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永生

已有 2739 次阅读 2014-3-12 15:0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曹雪, 在《红楼梦》中永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永生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312发布

 

本文首发在《曹学芹研究》创刊号总第1(2014/1)10-11页。

 

   今天,我们之所以纪念曹学芹,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不朽之作《红楼梦》。《红楼梦》是作家血泪的结晶、心灵的投影。

由于历史风雨的淹没、坎坷人生的摧蚀,有关曹雪芹的文献资料十分稀缺。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作品中感知作家的风貌、贴近作家的心灵。任何伟大的作家,必定会真诚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其在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投入的生活积累是最为真实、最为充沛的,作不得假、掺不得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同作家的心灵沟通。

首先,我们触摸到的是一颗敏感的心灵。在那充斥着悲凉之雾、冷漠之风的社会氛围里,作家发现了人间真爱、天地至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惊世骇俗的发现。

其次,这又是一颗充满矛盾的焦虑之心。作家对现实世界既决裂又依恋、既绝望又希望,对笔下的诸多人物虽喜爱却抱憾、虽批评却有同情。其间充满了张力,犹如生活本身一样多维多棱、鲜活饱满。

再者,这更是一颗博大仁厚之心。他能够体察一切世态人情,超越于好恶恩怨之上,摒弃道德说教,彰显人文关怀。

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他始终秉持艺术良心,倾注全部才华智慧,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卓异的面目。人们看到,小说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再现与表现之间、描摹与抒情之间、雅俗之间、深浅之间,从容游走、挥洒自如。其间的审美意蕴,说不尽道不完,泽溉着中华艺苑的良田沃土。

要之,对《红楼梦》的阅读和深度阅读,是我们亲近曹雪芹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

英谚有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文化是根基,是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所在。直到2012伦敦奥运会,人们看到英国还在成功地打莎士比亚这张文化牌。可见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哥德等都是,当然曹雪芹也在此列。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些巨人之间说长论短、强作比较,只要珍惜和珍爱本民族的,同时尊重和珍爱他民族的,就是具有文化自觉和开放胸襟的现代人。

毋庸讳言,目下中国人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了解远胜于英国人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了解,这种不对称的状况源于文化软实力的差距。改变这种状况绝非短时期可以奏效。根本的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首先是其精华部分的珍视和弘扬。值此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倍加珍视作为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红楼梦》,更加真切地去感受脉动于作品中的伟大心灵,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见证曹雪芹永恒的精神价值。

             0一三年十一月

 

1,

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75323.html

上一篇:难道是一次南辕北辙、延误最佳时机的大搜寻?
下一篇:红学家书法寄语《曹雪芹研究》创刊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2 陆俊茜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