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奥巴马就职宣誓出差错 次日再誓不用林肯圣经

已有 5282 次阅读 2009-1-23 15:09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奥巴马就职宣誓, 林肯圣经

奥巴马就职宣誓出差错  次日再誓不用林肯圣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123日发布

 

      奥巴马在120日就职典礼宣誓时出现了一个单词的顺序错乱,引发某些宪法专家质疑,于是21日晚再次宣誓,以求万全。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总统宣誓就职出差错的并非奥巴马一次,历史上总统还有两次出过错,但是这次差错是通过电视媒体向全球现场直播,影响之大远 超过以前。报道说“在正式的总统就职仪式上,罗伯茨领誓出现错误,奥巴马也被带得发生口误。部分宪法专家据此质疑,奥巴马事实上还不是美国总统。” 白宫法律顾问格雷格·克雷格21日晚发表声明说:“我们认为昨天的就职宣誓有效,总统的宣誓过程妥当。但誓词是宪法的一部分,由于不慎,一个单词的顺序错乱,约翰·罗伯茨大法官将再次带领宣誓。”(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1/0123_16_981710.shtml

  

  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在任职前需要宣誓词(Before he enter on the Execution oh his office, he shall take the following Oath or Affirmation:-- I do solemnly swear (or affirm) that I will faithfully execute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ill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preserve, protect and defe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然而首席法官罗伯特在领誓时读成了“I do solemnly swear (or affirm) that I will execute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aithfully”,而不是:“I do solemnly swear (or affirm) that I will faithfully execute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报道说:21日晚,奥巴马和一袭黑色长袍的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出现在白宫的“地图室”。一同见证“重新宣誓”的还有一些与奥巴马关系紧密的助手和一名白宫摄影师。除去白宫新闻秘书罗伯特·吉布斯请来的几名媒体文字记者,其他记者特别是媒体的摄像师、摄影师均不得入内。与20日正式宣誓不同,奥巴马手边没有了那本林肯用过的《圣经》,在罗伯茨领誓下,奥巴马一字不差地顺利完成宣誓,用时大约30秒。”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1/0123_16_981710.shtml

 

笔者关注的是,这第二次宣誓时用的圣经却不是那本林肯用过的《圣经》,这就意味着其象征意义远不如早先宣传用林肯用过的《圣经》的第一次宣誓。

 

如果说这两次宣誓都被认为有效,那么什么争议都不会有。如果在第一次宣誓的有效性上发生争议,那么奥巴马团队一再宣扬用林肯用过的《圣经》并没有帮上林肯继承人的合法有效的忙。而且人们还会质疑罗伯茨法官为何领错?引起对奥巴马当年投票反对罗伯茨法官任命的联想。不管怎样,因为宣誓中一个“忠实地”用词顺序念错要重新来次宣誓,引发人们对奥巴马出师不利的担心,他有点如履薄冰的味道,眼盯着奥巴马出错的人实在大有人在。

 

当然准确地说,假如真的第一次宣誓无效,那么这表明20日这一天奥巴马签署的所有的法令的有效性,他的总统真正任期该从2009121日起算。这样一来,美国政权交替运做成本太大,主流利益集团自然不愿这类事情发生,然而既然这里存在法律空子,谁能保证以后的某一天会再次发难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11309.html

上一篇:“中流击水”,改成了“中流砥柱”,奥巴马就职演说美国官方推出新中译本
下一篇:送别曾恬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