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天津日报发表纪念天津红学会成立系列短文

已有 4001 次阅读 2013-11-23 05:59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天津日报, 系列短文

天津日报发表纪念天津红学会成立系列短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1月23日发布

 

2013年11月18日天津日报第12版发表了刚刚重生的天津红学会系列纪念短文七篇,他们是:宁宗一先生的《天津红学会重生建言》;赵建忠先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津门红学巡礼》;郑铁生先生的《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感言;鲁德才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方法论问题;林骅先生的津沽文化是红学的沃土;任少东先生的津门红学 再现辉煌;吴裕成先生的《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现在全文转发。

天津红学会重生建言(图)

2013-11-18 09:26:0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天津红学会在消歇沉寂了十年以后,重获新生,这是天津文化界一件大事。我认为天津有一支绝不可小觑的红学队伍。从《红楼梦》的文本研究,到《红楼梦》的书画、雕塑、工艺一直到红楼风习研究,我们都有著名的专家、艺术家;另一方面,在天津,正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我们拥有令人艳羡的津沽文化。于是红学与津沽文化的交融契合,大大壮大了也调动了红学的创新者、爱好者的智性和灵性。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一笔不可低估的价值财富。

  我只能从自己熟悉的《红楼梦》文本研究(这是研究之根)说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提供学会同仁参照:

  一、保持学者和艺术家的求真求实的态度,不玩五花八门的“流行色”,贯注以科学的实证性,同时又熟练地把传统的重意会和现代的阐释学重言传有机地结合起来,绎解《红楼梦》文本及其他文化现象;

  二、对《红楼梦》不做居高临下的裁决,把重心放在建设上,以立为中心。在与作家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潜对话时,处于平等地位,同时又保持适当的审美和理性情感距离。以自如而又清醒的态度面对对象,为读者构建一条心灵通道;

  三、决然排斥用凝固的死板的教条,先验地框住鲜活的经典文本的艺术生命,将自己关注的小说对象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进行严谨而有序的美学的历史的透视,不回避《红楼梦》的负效应,对其消极面,也应以“不虚美,不隐恶”之态度待之;



  四、尊重“红学”的微观研究,但质疑《红楼梦》研究中的“被”碎片化。文学的宏观研究,在红学领域不应排斥宏大叙事。我们有必要呼唤红学研究的大气象格局,如此才可匹配《红楼梦》文本的气韵之生动、天纵之神思、幽光之狂慧;

  五、大力提倡“亲自读书”(陈平原先生语),不全靠电脑的检索去成文成书,努力把握曹雪芹至微至隐之文心;

  六、进行《红楼梦》的通俗性而又有意味的解读,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使《红楼梦》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之所爱。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教授)

  作者:宁宗一

改革开放以来津门红学巡礼(图)

2013-11-18 09:26:0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津门红学”系指出生或籍贯在天津以及长期在津工作的学者作出的学界公认的红学成果。

  津门红学一直走在全国红学前列。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汝昌先生就出版了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从而奠定了其全国红学大家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这位老专家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笔耕不辍,“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正是周汝昌为曹雪芹及《红楼梦》奋斗一生的真实概括。老一辈专家中取得重要红学成果的还有:出生在天津并且曾经在这座城市里学习、生活过的杨宪益先生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女士共同完成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得到了红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肯定,他们的译作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文学性和创造性都很突出;此外,出生在天津的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的文章《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由于涉及到百年红学发展历程的很多问题,在红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围绕此文论点中对索隐、考证、批评等红学主要流派的争鸣思想交锋激烈,至今余波未息;而长期在南开大学任教的加拿大籍华裔学人叶嘉莹先生,写过《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的长篇论文,系统地评析了王国维红学的得失,这是改革开放之初一篇很有分量的红学佳作。

  “脂学”是红学中的重要分支,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整理的南开大学朱一玄老教授,红学资料整理方面的成果就包括《红楼梦脂评校录》,而陈洪先生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了脂评中“囫囵语”的理论意义,受到红学界瞩目;在文本研究领域,宁宗一教授倡导的回归“心灵文本”说拓宽了《红楼梦》研究的视野,体现出作者一贯的“文本本位”观念;新时期以来从艺术层面着眼的有代表性的红学文章也有不少,滕云先生系统探讨过《红楼梦》的语言现象,鲁德才教授分别从“叙事人称选择的困惑”、“因果循环结构模式的因袭与突破”、“情节设置的无奈与多余的人物”角度对《红楼梦》艺术构思进行了探索,汪道伦先生对《红楼梦》的“隐线脉络”进行了思考。在《红楼梦》人物分析方面,李厚基先生透过金钏儿这个“小人物”,进入《红楼梦》的整体宏观艺术构思,小中见大,诚如作者题目所概括的是“景不盈尺游目无穷”,林乃初先生则通过具体分析宝黛诗文创作考察了这两个形象的差异。



  红学文献的考证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绩,任少东先生对《痴人说梦》所记《石头记》旧抄本进行了深入考辨,比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周策纵教授的同专题论文还早两年发表;林骅教授通过阅览韩国《燕行录·蓟山纪程》,发现其中有程伟元的诗:“国语难传色见春,雅材宏度尽精神。贱生何幸逢青顾,片刻言情尽有真。”这是迄今为止程伟元“工诗”记载的首次被印证;刘光启先生是文物鉴定专家,他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红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明义的书札,是研究明义生平事迹方面新发现的史料,弥足珍贵;赵建忠教授的《红楼梦续书研究》专著出版后在业内颇获好评,红学史家郭豫适认为“对新时期的小说续书研究作出了贡献,起到了推动作用”;郑铁生教授的《刘心武红学之疑》系红学界第一部与刘心武“秦学”争鸣的著作,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在序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以上匆匆巡礼可以看出,这些红学著述虽然未能囊括红学全部历史成果,但基本能代表津门红学所取得的总体成就,其优秀之作甚至达到了当代红学已达到的高度,并在业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赵建忠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感言(图)

2013-11-18 09:26:0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古人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


  前贤为重建中国的新文化甘于寂寞、献身于学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人的追求。新建的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将遵循孔子教诲“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远离浮躁,远离名利,洗刷贫困的思想,摒弃人为的炒作,为天津文化的繁荣发展默默地耕耘。



  创办《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的目的是以文会友,不忘老学者,结识新文友。“不遇亲者而谀之,不遇疏者而略之”。

  “文章者,天下之公器也。”坚持百家争鸣,发扬清新学风;倡导严谨创新,鼓励多元研究。刊物以学术为鹘,唯有求新,才能进步。因此,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的发现与传播是《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之要义。同时,津沽文史的笔墨也会丰满版面,先睹学人。

  适逢盛世,有为今日。《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将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愿诸同仁共同打造,奋力前行!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

  作者:郑铁生

红楼梦》研究方法论问题

来源: 天津日报 2013年11月18日12版  发稿时间: 2013-11-19 15:51

 

  作者:鲁德才

  自《红楼梦》问世,到今年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批评家们发表了许多见解,但查遍当今红学有关文本研究的文章,对《红楼梦》思想内容、叙事方法、人物形象、语言、作家与小说的关系等,似乎没有多少新词,反而是红外线四射。为提升研究水平,深挖小说潜在意蕴,我以为应当调整和改变研究方法:

  一、不要把小说看作是政治和历史的变体。尽管中国古代小说过分贴近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使得古代小说有浓重的史传品格,以至于古人把小说称为“稗史”。古小说有史传遗传基因是事实,但不应因此视之为史。可以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小说,但不应看作是唯一的观点。因为作家写的是他对人生、人性的认识,反映的是丰富无比的社会生活,所谓四大家族盛衰、宫廷斗争云云,只是浅层次的价值判断,不见得是深层次中作者的本意。

  二、西方的小说观念并不是评判中国古代小说的唯一标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源头不同于西方小说,五四时期不少小说批评家认为《红楼梦》的结构与叙事方法不如西方现代小说,他们是用西方小说理论的尺子来衡量中国小说的,根本不懂中国小说的特性。其实《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塑造、语言描写及时空处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高峰的《红楼梦》,既突破了前代的写法,向现代小说转化,又没有完全突破。显然,按照中国小说的特性研究《红楼梦》,还有许多话可说。

  三、应当承认《红楼梦》既不是自传体小说,但又含有自传的内容。否定自传体,是因为作家写的是具有广阔社会生活的小说,而不单纯写家史。可人们从小说中又常常看到作者的身世和家族人的影子。他对其描写的生活和人物的亲切感,话语中的难言之隐,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言外之音。于是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角度中又经常滑向第一人称的叙事,这很值得我们探讨。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仍是我们坚持的方针。不搞小团体主义,允许有不同观点乃至反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存在,但是异见者应遵守学术规范,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只为猎奇,胡编乱造,非正派学者所为。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顾问、南开大学教授)

津沽文化是红学的沃土(图)

2013-11-18 09:26:0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天津的《红楼梦》研究注重突出文化特色,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支十分活跃的学术团队,最近又重整队伍,成立新的“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刊的名字就叫《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看来,天津红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打开学院式高堂自吟的大门,研究范围不止于《红楼梦》,还要旁及文化,要使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与大众文化相融合。大家执意要把高深的红学与文化挂钩,是因为津沽文化是红学的沃土。

  首先,津沽大地有大量珍贵的红学文化遗存。天津拱卫京畿,与曹雪芹生活过的“花柳繁华”之地近在咫尺。是海运、漕运的要冲,自然是当年曹府人员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不可避免要留下雪泥鸿爪,极具发掘价值。从《明义书札册》的发现到“庚寅本”《石头记》的面世,从水西庄与大观园关系的热议到对“黄叶村”的田野调查,红学文献文物的发掘工作一天也没停止过,再加上涉红的种种传说,三重证据,红踪芹影,若隐若现,怎能不引起“红迷”们的阵阵心动!

  其次,津沽大地有浓郁的红学文化氛围。天津的辉煌主要在近现代。区区六百年间,即由一个水旱码头,一跃成为“华洋杂处”的大都会,并形成了雅、俗、洋并存的津沽文化。又由于它的市民群体极为庞大,俗文化也最为繁荣,最具特色。突出表现在通俗小说、戏曲和曲艺方面。以小说而论,这里吹启了“小说界革命”的号角,这里孕育了“北派通俗小说”流派,这里诞生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通俗小说家,这就为《红楼梦》的研究与传播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天津又是戏曲的“摇篮”,更是“北方曲艺之乡”,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鼎足而三,鼓曲、相声、评书、子弟书、太平歌词应有尽有,美不胜收。这在当年都是《红楼梦》的理想传媒,为《红楼梦》的大众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第三,津沽大地有一支专群结合的红学研究队伍。早在上个世纪末,天津就有三个具有全国影响的红学机构:“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水西庄学会”和“南市街红学会”。红学是“水西庄学会”的主攻方向之一,尤其是曹查两家的关系、大观园与水西庄的比较,更是人们乐道的话题。“南市街红学会”是国内唯一以街区命名的红学研究社团组织,开创了古代经典研究走向大众的先河。“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由专家、学者组成,集聚了津门众多的文化精英,阵容强大,薪火相传,文章、专著、点评,文献、文本、文化,多取角度,全面开花,立体研究,各具特色。世纪之交,又在天津师范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和“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学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津门红学在全国的影响。



  今天,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天津的红学队伍再整旗鼓,成立新的“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同时出版会刊作为研究阵地。这是将红学与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界的盛事。愿学界同仁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历史优势、学术优势,为红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愿津门红学继续突出文化特色、大众特色、地方特色,开创古代经典研究走向大众的新局面。红学将因津沽文化而辉煌,津沽文化将借助红学更加繁荣。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林骅

http://news.163.com/13/1118/09/9DV1HLBS00014AED.html

************************8

津门红学 再现辉煌(图)

 

作者:任少东

 

2013-11-18     天津网-数字报刊

 

 

 

  整整20年前的1993年,鉴于天津红学研究的蓬勃开展和《红楼梦》民间艺术创作的繁盛,我和南开大学的宁宗一教授、鲁德才教授、天津社科院文学所的滕云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的李厚基研究员等一批热爱《红楼梦》并有志于红学研究的学者共同商议、发起,经过颇为艰辛的筹备,成立了天津市红楼梦文化研究会,由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一玄老先生任名誉会长,宁宗一教授出任会长,冯尔康教授、鲁德才教授、滕云研究员、李厚基研究员任副会长,我出任秘书长。在两届秘书长任期内,研究会每年都开展活动,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涉及到《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版本、研究史、社会背景、传统文化、作者等各个方面。1995年冬,研究会组织全市民间工艺美术家通力合作,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举办了一次《红楼梦》艺术展,北京的一些红学专家前来观看,还吸引了社会上不少喜爱《红楼梦》和《红楼梦》艺术创作的人士前来观赏,获得圆满成功。在此基础上,第二年,又与中国红学会共同主办,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了《红楼梦》艺术展,其中半数以上的展品都来自天津。这次展览规模更大,社会反响也更大。通过这次展览,大大弘扬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经过多年的沉寂,在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的积极努力和宁宗一、鲁德才、冯尔康、滕云等先生的大力赞襄及陈洪、赵利民等先生的支持下,通过艰辛的筹备,重建后的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津沽大地。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非常有意义,即编辑出版一部反映天津历年红学成果精选的书籍《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这部书由赵建忠教授负责编选,因我在出版社工作了二十五六年,有一定的编辑经验,于是这部书的审阅、联系出版的工作就落在我身上。入选文章发表的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横跨达半个多世纪,几乎所有上世纪发表的文章大都只能通过网上下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网上下载的文字差错率相当高,有的文章因年代久远,已很难找到原文予以校核,全凭对红学的熟悉了解进行揣摩辨析确定,因此难度很大。虽然苦了一些,但却让我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从审阅到看校样、清样,整部书稿逐字逐句逐标点地细细看了至少三遍,这让我对天津红学研究的全貌和整体水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可以底气十足地说,天津的红学研究水平是相当高的,其中不少文章学术上都是属于一流的!作为这部书另一部分的“津沽文化研究”的文章,也具有相当的水平。而这些,都足以显示出我们天津文化和学术的深厚底蕴。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的成立和《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今后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所有加入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的人都应共同努力,为家乡的文化和学术不断地增光添彩。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

《红楼梦》与津沽文化(图)


  由天津古镇咸水沽走出的周汝昌,红学研究卓然成大家。周先生落户北京,并不影响他为家乡报纸写家乡。多年来工作结缘,编辑周先生文稿,看先生探赜索隐,感叹学问淹博之余,想象先生积学披览大约有几个兴奋点,雪芹红楼是,津沽文史也是一个。



  周先生身后,从先生女儿周伦玲的追思文章得知,他年轻时曾计划为家乡编撰镇志。一份《天津咸水沽地方小志暂拟纲要》,列出考古、舆地、河渠、道路、交通、盐法、营田、营建、学校、机关、铺户、职官、人物、文艺、兵匪、风俗、杂记十七大项,有的大项下再列小项若干。纲要自署“汝昌记于燕园丁亥年十一月初”,那是1947年岁末,周先生负笈燕京。他给父母和四兄祜昌各写了一封信,附上这份纲要,请父母“就记忆所及,逐事略述,使四哥笔录之”。“作志之事,刻不容缓”,信中表达了紧迫感,他举例:“现今围墙已仅存痕迹,再过数年即无人知此事矣。”读此文,明白了,周先生搜集乡邦掌故,桑梓遗芬,而立之年曾有对家乡的主动担当—古镇修志。尽管修志心愿没能付诸实施,但他一生对于津沽文化,心系之,情寄之,

  作者:吴裕成

(作者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今晚报高级编辑)

http://news.163.com/13/1118/09/9DV1J40400014AED.html

 

照片7张,拍自天津日报11月18日12版

1,

2,

3,

4,

5,

6,

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43960.html

上一篇:天津市红学界盛会合影
下一篇:看望挚友郭长龄、许令仪夫妇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