁月人生多焕彩,    风华情韵伴诗飘。

热忱扶持后辈

一生执鞭沁师魂,    身教言传勉亦谆。

导引后生求美善,    业丰年迈意如春。

                 学生曾采今20155月于广州

 

恭贺杨敏如老师百岁华诞

天遣吾师驻宇寰,     栽培桃李蔚杏坛。

        文通今古难能贵,     学贯中西更不凡。

        花甲重来福似海,     期颐荣至寿如山。

          骥虽告老未伏枥,     犹帅众徒耕艺园。

                        学生尹志礼于新疆伊犁

 

 

 

敬贺杨敏如老师百岁华诞

                      (一)

七十八十安足论,    吾师百岁冠群英。

今日美景何处是?    师生情浓溢古城。

                       (二)

传道授业未下鞍,    九二入党战犹酣。

自古历来仁者寿,    享乐天年永安康。

                       (三)

恨无双翼恨无方,    弟子之仪未列班。

南山一竹遥敬献,    觅韵创新福寿双。

学生彭骏 2015年5月于湖南醴陵

 

                 赞恩师楷模杨老师

传道授业是楷模,   关怀备至佳话多,

       谆谆教诲难尽述,   桃李处处结硕果!

 

老师情谊永不忘,   亲切叮咛常崇尚,

         弟子遥祝身体健,   松鹤延年福寿长!

      贺杨老师期颐之禧

                    弟子  贾景娴于天津2015年5月

                     

      贺  联

一.敬贺恩师世纪见证者敏如先生大寿

        高境辰星丽

盛德师寿椿

末学弟子李增林书庆

自注:

上联之“境”,境界也,亦恩师启功先生所说的“坚净”之“净”。“辰”,即北辰,北极星。谢灵运诗《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

下联之“椿”,即《庄子·逍遥游》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0154

二. 敏如恩师百岁华诞

天锡纯嘏培才树德呈师范

    人祝遐龄反哺倾情颂寿星

                学生 刘世俊、郭雪六恭贺

三. 恭贺老寿星杨敏如老师百岁诞辰
                 
寿比南山比山更高
                 
师恩似海比海更深
                                             
中文系58届学生刘焕文  
                            2015416于多伦多

 

四.敏如之禧

学贯中西,东海南山齐拜谒,祝杨老福寿绵长;

融通古今,前贤后起皆称颂,愿师尊德行久远。

中文系58届甲班 郭锡荣

                                201551

 

五.恭祝杨敏如老师

      天天快乐!

年年健康 !”

                  受您鼓舞的学生高映梅敬上

                           于新西兰奥克兰

 

六.敬贺恩师敏如先生

    首超钱杨绛,

    再赶周有光。

                           学生竺亚青

                                2015年6月

 

 

 

 

 祝  贺  文  章

神交十载

——恭贺杨敏如先生100大寿

乃英

2006年夏天,北师大文学院为祝贺杨敏如先生90大寿召开了一个热烈的、隆重的大会,当时的场景如今仍然历历在目。杨先生最后的致辞极其生动、幽默、富有情趣,多次被鼓掌声和欢笑声所打断。在她的讲话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我上不封顶”。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一直相信先生的身体,相信她百岁之后还能继续活下去。我这样说并不是“恭维话”,也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知道先生的身体遗传基因好,更知道先生的乐观坦率性格好;如果说前者是她长寿的基础,那么后者则是她长寿的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先生虽然遇到一些波折,如有一段血糖偏高,有一次摔跤骨折,尤其是兄长和老伴的去世等;但是这些波折都没有能够让她倒下,她随后不久又恢复了原有的健康和活力。

在这十年间,我与先生的交往更多了,交情更深了。

先生思想活跃,不是整天忧虑疾病和生死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上,放在写作上。她有很多未了的夙愿促使她坚强地活下去,如写她性格坚毅的母亲,写她成就非凡的兄长,写她相知有素的丈夫,写《红楼梦》研究的心得体会,赋诗填词以抒发自己的满腹情怀等等。

先生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在日常交往中,她常常主动向知心朋友和我们这些晚辈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譬如,她多次说过自己的缺点之一是说的多做的少,而孔子曰做人应当“敏于事而慎于言”,自己却是“敏于言而慎于事”。我喜欢跟先生开玩笑,就接口说,如此看来,您的名字应该改一改,把“敏如”改为“慎如”,以便激励自己改掉“敏于言”的习惯。先生笑而不答,但并不生气。又如,有一次我们谈起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我说钟先生不仅学问高深,而且为人大度,从不说自己受过的委屈,也不说别人的不好。先生对钟先生的了解比我更加深入,当即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并且表示要学习钟先生的大度。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先生不仅从不生我的气,而且对我的玩笑话也认真对待,认为我是在用一种特殊方式给她提出建议,所以应该仔细琢磨。为此,先生甚至尊我为“谏友”,并把这两个字写在赠给我的新书——她的大作《唐宋词选读百首》)上。先生的虚心态度令我十分钦佩。

我们经常到先生家里去拜访(起初我是和原外国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一起去,后来我们这个“队伍”逐渐溃不成军,我和老同学一起去的次数便越来越多了),一般一年约有两三次到三四次不等。先生总是热情欢迎,而且看得出来,这种热情是真心实意的。每次见面先生都是谈话的主角,每次见面先生都有说不完的话。我记得最长的一次从上午10点谈到下午5点,连罗先生都走过来问先生说“你还没说够呢?”当我们怕先生太累了下决心起身告辞时,先生总是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仿佛还有话要说似的。据我多次观察,先生不仅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且往往一直坐在椅子上不起身,中间吃饭时只是欠身挪挪椅子的位置而已。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的体力和精力实在令人惊叹!

先生知道我有冠心病,所以非常关心我的身体。201411月,我又在原有三个支架(2006年植入)的基础上植入两个支架。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着急,想方设法打听我的情况。非但如此,她还热心给我介绍医生,并委托卞昭慈同学详细转告我一位著名心脏病专家的联系方式,包括住址、电话等等。这使我深受感动。

先生和我是忘年之交,并且多次向人介绍我是她的两个“梦中人”之一(另一个“梦中人”是陈惇老师)。据说有一次做梦时,梦见我们两个人在附近,于是便使劲呼喊我们,我们也使劲呼喊“杨先生,杨先生”。我为有这种身份而自豪。

最后,我愿以2006年祝贺先生90大寿拙作的题目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您的健康是我们的心愿,您的长寿是我们的期盼!

 201551写于北京师大越水书屋

 

仁者寿

——写在杨敏如老师百岁大寿时

                               彭骏

杨敏如老师是我的大、中、小学老师中,唯一能活到百岁的老师,也是我八十岁后多次拜访过的老师。这是我的大幸。每次老师倚门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使我感慨良久,难以释怀。

2010年,同学聚会,我与亚青、令仪、彩美、念慈、大课一起拜访老师。因我是第一次来看杨老,老师高兴地把玩着我送给她的小礼物,喜笑颜开。师生合影留念,老师还赠送每人礼物。我惊讶于老师高龄还精神饱满,又如此健谈,足见古人“仁者寿”之言非虚。

2012年,年级聚会,我和亚青、彩美一起拜访老师,亚青、彩美有事先离开杨老家,我跟老师共进午餐。杨老师告诉我,盼遂老师也是她的老师,我兴奋不已,热爱学生的师生两代同时教我,我是徒孙啊!真是太幸运了。足见孔、孟教书乐的基因是传承不绝的。

2014年,年级聚会,是亚青和我一起去拜访杨老师的,老师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风采依旧,我甚感欣慰。

杨老师热爱学生,退休不退岗,晚年仍参与职工教学。特别是对《觅韵》诗刊的关注并每期发表诗作,这是她在用另一种形式教育我这个学生,还批评过我的诗不合韵律。足见她对学生爱之深,责之切。使我感激莫名。

杨老师写过老马恋疆的诗,表达她想重返讲坛的渴望。她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她的执着与追求,老而弥坚。杨老师的精神,激励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祝愿杨老师健康快乐,再活二十年。

          2015.04.16

 

 

 

 

杨老师是我们终生的楷模

                          许令仪

元旦前,我给杨敏如老师寄了一张贺卡,那贺卡是我用电脑制作又去照相馆洗印的。因为上面有2014年5月我们看望她时为她拍的照片,也有我的小照,还有颂羊年的小图画等杨老师很喜欢,便用了相当精力与时间给我回了信,写了4页。她还书写了两遍。之后,我和先生通了较长时间的电话。

这些天,我常回忆起数次和杨老师信函、电话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教益。杨老师的哥哥杨宪益是我国著名爱国学者才俊、翻译巨匠,妹妹杨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杨老师几十年则在几所大学里教书,诲人不倦。她说:我就是愿意教书,我爱学生,我喜欢这个职业。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快乐的人。确实,许多学生都会受到杨老师的感染,她授课声情并茂热情洋溢,她实实在在,“拿心教学生”。她在信里对我说:“我的梦是师生互教互学,共同进步:学生关心老师,希望老师的学问日益增长,学生受老师的(教育)进步不已。正如老师受学生的鼓舞而进步不已。美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前进、进步,这就是我的师生关系的梦。”这位年届百岁的老人思想如此讲求“以人为本”,主张师生民主平等,身体力行干实事,就足以成为我们这些师范生的楷模。

上个世纪50年代,杨老师给我们讲授苏俄文学。我离京后,与她失去联系。几十年后,我才得知她家电话号码,在通电话时,她老伴罗老告诉我,她这些年教中国古典文学了。后来我听说,在1986年杨老师以七旬年龄退休,仍继续在教育战线上耕耘,应电大、业大、老年大学之聘,讲授唐诗宋词,听得学生如醉如痴。1996年杨老师以80高龄为起点,踏上了新的征程:著书立说,指导青少年与宿舍大院的文学爱好者欣赏古典诗词。年过九旬,应我们年级老学生的请求,一一认真批改他们的诗词,担任了《觅韵诗社》的顾问。凡有老学生来请教,她倾心授业解惑,甚至把自己心血结晶的备课教案、资料送给学生。她以自身为例,鼓励退休后的老学生继续前行。2010年,她摔伤骨折,在养病时她的诗句是:古来存老马,老马恋疆场。逢雨求复活,遇难不颓唐。学步绕斗室,驱愁觅旧章。翻书采新得,勤记补频忘。光阴匆匆过,我自寸寸量。生死无忧惧,荣辱亦寻常。辩证与唯物,长生不老方。那种坚强奋进的气魄让我感动不已。如今,99岁高龄的杨老师每天忙于编辑自己和老伴二人的《蒹葭集》诗集,做注解,还撰写《红楼梦》评论。她在信中与电话中都说:有的学生希望我活到120岁,我就争取活到120岁,我要锲而不舍,我还想写我的老伴,写我的妈妈,写我的梦。面对身体衰弱,她的誓言是:困难是前进的动力。“困难是前进的动力”这不是有志有为的中青年人的豪言壮语吗?由此可见,杨老师的心态是何等年轻。这一切,既让常常自叹“老之已至”的我们汗颜,也对我们是无穷无尽的激励。

杨老师爱学生,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2006年她在赠我的贺年卡片上写道:我能被称为一个爱学生的负责任的好老师,一生之愿足矣。我有时将自己的拙文寄给杨老师,她就直率地一一进行评点,谈她的感想,指出我的不足,还鼓励我继续学习英语,肯定我曾当过志愿者(因为会些英语,便于与一些老外沟通,义务教过老外汉语)。她还几次关心我的家庭生活,结合她与罗老的相伴一生体会,让我更多地关心夫君,要我把我家老郭照顾好,她说:要把爱人照顾好,争取多在一起生活几年,真正的爱是有牺牲的,是不自私的,自私的爱是可耻的。只有亲人长辈才会这样嘱咐我啊!我和老伴几十年同甘共苦,在安排家务上各尽所能,因为他身体不如我,我关心他会更多些。进入晚年,我们饮食有节,作息有序,而几次听杨老师的教诲,我想,今后按照她的殷殷嘱托经营家庭,我们的晚年生活会更有质量的,我们会更加温馨和谐地度过余生。

杨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终生的楷模。杨老师进入期颐之年,我祝愿杨老师一一实现她的美好梦想,做最快乐的老寿星。

                         2015年1月16日

 

 敏如老师仙寿恒昌       

王谦泰

   今年是个喜庆年份。到今年,我们的恩师敏如先生,已在美好人间健康愉快地度过整整一个世纪,寿登期颐。虽然当今时代科学昌明隆盛,人类年寿普遍得到延长。但能够达到像杨老师这般境地的,仍然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我把发自内心的祝贺献给老师,献给受到上天特别眷顾的我们尊敬的寿星。

    自毕业离校以后,我一直无缘再接触敏如恩师。时序推移到2008年夏季,当时我在北京。欣逢老师九二寿诞,我于是有机会与众多学友前往老师家中祝贺,见到阔别半个世纪的老师。我发现:与当年为我们授课时候相比,老师并无显著变化。依然是那样精神矍铄,耳目聪明,思维敏捷,谈吐风趣。我惊叹这情形不可多得。

    七个年头又过去了。前不久从同学处获知:今天老师仍然康健如前。我庆幸自己听到了最美好的消息。

   零八年的相聚太珍贵了,我至今记忆犹新。大家谈笑风生,话题像树上的小鸟,不停地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唯有杨老师在着意引导大家的关注点,她正思考着吟诗填词、成立诗社、创办诗刊这些事情。我料想老师与在座一部分同学事先有过交流,他们正酝酿一项情趣高雅富有意义的活动。我虽然不善吟咏,却也很感兴趣,乐见其成。我深为老师的主动精神和热情感动。

   果然不久就收获了成果。就在这年秋冬之交,我收到了弥足珍贵的《觅韵》试刊号和它的第一期。以杨老师为核心和顾问的诗社成立了,《觅韵》正是诗社的刊物。我迫不及待地拜读,爱不释手。我相信成果的取得,参与其事的同学都付出了努力,而敏如师的关怀指导,无疑起了更主要作用。

   刊物接下去越办越有声色,到2012年全年级同学再次聚会,已出到第九期。诗社同仁们将这九期连同试刊号集成精美合集一册,与会同窗每位都获得了赠与。到我写这篇小文的今天,收到的已经是第十三期,相信以后各期都会陆续读到。《觅韵》小苗,愿你及早长成茂树。

    杨老师不仅以接近期颐的高龄关怀指导着早年的弟子,我听同学们说过,先生在此前不久的一些年中,还应邀在电视大学和其他大学的讲坛授课,还在社区为老年大学讲课,继续为宏扬祖国文化、培养后代学人贡献着智慧和才能。北京师大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老师自己,正是躬行校训的典范。我们今天祝贺杨老师百岁华诞,最好的方式,我想应该是:继承并发扬老师的上述精神,让这种精神开出更绚丽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敬祝杨老师精神愉快,仙寿恒昌!

                               2015年5月    吕梁学院

 

敬祝杨敏如先生99岁诞辰

日月如梭, 光阴荏苒。

倏忽您老已99华诞。

最难得的是现在您老仍然是:

思维清晰,身体康健!

您老读《红楼梦》有许多独到见解,

要撰文著述、流传世间;

而且还把诗词著作《蒹葭集》整理出来。

您老永远是我们学子学习的榜样!

您老对我们的教诲和师恩,

我们会终身难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衷心祝福您老: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热爱您老的1958届学生张成章敬书

                                      2015年5月10日

 

大 庆 大 贺

——祝杨敏如教授期颐之寿书信一封

敬爱的杨先生:

  您好!

今天是您的期颐之寿,也是一个令您的弟子们大庆大贺的日子!请接受远在北京数千里之遥的梁诚——您的老学生的衷心祝福,并允许我站在塞上正盛开的沙枣花前为您祝贺并高歌,祝贺您走过了人生几乎一个世纪的行程!您的刚强、聪明才慧,刻苦钻研学问、辛苦勤奋写作,忘我教书育人,为教师事业添光彩的敬业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交响曲,令我们钦佩!令我们敬仰,令我们由衷地更加尊重您!爱戴您!

   杨先生,您的学生,今天也都达到耄耋之年,但是我们年轻时代在师大学习聆听您的功课时的那一幕幕生动情景,几十年总是不时地令我们记忆起,昨天的情景依稀在眼前。您的亲切的讲课俊容,朗朗的声调,那么甜美朴实,又落落大方;您从中流溢出的对知识的钻研和自信一直不时地回荡在我们耳边,使我们受益了一辈子!

杨先生,您讲课生动又刚劲,课堂上激情奋扬,您学业有功底,特重钻研,有对知识的感性体验又能进行逻辑判断您教我们认知学问又开通我们的思路去追求知识的真谛,您的教学总是泼洒着您对自己学生的爱,还有对做人做事的引导,苦守教师职责的信念。不用夸张地说:杨先生,您依自己的知识才慧,辛勤劳作谱写了一首知识和爱融合的交响曲,令人点赞,令人难以忘怀并永远记忆着,永远永远地感谢您,学习您!

杨先生,您的学生们,从上个世纪1958年走出师大校门步入工作岗位这几十年的生活、学习、战斗的历程,这些会使您幸福不已,骄傲不已,兴奋不已,也会有深思的苦疑和同情,甚至还有怜悯与支持。但这一切都随着日月的流逝而去了!因为我们有对祖国的忠诚和爱,有对我们父母兄弟姐妹们的关心与相依相助,有对教育事业的真爱与付出,也有对师大老师们当年对我们教育的遵循!这当中有您的教诲和帮助,在今天,您应该自豪、自信。自豪有我们这一群学生;自信有真正的爱和付出,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就一定能绽放出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

恭祝您长寿不老!

您的宁夏大学中文系老学生:梁诚

2015514

 

 

 

 

恩师杨敏如先生  

59届  李启华(2009年)

 杨敏如先生今年93岁高龄了,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是我为学为人的恩师。

我一直有写杨敏如先生的冲动。但几次提笔都又搁下了。杨先生一生太丰富了,她像一本厚厚的书,我只读了其中的几页,还不知读懂了没有。我只能选几个我亲历的生活片段,写写她治学为人的高尚品格和乐观向上老而弥坚的的追求精神,表达我对她敬爱、崇拜、感激之情。

我是杨先生千百弟子中很不成器的一个。但因缘机遇,却使我断断续续深深浅浅走近先生,成了先生永远的不毕业的学生。

我最初认识杨敏如先生是在外国文学课上。当时我是北师大中文系三年级学生。时间大约是1957年秋天。

外国文学是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分几学期上课。先后已有好几位老老师。杨先生为我们讲授苏联文学。她当时大约40岁,小巧的体态,朴素的衣着,举手投足流露出高雅的气质和大家才女风范。她讲课声音洪亮,声调抑扬顿挫,很能抓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鞭辟入里,以情动情。她以自己对作品感悟之识,之情,分析启发感染,把学生引导到作家作品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品味文学作品原本的美学韵味的同时,进而把她自己对作品精髓的理解、吸取、转化、再创造后的新意传授给学生。课堂笼罩在情智交融、师生互动的气场之中,加之她的体态语言生动得当,更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一堂堂课眨眼间就过去了。她的课成了快乐的享受。

记得先生讲高尔基的《母亲》,按当时政治标准第一的要求,革命者巴维尔和革命母亲的精神和思想必须突出讲解,对艺术性的分析一般不重视。但杨先生却从典型人物的刻画方法切入,她把人物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和俄国革命的典型环境中分析,引导学生仔细地注意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注意母亲尼洛夫娜的精神的性格的成长过程,注意母亲如何在工人运动中跟着儿子一步步成长,从一个沉默寡言,顺从、内心恐惧一切的工人妻子成长为勇敢的革命者的。这样的讲解,更深刻生动地体现出作品的思想性,对我们阅读赏析能力的提高帮助极大。

印象最深的是杨先生讲授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那时似乎还没有引进《青年近卫军》的电影,虽已有了小说译本但图书馆藏书不多,我们课前对作品几乎一无所知,因而对教师的讲授很期盼。

杨敏如先生太爱青年近卫军中那些英雄了。课堂上,她像一个母亲用挚爱,用泪水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向我们诉说自己的儿女在苏维埃制度教育下,在战争洗礼中,在与法西斯匪徒、叛徒、卖国贼斗争中表现得多么优秀。我们被感动,被吸引,流着泪,压抑着狂跳的心,深深地沉浸在英雄主义的氛围中。

听杨先生讲授,我们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有理想、情操和性格的陶冶和养成。

那时的我们几乎和青年近卫军中的英雄们是同龄人,杨先生为我们描述分析的青年英雄们的事迹和言行,对于崇拜英雄的我们的影响是终生的。他们高尚纯洁无私的道德情操,他们机敏智慧坚韧乐观性格,他们疾恨法西斯宁死不屈为国献身的精神,成了我们一生追求的做人的目标。很长一段时间,青年近卫军战士的英雄故事成了我们文艺汇演节目的题材,他们的豪言壮语是朗诵者的首选。

至今我还能背过青年近卫军的军歌:

战友们,迎着朝霞前进吧!

我们用散弹和刺刀给自己开路……

战斗吧,工农的青年近卫军,

消灭法西斯!

让劳动者成为世界的主人……

    我和杨敏如先的私交是在我毕业留校后,在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工作和在师大女附中进行教改试验时。

那时我父亲去世,家贫穷,负担很重,常有很多朋友帮助我。杨先生也关心我,像母亲那样亲切。一天,杨先生邀请我去她家玩,我知道杨先生的丈夫是国家某部的一位领导,怕添麻烦,便婉拒了。杨先生再三说,带上你漂亮的儿子来,我想和他玩玩。我去了。杨先生像奶奶接待孙子,吃的喝的很丰盛,她又讲故事又陪着我两岁的儿子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小飞机,笑着闹着……我的拘束消减了,感受到一种亲情。临别,杨先生送了一包食品,一架当时最新式样的喷气式玩具飞机和两本幼儿彩色小书,其中一本是《小猫不再玩火了》。儿子高兴自不必说,因为他没有漂亮的书,更没有像样的玩具,他爱不释手,天天看啊讲啊玩啊。后来那书那玩具又传给我的小女儿。虽然后来在幼儿园有许多书,许多玩具,但兄妹俩还是喜欢《小猫不再玩火了》和小飞机。这书这玩具他们一直珍藏着。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二人仍能相互抢着讲述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还把已耷拉着一个翅膀的小飞机选做他们的第一收藏。

杨先生可能已不记得这次邀请了。她一生帮助过的人太多了,但我却把这一段经历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心里总暖暖的。

还有一次交往,却使我刻骨铭心,至今内疚不已。

1966年,我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试验教改教材。文革开始,疯狂打砸抢抄斗,杨先生一家受到严重的冲击。我因地主出身和父亲的历史问题以及丈夫留苏的背景也被造反派大字报批判,还被暗地监视。对此,杨先生并不知情。一天,杨先生突然来到我住的小院儿,怯生生的叫我出来,她想把她母亲的一点有纪念意义的首饰交我保管。我看看四周,已有三双眼睛盯着我们,有的在玻璃窗内,有的就直接靠着门框盯着。我拒绝了老师的请求,劝她赶快离开,先生点点头转身走了,她那消瘦的背影至今我仍闭眼可见。从内心讲,我真想帮助她,但我知道,只要我接过手,用不了半小时,东西就会被没收,我和杨先生都会被拷问……

拒绝是无奈的,但当时我无法向先生解释拒绝的原由。先生在患难中,想把部分体己物品交付给我保管,这是多大的的信任啊!这信任,在当时就是对可生死与共朋友的选择!这对我是多么珍贵的深情!可我却让她失望和伤心。每每想到此,我总感到羞愧和不安。后来,我总提心吊胆地打听杨先生一家的安危,听说抄家虽很狠,但人身尚安好。

1970年我随丈夫的北京矿业学院搬迁到四川华蓥山腹地,那是“三线”。一去十多年,和师友中断了一切联系。后,贫病出川到江苏,已是80年代了。偶而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杨先生讲宋词,70多岁的人依然精神矍铄,声朗气爽。分析渲染,以情动人的风格一如当年。我含泪听完讲座,心也稍为释然。但我仍没有勇气直接与先生联系。直到90年代,才打电话问候先生。电话那边,热情、惊喜、关切、宽容、理解……我的心与先生的心又贴近了。后来忙于创建新专业,忙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只是电话问候。师大百年校庆时我去京看望先生,先生已近90高龄了。见面,无语凝噎,紧紧的拥抱,我又回到老师的怀抱。

2001年底我丈夫病逝,我也退休,心境十分寞落。我向杨先生诉说。她安慰我,并要求我不要停歇,鼓励我开始新一轮奋斗。她说:“你刚60多岁,就想停步了?在文革时,我也已60多岁,被压制被批判,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再教书,能为国为民再做些有益的事,就坚持备课,准备教书。八十年代我已70多岁,尚觉余勇可贾,又登上了讲台,我是多么爱教书啊!十年间,先被邀到电视台讲唐宋词,一气二十讲。后陆续在业余大学、老年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讲授,后来还出版了《唐宋词选读百首》的专著。80岁以后我仍断续出去开讲座,至今还在宿舍大院里给老干部、退休教师和他们的家属们讲《红楼梦》……”

我被震撼了,感到内心注进了一股力量——年近九旬的杨先生顽强的生命力量,精神力量,人格力量注进了我的心里!

我也感到羞愧。本应由我们接过老一代的接力棒,将事业和生命延续下去。但当我们迷失时,老一代却用他们竭尽之力反哺救护,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啊!

惭愧之余,我誓不辜负先生教诲。我接受了中国矿业大学的返聘,又走上讲台,先后为大学生讲了《外国文学》《秘书学》等三、四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还挤时间写文章……每当我有惰怠之心时,我都会想起先生的言与行,我就会像先生一样爱学生,诲人不倦,就会像先生一样积极乐观努力向前。先生之力激发了我的生命力,我也要把这力传递下去。

自此,我们这一对忘年交进入了神交。那就是先生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停歇的追求精神,激励我教育我;我也不断地将自己和师友的进步和成就汇报给先生,以期给她送去些快乐,并求得先生指教。

杨先生对我的另一个震撼是她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

杨敏如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几代人都与革命有着很深的渊源。年轻时她就追求进步,坚信共产党(她的丈夫罗沛霖,兄长杨宪益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和著名学者)。但因缘际遇,她一直未能加入其中。“文革”中那么受委屈,她都宽容以对,退休后仍再次申请入党。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了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她不懈地追求,用了几乎一生时间,这是怎样的坚韧和坚定啊!在91岁高龄时她终于成了共产党的一员。当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时,从电话中可听出她那难以自抑的兴奋激动之情。我衷心祝贺先生,但内心也泛起了酸楚。

我想,杨先生今天什么都有了:事业有成,桃李成蹊,生活宽裕,家庭幸福,子女孙辈成器,只要安度晚年就是了,但她仍奋斗着追求着。从几次交谈中我理解了杨先生,她入党不是为名利,更不是虚荣,而是为了检验和证明自己人生理想的坚定,是为了在组织内更好地为国为民做贡献。多么可敬可爱可佩的老人啊!但考验的时间却人为地拖了这么长久?!……对比先生我已是“老”党员了,但我对理想信仰的坚持力有时是松弛的……

今天,杨先生患腿疾,不能登讲台了,却仍笔耕不辍,她92岁开始写母亲回忆,再现她那个在艰难中支持革命、养育子女的伟大平凡的母亲的一生;她93岁开始写《绿窗读词偶拾》“以期将自己读词的新体会,献给青年一代”。她还有许多计划:写回忆文章,接见来访、辅导学生、帮助学子……

我敬爱杨敏如先生,我喜欢她热情乐观坦荡的性格,我崇拜她不拘旧格,鞭辟入里,巧思求新的教学风格,我崇敬她固守信仰老而弥坚追求不息的精神。

杨先生是我学业的老师,是我人生的导师,是我为人为学的楷模,也是我集师长、亲人、挚友于一的忘年交。

                     2009年9月9 日于中国矿业大学

 

 

 

 

杨先生和《觅韵》诗社

                      吕立人

  欣逢敬爱的杨先生期颐之寿的大喜日子,我们由衷地祝愿先生福寿康宁,创出人間长寿奇迹!

  我不能忘记杨先生倡议并带领、指导我们成立诗社的事情。

  大约是2005年,我们年级的同学和先生共聚过两次。先生很欢迎同学们到家里来,我们就时有拜望。我辈虽是中文科班,却在政治第一的年代没能得到诗词写作的训练与知识。一次几人拿出试作的诗词想请先生做些指教、批评,在自己的老年再次能得到恩师的教诲。谁也没有料到,先生除了给以点评指导、热情鼓励之外,竟然提议:咱们成立个诗社如何?我来给你们当顾问,大家一起学习共勉,教学相长,还可以出个诗集!九十二岁高龄的先生一声号令,让我们兴奋、感激,更让我们不敢怠慢,虽然也有很多担忧、顾虑。

经过苦思冥想、得到恩师的首肯,定名为《觅韵》的诗社成立,20088月试刊号《觅韵》出版了。先生自己就提供四首近期佳作:主题是迎奥运和汶川地震,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切情怀感染着我们这些也已七十多岁的老学生。虽然只是薄薄的小册子,仅有十多首诗词,却凝聚着师生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诗刊号发行后,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热情的投稿。杨先生更是多方支持、处处指导。对学生们的诗作认真揣摩、一一点评,还亲自为我们修改润色、提升品位、矫正声韵。又写信给编辑部同仁,要求“先发乎情,再切乎声”,希望我们多读古诗词,“要揣摩融铸,有自己的心得”。信中,先生虚怀若谷,令晚生敬佩不已:“忝居顾问,不胜惶愧”,“希望大家以我为社友……我和你们是朋友、同好,年纪大一些而已”。先生更对自己提出了严格要求:今后会在刊物上发表对诗词的评介和自己的诗词作品。九旬高龄的老师都这样:“尽全力赴”,七十多的学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从此,杨先生高擎火炬、照亮大路,觅韵诗社得以成长发展。

为了把诗社办得更精彩,为了活跃和互动、交流,杨先生提议唱和和评论。首先带头提供自己的一首《浪淘沙》——励志的词,引出大家步韵唱和。一时间敬和敏如师韵的《浪淘沙》层出,我们得到了学习和锻炼,诗刊也活跃起来。后来先生又把她与恩师顾随先生、师妹叶嘉莹先生跨世纪的唱和诗推荐给《觅韵》,为我们小小的刊物大大提升了品味和质量。先生更进一步亲自书写点评古人诗词的短文,这便是:《緑窗读词偶拾》,精辟独到的见解,精炼亲切的语言让我们茅塞顿开。

先生对晚辈的诗词都认真琢磨,之后提出建议,特别是在声韵方面给以具体指导,使我们有了很大进步。还热情地为我们修改诗作,经过杨先生修改过的诗,顿由平庸转精彩。我自己就深得教诲。比如我写的绝句《題硫磺沟照相》,原诗是:“丹炉漫涌彩浆流,满目琳琅硫磺沟。千壑万谷添颜色,堆金砌翠待人收。”我只会叙事,缺乏诗意,平板无味,更没有给人想象的余地。改后:“堆金砌翠硫磺沟,五彩神浆一地流。想是仙家羡人境,琳琅耀目献神州。”先生只用前两句就把我四句的内容都概括了,第三句的转折太妙了,立即就有了诗情、有了想象与神韵,有了作者与读者的感情呼应,这才是诗。先生神笔一挥,这首诗就起了质变。还有一首《八声甘州》,我写的开头两句是:“见黄河滚滚向北流,塞上似江南。”先生改为:“莽黄河滚滚北天來,银涛似江南。”一下子就有了声势、有了色彩。杨先生就是这样不遗余力、精心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导我们,让我们懂得怎样去写诗。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快八十的人了还有近百岁的老师给我们“开小灶”上课!

经过先生的辛勤培育,四年之后的2012年,我58届入学58载的大聚会时,《觅韵》已出版了十期。我们将她集结成书,奉献给了全班同学。到如今共发行了十四期。

记得每一期《觅韵》印好之后我们都会送到先生家里,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先生每次总是热情接待,还有好吃的水果、茶点招待。除了点评诗词、指导写诗之外,先生喜欢敞开心扉、谈天说地,把我们当做最亲密的朋友。回忆往事,说说当下;讲最高兴的事,也念叨心中的不快;关心国家大事,也关注我们的家庭幸福。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忆极好,侃侃而谈,两三个小时,毫无疲倦之感。先生真诚又谦逊,经常在学生面前做自我批评。如:我对声韵方面要求太严了,不合时宜,以后不能这样了。我对不起彭骏,对他的批评太过分了……师生之间像是亲密的朋友,也像是母亲和自己的孩子。彼此都很珍惜这宝贵的相聚。

今后,我们还会在杨先生的指导关怀下,把《觅韵》办得更好!

                                     20155

春光常照  教泽永

为业师杨敏如教授百岁华诞祝嘏作

刘善良

1954年,伍志刚、周葱秀、尹志礼和我四名江西吉安师范应届毕业生,经学校推荐参加高考,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了。九月初,我们四人联袂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学校报到。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名扬中外的著名大学。当时不少省区没有一位一级教授,而北师大中文系就有黎锦熙先生、黄药眠先生、钟敬文先生三位一级教授。集古代文学研究家文物鉴赏家书画家于一身、后来名扬中外的启功先生,当年给我们讲授唐宋诗词时只是副教授;副教授的深厚学养,中文系教学质量之高,于此可见。就是讲师,也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又掌握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学贯中西的杨敏如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杨敏如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生于1916年,祖籍安徽泗州。据史料查证,自嘉庆年间至清末,杨家出过好几位政治界教育界著名人士。父亲杨毓璋先生,留学日本,归国后先是任沈阳电话局和电报局督办(即局长),一身二职,可见其学识才干。几年后调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他的精明干练使银行业务越做越大,事业兴旺,如日中天。不幸的是1920年因受了风寒旧病复发被夺去了生命,逝世时才48岁。杨敏如先生童年失怙,兄长杨宪益先生、妹妹杨苡先生,这三兄妹的年龄加起来还不到九岁。他们在慈祥、睿智、坚毅的年轻母亲抚养教育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三兄妹都成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七十年后,慈母以95岁高龄仙逝,启功先生献上一幅挽幛,上书“春晖永照荻教长垂”八个大字,杨先生裱好挂在书室里,作为永久的纪念。

杨敏如先生十八岁考上第一流的燕京大学国文系,师从顾随、郭绍虞等著名教授,学习古代文学,从童年熟读古书的基础上培养成深厚的古代文学学养,英文也学得极好。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并考取硕士研究生。1940年抗战期间奔赴重庆,在南开中学担任国文教师。抗战胜利后回到天津,1947年起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54年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开设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课程,历时32年,直到1986年退休。退休后应邀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老年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讲授唐宋诗词、《红楼梦》,深受欢迎,直到九十多岁。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界实在少见。

我在北师大中文系就读时,杨先生为我们讲授苏俄文学。她那洪亮富有磁性的声音,那生动传神的讲解,那细致精妙的分析,一下子就把全教室的同学吸引住了。我仿佛看到杨先生用语言在讲台上塑造着一个个高大的形象:《青年近卫军》中的奥列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我的智商一般,不能像王宁学长一样,课堂笔记记得又快又好,考试门门功课全优,我只能以某些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等作为重点,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外国文学则置于一般地位。先生的讲授很快改变了我的想法,也认真地学习外国文学,多读了好些原来不想阅读的苏俄文学作品呢。

后来,杨先生又开设中国古代文学,那是她的专长,更能展现她的学养和才华。先生不仅讲课,还出版了《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唐宋词选读百首》、《红楼梦导读》等著作。这些著作富有创见,启功先生、叶嘉莹女士为《唐宋词选读百首》作序,弟子童庆炳资深教授则写了读后记,给予很高的评价。启功先生在序言里论述学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诣,都有独得之处,创作更是有自己的“神来之笔”,“我听杨先生讲词,常时自怨自艾的,是想:‘这句解释,我怎么没想起来呢?’这种感觉,恐怕绝对不止我一个人曾有过。”这些出自肺腑之言,显示出启功先生谦虚的美德,更重要的是真心实意地赞扬了杨先生讲解分析唐宋词时确有独到之处。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读杨先生的著作,就会感受到启功先生的评价多么公允。杨先生开设古代文学时,我们早已毕业离校,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忙碌着,没能聆听杨先生的教益了。

我年轻时太缺乏情商了,不善于和人交往。在校时和大多数任教先生没什么来往,不敢到教研室更不敢到先生府上请益;毕业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和任何一位先生都没来往,报刊上如果有他们的文章,或者有关于他们的消息,我倒是认真阅读的。

但我和杨先生也真有深深的师生情缘。

198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二年了,正好我们毕业三十周年。一些热心的同学倡议举办毕业三十周年聚会,得到了分散在全国各地同学的响应。当年八月,我们在母校举办了全国性的同学三天大聚会,其中一天是拜访老先生。此后又多次在母校聚会,一些老先生也应邀出席了。记得有一次,年将百岁的钟敬文先生拄着拐棍来到餐厅和众弟子一起聚餐呢。杨敏如先生出席时,都是和老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双料院士罗沛霖先生一起来。2006年吧,我们还在餐厅为杨先生祝贺九十大寿呢。和这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欢聚,实在是人生最美好的机缘,而我还有更加深厚的机缘呢。就在我年届七五、杨先生已经九十三岁高龄的2008年,我们的老班长吕立人兄,在征得杨先生的同意下,聘请杨先生为顾问,建立了觅韵诗社。当年八月,《觅韵》诗刊诞生了。这个时间很重要,因为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就是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觅韵》试刊号刊载了杨先生、吕立人、柯大课欢呼奥运的《水调歌头》,杨先生的词还是步韵和吕立人的呢。杨先生培育的一朵艺苑小花在这个月诞生,实在太有意义了。

诗社成员陆续扩大,最后也不到二十人,而分布地区辽阔,宁夏、青海、山西、重庆、新疆、江苏、湖南、广州、海南、石家庄、天津、北京,几乎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省区。我们北京的几位社员,更有幸到杨先生家里亲炙她的教诲,每年总有两三次。聆听教诲完毕,还一起到饭馆吃饭,有时就在先生家里午餐,品尝保姆做的饭菜和卞昭慈带来的花样繁多的佳肴。杨先生教诲的内容不用说是写诗填词,至于方法那就多样了。一是讲解,讲清楚需要注意的事项,特别强调要多读多背一些优秀诗词,读时细心揣摩,贵有自己的心得;二是示范,先生以她的作品为例,说明构建整体框架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三是评论,对我们的习作讲评,指出优缺点,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好也分析评论;四是修改,修改某首习作让大家对照原作比较体会;五是唱和,《觅韵》试刊号就登载了杨先生步韵和吕立人迎奥运的词,更为有趣的是,2009年初我们去拜年时,杨先生拿出她在除日前填的《浪淘沙》给我们看:

正道是沧桑,老又何妨。攀峰逐日也风光。冷暖阴晴

来复去,荣辱皆尝。    回首莫回肠,本自平常。小才微

善课徒忙。温故知新书在手,春暖心房。

这首新作抒发了自己的心境,老年的乐趣。吕立人把这首词在社员中传阅,吴淮生、林锡纯、竺亚青、吕立人、柯大课和我都步韵奉和。步韵奉和难度较大,也饶有趣味,提高了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就在杨先生几年来辛勤教诲下,我们在诗词欣赏和写作

上都有提高,就是出版了多部诗集,在诗歌界享有盛誉的吴淮生学长,也有些新体会呢。

杨先生不仅辛勤教诲我们写诗填词,她的高尚的品格,更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深刻的影响。

杨先生比我们大十多二十岁,又是授业老师,和我们相处时从来不摆出师长架子,而是像忘年交的亲密朋友。赠书都写上某某学友留念,署名后还加上敬赠二字,我看了既感到惭愧又感到十分亲切。先生就是把我们当作知己朋友,无话不说,常给我们谈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事情,从家庭、师长、同事一直到学生,非常坦诚率真。举点事例吧,有次谈到一位女学生在医学上很有成就,享有盛名,但没能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杨先生为此感到不平;还有一次谈到自己在文革期间被批,发言者大喊“你父亲是反共老手!”杨先生镇定地回答:“共产党1921年成立,我父亲1920年逝世,在世时还没共产党呢。”发言者哑然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说过:“君子一生阅历,如积金玉,寿弥高,积弥多,举之尽足为世宝。”杨先生这种随意聊天,我感受着是在给我们传授世宝呢。

杨先生的敬业精神,至老弥笃,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

中国知识分子富有爱国传统,杨先生非常热爱祖国,诗词中常有这样的句子:“葵藿倾阳终不改,烛炬燃身尽瘁”、“葵藿倾阳苦自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得忠肝谏圣朝”,这里抄录一首全词吧。

         水调歌头•建国四十周年

四十春光过,弹指一挥间。喜看华夏多处,旧貌

换新颜。无限壮怀悲概,几度春温秋肃,创业史无前。

胜景分明现,绝顶会登攀。      政通和,民奋起,国丰年。

任是兼天波涌,舵稳快行船。禽鸟栖枝有托,葵藿倾阳无悔,

不减此心丹。兴国千秋事,岂惜一身拼!

这首词充分表达先生的爱国热情,先生说到做到,身体力行,全力实践,虽是百岁高龄,仍坚持课徒、创作、著述,为兴国大业一拼。

杨先生百岁华诞,这是弟子们一件大喜事,也是文化教育界一件大喜事!我们衷心祝福杨先生身体健康,再向双甲子前进,再创作出优秀的诗词,再写出富有创见的著作。

最后,我把步韵和杨先生的《浪淘沙》和《龙年教师节呈敏如师二首》抄在这里,算是本文的结束语吧。

         浪淘沙 •敬和敏如师韵

历史本沧桑,笑对何妨。真金经久更辉光。试看

垂名青史者,险苦深尝。   夫子热心肠,大异寻常。

广施教泽不辞忙 。年过九旬犹授课,香溢书房。

龙年教师节呈敏如师二首

一.冠年有幸沐春光, 耄耋仍依数仞墙。

愚鲁未能窥奥学, 传薪致力播馨香。

二.课徒著述可忘年, 门下贤人逾三千。

报国书生唯此矣, 吾师伟绩媲前贤。

2015年6月18日

     

                 怎一个“”字了得

——初读《蒹葭集》

                           卞昭慈

我真是幸运,能得到杨先生的信任,允许我协助她做一些有关罗沛霖先生、杨敏如先生坚贞挚爱八十年的诗词集《蒹葭集》的编排、出版工作,让我提前享受到二老的艺术佳作,还能最早读到杨先生在2014年亲自撰写的长篇《序••蒹葭》和《跋你是我的唯一,我是你的唯一》。我震撼,我感慨,我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怀着崇敬的心来拜读诗集。虽说没有像古人那般沐浴更衣,我也是净手、端坐,虔诚、恭敬地在拜读、在沉思、同时也在清洁自己的灵魂。

《蒹葭集》收录了罗先生诗词67首及新诗、题字等,杨先生诗词85首。序,近8000字;,跋,16000字。这里,恕我只能肤浅地说说拜读杨先生诗词和序、跋的初步感受。

欣赏先生的诗词是一定要和序、跋联系起来并行阅读的。因为诗词就是人生体验的凝炼,而序和跋就生动描述了二老八十年相识和七十年夫妻的不凡经历,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追求爱情幸福的天路历程和心路历程。如是,诗词便丰满起来,人物就站立起来,就会丰富你的想象,牵动你的魂魄。

相期相望,重山重水,渐行渐远”。发表于1939年的一首《水龙吟》曾得到燕京大学的恩师郭绍虞、顾随两位先生的赞赏。此处引用的这句有对祖国河山的依恋,山河被日寇侵占的怨愤;也有对于远在延安的男友——罗先生的刻骨思念。朦胧中似见泪眼婆娑,期望间更觉情深意浓。三个词的重复运用和反复吟咏更使情志隽永、诗意浓郁。此时这对年轻的恋人从1931年相识、渐生情愫,至此已经有长长的八年了,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苦痛也都凝聚在短短的诗句中了。罗先生经父母包办早已和名门小姐订立婚约,双方家长都反对他们相互来往。经多年抗争方才取消婚约,可来自家族的各式流言蜚语还不断袭击。但种种阻力没有让他们屈服,他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日寇的入侵却阻断了他们的美梦,罗先生在1938年初毅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此时杨先生还在燕京大学继续学业。万水千山的阻隔,书信往来的切断,都没有让他们退缩。

19351939年,年轻的女学生写了许多好诗,然非难时期都被毁佚失,如今仅找寻来几首,太可惜了!不过还能让我们寻觅到年轻诗人的某些风格。“心事眼波藏玉斝,一曲深愁难写”这早期的词作不是很有纳兰性德的味道吗?“小楼红烛照冬青,尽是愁颜色”    “守到黄昏簾半卷,江山憔悴愁肠断”那种孤独无依、愁闷难解的诗情不又有李清照的影子吗?

温室娇花遭国难,苗圃耕耘荐血”。燕京本科毕业,留校当助教,又考取了研究生,却毅然舍弃这一切,坚决不做亡国奴。母亲带领她和妹妹由天津辗转跋涉至大后方的重庆。由于重庆到文革时期的诗作损失殆尽,此处只能借用后期的诗句了。好在有序和跋的详尽描述,以散文的形式弥补了这个空隙。

温室娇花、悲情诗人,只有在国家民族遭受大难时才会成熟、坚强,杨先生正是如此。当罗先生经组织决定转移至重庆从事地下工作之后,这一对恋人终于在1940年得以重逢!,那个当年的文弱书生每天奔忙,消瘦了、坚强了,形象变得高大了,温室娇花也在重庆南开中学任教,成为领导器重、学生爱戴的自食其力的好教师。1941年在白色恐怖之下他们方才和兄嫂(杨宪益与戴乃迭)一起举行了简朴的双婚”仪式。他们“唱着蒹葭情曲已十年了”,婚礼上“没有白纱和鲜花,没有音乐和照相,但我心花怒放,心里享受着真正的爱情之花。我难道不是心花怒放、心乐和鸣吗?”在新婚之夜,“给他讲了《蒹葭》这一古代情诗,他听我讲起来十分地感动。”以蒹葭起始的序又回到了蒹葭,序的任务完成了。

跋,写的是婚后七十年的生活。“我和沛霖,是十年‘蒹葭’的情曲;七十年相濡以沫,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唯一’。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终生的福气。”“真正的爱情是无私的产物;真正的爱情是苦难后的香甜。”如此纯净、高洁的爱情与人生的体验怎不令人敬佩和羡慕呢?

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局限在个人的爱海之中,抗战的大背景下,他们把爱扩展到国家民族、到革命事业、到教师工作、到每个学生。“我在婚后,在重庆南开中学那七年的抗战和胜利便是我一生最关键的时刻。我决定了一生教书。我的爱和关怀是同对着家人和学生的。这对我来讲,国家、人民再不是空的了。我的爱心扩大了,不再是个人的爱情了,而是离不开、舍不下的小弟弟妹妹们。”她呕心沥血地辛勤耕耘,从外表到内心都起了质变。那时过的是穷苦的日子,但“我感到快乐极了,因我过着普通人民的日子,……自己不肯花一点零花钱。皮鞋破了穿布鞋。一年到头只穿蓝布衫,持黑布伞。学生、朋友、亲戚夸我有教师的朴素,有学者的风度,我愿足矣。”在重庆,跑警报是常事,女教师总是看着学生安静有序地排队下楼向防空洞走去,学生都走完了,她才拿起书包,向家里跑。路上遇到很多人“仿佛都认得,都是同胞;都在心里诅咒着敌人。”“你就感觉着浑身的热血沸腾。中国人的愤怒,吓也吓死了敌人。”“我走着,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老师付出了大爱,用自己的一生;老师也获得了学生的爱:“‘学生爱我’是我一生得到的最大奖励。”正是这浓浓的爱,七十多年一直温润着老师,给了她无限的生命之力,才得以享受期颐之禧。

我真佩服杨先生的记忆力和书写散文的高超功力。先生不单是卓越的诗人,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以98岁高龄写出的序和跋竟能把八十年前的事件一一详尽叙说,内心情感披露得淋漓尽致。那么自然、那么真实,返璞归真的叙事,白描的手法,让我们鲜活地看到了近百年的精彩人生。那些细节的描写更是过目难忘、感同身受。譬如:婚后、得子,中午下班后手牵孩子等待丈夫回家,丈夫出现,抱起孩子一家人温馨幸福的场景;一群喜好昆曲的知识分子,集合在先生家每周两次拍唱昆曲、迎接抗战胜利的情致;与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为邻、赏诗的情景等等都十分精彩。结构上也是严整有序的。序,从“蒹葭”始,以“蒹葭”做结;跋,从“唯一”始,以“唯一”终:前后呼应,回味无穷。这样的驾驭功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

葵藿倾阳无悔,不灭丹心。兴国千秋事,岂惜一身拼。”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九死一生的这对老人重新唤起了生的希望,事业上大有建树之外,在诗词创作上也获得丰收。相互鼓励,时有唱和,重新进入了青春期。近三十多年先生的诗词涉及的范围极广阔,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坚强的信念和不屈的拼搏精神。“葵藿倾阳无悔,不灭丹心”,正是一片丹心的写照。一心跟党走,一定要成为党的一员,终于在92岁高龄被社区推荐、经师大党组织批准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爱中华,到死休行左。丝未尽,光无堕。““年近期颐休叹老,莫负时光分秒”都表达了这种不服老、做贡献、拼搏不息的精气神!从这些诗词中我看到了:一位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有着美好理想又能为之奋进的诗人、学者、教师。

这时期的诗词风格更为雄健,感情更加细腻,遣词纯熟精当,意境清新深远。“花灵脉脉通心曲,月魄深深照我心”意象的灵动,借用花与月的灵、魄来喻好友间的心灵相通、脉脉深情,真是妙不可言。“千竿新竹玲珑碧,万朵鲜花烂漫红。名与南开齐不朽,心碑长矗入天穹。”那玲珑碧是鲜亮的、可人的、更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壮大的,选词多么精巧,再与鲜花的烂漫红相映衬,以一派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壮观景象,用来比兴南开中学和把一生献给南开的喻传鑑主任(后来是校长),令人赞叹不已。

《蒹葭集》不但给读者美的享受、提供诗词创作的佳品,更能纯净人的灵魂、辨识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极珍贵的社会财富。

诗集始终贯穿的是先生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共产党的坚信和始终如一的追求;对教师工作的一往情深,对学生的热爱;对爱情、婚姻的执着坚守和享受爱情的幸福;对朋友、同学、同事的真情关怀……总之,通篇浸透的是一个“爱”字。我能感知到先生那火热的爱心在勃勃跳动,在点点燃烧,在不断激励自己前行,更时时鼓舞着我们后辈紧紧相随。所以我大胆借用先生最新创作的一首《声声慢》词的結句;“怎一个‘情字了得”,改为“怎一个字了得”作为本文标题,以表达先生爱的浓烈、爱的纯净、爱的崇高,也表达我们这些学生对先生的深深的爱!

恭贺先生期颐之禧!

再祝恩师寿比南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05705.html

上一篇:纪念杨敏如先生期颐之禧的三张照片
下一篇:Chappaqua, NY林舍的晨雾
收藏 IP: 47.16.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