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有感于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座谈会

已有 3467 次阅读 2014-5-22 07:47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座谈会, 有感于

有感于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座谈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522发布

 

广东侨网21日报道,520,《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联合召开了“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对于普及重视美国铁路华工的艰难和贡献,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意义和《广东华侨史》的编修工作都有推动作用。广东侨办、《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我们有理由期望美国铁路华工专项研究在立项和修史方面取得实效性进展,尤其是强化美国铁路华工研究性工程的基础性研究,突破国内这一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田野乡土调查;弘扬以广东侨乡为主力的美国铁路华工的沉默道钉精神,以道钉精神来从事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和调查工作。

下面是座谈会报道的全文:

 

***********************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座谈会在广州举办

2014-05-21 14:41:00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座谈会现场

林琳副主任在座谈会上发言

  广东侨网讯 为纪念华工在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合拢145周年和华工参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150周年中的杰出贡献,弘扬粤侨精神,520,《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联合召开了“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座谈会。
  广东省侨办副主任、《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林琳,南方日报社编委段功伟,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副会长吴行赐,《广东华侨史》主编、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副会长张应龙,《广东华侨史》副主编、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副会长张国雄、袁丁,南方日报社赴美采访团及省侨办、江门市外事侨务局相关人员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由省侨办与南方日报社联合组派的“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赴美采访团的成员报告了赴美开展铁路华工调研采访的见闻及感想,认为此次调研给他们带来深刻的触动,通过重走华工参建的太平洋铁路,一路感受当年筑路华工的艰辛历程、凄苦经历及做出的杰出贡献,收获很大,同时采访团还收集到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关于此次赴美调研采访情况,南方日报社从514日起陆续进行专版报道。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话题展开了充分的座谈交流,分别就铁路华工对美国的贡献、铁路华工与“粤侨精神”等问题从多种角度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会议还对编修《广东华侨史》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建议。
  林琳副主任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铁路华工是中国人在西方集体正面形象的展示,他们克服了铁路修建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第一次向西方展示了华工刻苦耐劳、勇于拼搏、聪明能干的集体形象,展示了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形象。铁路华工也对美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也是中美梦的结合,是中美民间合作共赢的好开端。
  林琳副主任表示,铁路华工很多来自五邑侨乡,希望江门市侨务部门积极宣传铁路华工历史和弘扬“粤侨精神”,如编写以华侨为主要内容的乡土读物或教材,选取以江门华侨为主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华侨人物历史,提供给侨乡的干部、学生学习,同时提高五邑华侨广场的功能和影响,充分展示宣传华侨的历史和贡献,让侨乡人民了解华侨历史、贡献和粤侨精神。今后还可以陆续向潮州、汕头、梅州等重要侨乡推广。
  林琳副主任最后对此次座谈会的举办给予了肯定,认为座谈会促进了侨情侨史的交流,普及宣传了铁路华工历史事迹,进一步推进学术研讨和工作研讨,对《广东华侨史》的编修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图、文张锐凌晶)

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news2010/201405/t20140521_488050.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6597.html

上一篇:我们需要更多热心寻访北美铁路华工摄影义工李炬
下一篇:《李文莊公家乘》家谱中松庵房支系记载了招聘铁路华工的李天沛等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