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惜别艾克恩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1月6日发布(第35493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80-8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年9月版),本博文附照片及相关资料。】
1995年12月3日,我去积水潭医院探望艾克恩同志,其时他虽较消瘦、说话有些噎阻,但语言清晰、思维敏捷、心态开朗,一再嘱咐我不必告诉朋友同事,待他好转出院后在家里接待大家,还有许多手头正在做和计划中想要做的事……没有想到,这竟是我见到艾克恩的最后一面。
噩耗传来,我的心直往下沉,变得麻木;几个月过去了,三十年来我所认识的艾克恩,他的淳朴、他的勤奋、他的平易、他的诙谐,一一浮现在脑际。
以资历论,艾克恩是我的前辈;从工作关系说,是同事;加之曾在“五七干校”共同劳动生活过整整四年,我们又可称为“同学”。三十年间的风风雨雨中,常有许多共同的感受,他的诚挚和乐于助人,使我受益匪浅。记得最初与艾克恩相识是在60年代中期的中宣部文艺处,我们从大学里借调来的人不免拘谨,而艾克恩毫无干部架子,平易随和、出语幽默,一下子使人感到轻松自如,我们戏称他为“年轻的老干部”。的确,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资历比我们老,心态却永远年轻。
今天艾克恩是以延安文艺史研究专家知名于世的,人们往往是从他所编的书、所作的学问认识他;在我,却是先识其人,再见其书,多少知道此中甘苦和得臻此境的诸多缘由。艾克恩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眼勤、手勤、发现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对他说来不仅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简直是一种癖好,不论办公室还是居室,资料堆叠得几乎没有插足之地。更为重要的是,艾克恩不是那种关在书斋里的学者,他腿脚勤快,不辞辛苦地到处跋涉、访问调查,注重当事人见闻感受等口碑史料,把学问做活、做到家。这种注重资料的科学精神,从60年代到90年代未尝懈怠,只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方向更明确、更加自觉地集中于延安文艺史这一主题。他翻遍了延安时期的各种报刊,踏遍了“老延安”的门槛。此时的艾克恩已经六十岁上下,还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怀揣一张“联络图”风尘仆仆地奔波走访。每次遇到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最近又访问了哪位老同志,还拍了照、题了辞。丁玲、艾青、肖军、臧克家、李琦、魏巍、周而复、朱子奇等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的照片和手迹,都入了他的“宝库”里。
他不止一次地同我谈起,这项工作要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好了,有更多的人健在,现在已经晚了。如果再不抢救、不收集、不承传,那就上对不起前辈,下对不起后代。这正是他犹如上了发条的钟,争分夺秒的原动力。我分享他的喜悦,由衷钦佩和赞赏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十分理解他的紧迫感。在我看来艾克恩是最适宜于成就这项事业的不可多得的人选。一方面,他本人是喝延河水长大的陕北娃,与许多延安时期的老同志熟识,对延安的革命文艺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比这批老人相对年轻,体力和精神正堪承担此任。可谓承上启下,得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才产生了《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年1月-1938年3月)》、《延安文艺回忆录》《延安艺术家》等一系列丰硕成果,还有尚待出版的《延安文艺史》和那些来不及整理发表的史料和著述。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他为林默涵同志八十寿辰纪念集所做的奉献。记得是一个满天飞雪的日子,我与他在13路公共汽车站相遇,同去默涵家向老人祝寿,当时艾克恩就有编一个纪念文集的想法。以后经过了相当时间的努力,多方采编、辛苦奔走、终于成书。定名《大江搏浪一飞舟—林默涵60年文艺生涯纪念集》。这里面出力最多、作用最大的当数艾克恩。仅此一例,即可见出他对老同志、老领导的一片热忱。
艾克恩待人的热忱,决不限于对前辈和长者,对同辈和比他年轻的人同样如此,在这方面我本人就是感受颇深的与一个。最难忘的是在宁夏贺兰干校的那段岁月,当时劳动繁重、生活清苦,办伙食是关系到大家体力和健康的难题,食堂采购员尤其辛苦而关键,这一差使落到了艾克恩身上。为了使大家的副食在困难条件下有所改善,他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常常为了买得一副猪下水主动帮杀猪的打下手以感动“上帝”(卖主)。他岂止是食堂的采办,简直又是大家的信使和货郎,有谁要他带信、抓药、购物,事无论大小,人不分老少,都托艾克恩。他经常往返几十里超负荷地驮带物品,汗流浃背、饮食无定,只要与人方便,从来是乐呵呵的。大田离住处路远,艾克恩用自行车把我带到地头;为了完成积肥拣粪的指标,他还曾用自行车驮着我到处寻寻觅觅,不慎连人带车和粪筐一起翻倒在盐碱滩上……干校的女同志和体弱者受到艾克恩帮助关照何止我一个。这种患难中的情谊弥足珍贵,直到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还历历如昨。
更有一桩使我难忘的事是艾克恩把小提琴悄悄带到了干校。干校实行的是军管,那是个不能随意弹奏的年月,生活单调而紧张,人们的感情已被无休止的斗争折磨得十分粗糙。有一天傍晚,忽然从艾克恩的屋子里传出陕北民歌的悠扬琴声,我一下子想起了《琵琶行》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诗句,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久违了的音乐是多么神奇,如春风化雨,能唤起沉埋在心灵里的人间美好的情愫。这乐声,给精神重压下的人们带来了欢慰,带来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信息。
艾克恩从西北文工团来,他拉小提琴,演《兄妹开荒》,身上有一种艺术气质,和他那淳朴、厚道、幽默的个性揉合在一起,渗透在他的为人和为学之中。在我看来,艾克恩不适宜做行政工作,事实上他只做了很短一段就全身心投入延安文艺史的研究,这是明智的选择,使艾克恩得到了最佳的发挥——惜乎正在出成果高峰期嘎然而止,怎不令人扼腕浩叹。
数年前,在去八宝山送别一位故人的归途中,艾克恩以他特有的风趣口吻对我说:“上八宝山不用按年龄排队,是可以夹塞的!”哪知戏言成谶,这是他本人和我们大家都始料不及的。艾克恩匆匆离去,留下了一大批资料以及正在做和计划做的课题,也留下了他为之倾心竭力的未了心愿。正如老一辈革命文艺家给艾克恩的诸多题辞赠言,说他是“用延安精神研究延安文艺”,“不愧是有心人、热心人、苦心人”,“心系延安魂系党”……当我们告别艾克恩之际,的确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遗憾,也深深被他执着于延安革命文艺的精神所感召。新一代有志于延安文艺史的研究者必定会把这项事业继续做下去,这将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1996年3月12-25日
原载《文艺报》1996年7月5日;《艾克恩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3月版;收入《红楼梦会心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红楼梦校读文存》北京时代华文出版社2016年版
*****************************
附一,惜别艾克恩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5日发布
(按:本文原载原载1996年7月5日《文艺报》,收录于马瑛璋 申春编:《艾可恩文集》第641-4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3月,[ ]处文字为原稿所有。学术交流网/红学研究汇要/2007年3月15日网上首发。为在清明节怀念故友,在博客上发布)
********************8888
惜别艾克恩
吕启祥文
去年12月3日,我去积水潭医院探望艾克恩同志,其时他虽较消瘦、说话有些噎阻,但语言清晰、思维敏捷、心态明朗,一再嘱咐我不必告诉朋友同事,待他好转出院后在家里接待大家,还有许多手头正在做和计划中想要做的事……没有想到,这竟是我见到艾克恩的最后一面。
[噩耗传来,我的心直往下沉,变得麻木;几个月过去了,三十年来我所认识的艾克恩,他的淳朴、他的勤奋、他的平易、他的诙谐,一一浮现在脑际。]
以资历论,艾克恩是我的前辈;从工作关系说,是同事;加之曾在“五七干校”共同劳动生活过整整四年,我们又可称为“同学”。三十年间的风风雨雨中,常有许多共同的感受,他的诚挚和乐于助人,使我受益匪浅。记得最初与艾克恩相识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宣部文艺处,我们从大学里借调来的人不免拘谨,而艾克恩毫无干部架子,平易随和、出语幽默,一下子使人感到轻松自如,我们戏称他的“年轻的老干部”。的确,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资历比我们老,心态却永远年轻。
今天艾克恩是以延安文艺史研究专家知名于世的,人们往往是从他所遍的书、所作的问认识他‘在我,却是先识其人,再见其书,多少知道此中甘苦和得臻此境的诸多缘由。艾克恩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眼勤、手勤、发现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对他说来不仅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简直是一种癖好,不论办公室还是居室,资料堆叠得几乎没有插足之地。更为重要的是,艾克恩不是那种关在书斋里的学者,他腿脚勤快,不辞辛苦地到处跋涉、访问调查,注重当事人见闻感受等口碑史料,把学问做活、做到家。这种注重资料的科学精神,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未尝懈怠,只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方向更明确、更加自觉地集中于延安文艺史这一主题。他翻遍了延安时期的各种报刊,踏遍了“老延安”的门槛。此时的艾克恩已经六十岁上下,还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怀惴一张“联络图”风尘仆仆地奔波走访。每次遇到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最近有访问访问了哪位老同志,还拍了照、题了辞。丁玲、艾青、肖军、臧克家、李琦、魏巍、周而复、朱子奇等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的照片和手迹,都入了他的“宝库”里。
他不止一次地同我谈起,这项工作要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好了,有更多的人健在,现在已经晚了。如果再不抢救、不收集、不承传,那就上对不起前辈,下对不起后代。这正是他犹如上了发条的钟,争分夺秒的原动力。我(分享他的喜悦,)由衷钦佩和赞赏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十分理解他的几紧迫感。在我看来艾克恩是做适宜于成就这项事业的不可多得的人选。一方面,他本人是喝延河水长大的陕北娃,与许多延安时期的老同志熟识,对延安的革命文艺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比这批老人相对年轻,体力和精神正堪承担此任。可谓承上启下,得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才产生了《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延安文艺回忆录》《延安文艺家》等一系列丰硕成果,还有尚待出版的《延安文艺史》和那些来不及整理发表的史料和著述。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他为林默涵同志八十寿辰纪念集所做的奉献。记得是一个满天飞雪的日子,我与他在13路公共汽车站相遇,同去默涵家向老人驻寿,当时艾克恩就有编一个纪念文集的想法。以后经过了相当时间的努力,多方采编、辛苦奔走、终于成书。定名《大江一搏浪飞一舟》。这里面出力最多、作用最大的当数艾克恩。仅此一例,即可见出他对老同志、老领导的一片热忱。
艾克恩待人的热忱,决不限于对前辈和长者,对同辈和比他年轻的人同样如此,在这方面我本人就是感受颇深的与一个。最难忘的是在宁夏贺兰干校的那段岁月,当时劳动繁重、生活清苦,办伙食是关系到大家体力和健康的难题,食堂采购员尤其辛苦而关键,这一差使落到了艾克恩身上。为了使大家的副食在困难条件下有所改善,他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常常为了买得一副猪下水主动帮杀猪的打下手以感动“上帝”(卖主)。他岂止是食堂的采办,简直又是大家的信使和货郎,有谁要他带信、抓药、购物,事无论大小,人不分老少,都托艾克恩。他经常往返几十里超负荷地驮带物品,汗流浃背、饮食无定,只要与人方便,从来是乐呵呵的。大田离住处路远,艾克恩用自行车把我带到地头;为了完成积肥拣粪的指标,他还曾用车驮着我到处寻寻觅觅,不慎连人带车和粪筐一起翻倒在盐碱滩上……干校的女同志和体弱者受到艾克恩帮助关照何止我一个。这种患难中的情谊弥足珍贵,直到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还历历如昨。
更有一桩使我难忘的事是艾克恩把小提琴悄悄带到了干校。干校实行的是军管,那是个不能随意弹奏的年月,生活单调而紧张,人们的感情已被无休止的斗争折磨得十分粗糙。有一天傍晚,忽然从艾克恩的屋子里传出陕北民歌的悠扬琴声,我一下子想起了《琵琶行》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诗句,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久违了的音乐是多么神奇,如春风化雨,能唤起沉埋在心灵里的人间美好的情愫。这乐声,给精神重压下的人们带来了欢慰,带来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信息。
艾克恩从西北文工团来,他拉小提琴,演《兄妹开荒》,身上有一种艺术气质,和他那淳朴、厚道、幽默的个性揉合在一起,渗透在他的为人和为学之中。在我看来,艾克恩不适宜做行政工作,事实上他只做了很短一段就全身心投入延安文艺史的研究,这是明智的选择,使艾克恩得到了最佳的发挥——惜乎正在出成果高峰期嘎然而止,怎不令人扼腕浩叹。
数年前,在去八宝山送别一位故人的归途中,艾克恩以他特有的风趣口吻对我说:“上八宝山不用按年龄排队,是可以夹塞的!”哪知戏言成谶,这是他本人和我们大家都始料不及的。艾克恩匆匆离去,留下了一大批资料以及正在做和计划做的课题,也留下了他为之倾心竭力的未了心愿。正如老一辈革命文艺家给艾克恩的诸多题辞赠言,说他是“用延安精神研究延安文艺”,“不愧是有心人、热心人、苦心人”,“心系延安魂系党”……当我们告别艾克恩之际,的确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遗憾,也深深被他执着于延安革命文艺的精神所感召.新一代有志于延安文艺史的研究者必定会把这项事业继续做下去,这将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吕启祥 一九九六·三·十二写, 三·二十五改]
(原载1996年7月5日《文艺报》)
附二,艾克恩同志生平(1995.12.2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11月12日发布(第33708篇)
【信件手稿纪实资料】(GRZL编号第GRZL3-学术研究367)
这里发布的是艾克恩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布的艾克恩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95.12.28)及讣告(1995.12.21),苏一平同志治丧办公室名单(1995.12.21)
1.
2
3
4
吕启祥的记事本记有相关内容
199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星期四 晴
惊闻老艾昨夜逝哀哉!
199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晴风
中午去院看郑恩波所写艾生平
1995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星期四 晴大风
告别艾克恩去时车坏临时搭严泉兴车
照片4张拍自改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09338.html
黄安年记事本记叙
1995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天晴
启祥获悉艾克恩昨夜一点去世
1995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天晴
上午到下午一点,启祥去艺术院
1995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大凤
启祥10点参加艾克恩告别仪式
是从已故作家、著名延安文艺研究专家艾克恩建国以来近50年间发表的重要作品中编选而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
《延安文艺史》是200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艾克恩。本书主要介绍了延安文艺建立的过程和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文艺成就。
《艾克恩文集》(马瑛璋 申春 编)是从已故作家、著名延安文艺研究专家艾克恩建国以来近50年间发表的重要作品中编选而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
《延安文艺回忆录》是艾克恩编著的一部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发行。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是1987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国内第一部以编年史方式详尽记录延安时期(1937.1-1948.3)文艺盛况的专著。
书 名艾克恩文集
作 者艾克恩、马瑛璋、申春
类 别专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1999年
页 数671 页
开 1/32
装 帧平装
ISBN7-5059-3278-0
目录
《艾克恩文集》按文学评论、艺术评论、散文、文苑人物、纪念文汇分集编成。文集特编入了彭真、王震、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著名诗人作家为艾克恩从事延安文艺研究的题词和照片20余幅,大都首次面世,弥足珍贵。 [2]
《艾克恩文集》序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艾克恩小传
第一辑文学评论
从赵树理在创作上的“别扭劲儿”谈起
王老九和他的诗作
来自大戈壁滩上的赞歌——试评李若冰的特写创作
介绍几部青年学习写作的好书
一篇激动人心的小说——评《漫漫长夜》
一部指导青年写作的好书——介绍《论写作》
都应当有这样一双手
写得及时——《贾县长来到第一线》读后
农业战线上的新人形象——谈青年作者的几篇小说
伟大首都的颂歌——喜读黎光耀的散文
顶天立地的英雄——读《生命线》札记
正气凛然的人民英雄——推荐《像他那样生活》
为革命后继有人谱新曲——读一些优秀短篇小说
挥时代彩笔颂当代愚公——评来自密云县的一组报告文学
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儿童特点——喜读四首儿童诗
录时代惊雷作战斗尖兵——喜读反映天安门“四五”群众运动的两组新诗
“牛诗”的启示
说真话抒真情是诗的生命
红墙绿瓦出新诗——赞《北京交响诗》
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读《寻找》
从梁生宝联想到新人塑造问题
《一个钉子》碰钉子感言
改革开放展新姿——《白洋淀纪实》感奋录
毛主席赞赏的一首诗
红军远征谱壮歌——读《红军长征记》
理想·信念·意志的较量——《红军长征记》今读随录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暴风骤雨》
第二辑艺海拾贝
给工人教歌曲、腰鼓的几点体验
前沿阵地上的《迎亲人报》——第三届赴朝慰问散记
新的开端——西北音协主办的首次音乐会观后
谈谈《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歌词
新人物新品质——影片《结婚》观后
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出好戏——评眉户剧《梁秋燕》及其演出
陕北人民的颂歌——听“陕北道情联唱”
让更多的新民歌插翅飞翔
说说伴奏问题
万人齐唱《东方红》——喜读各族人民歌颂领袖的诗歌
从盖老的“久久为功”说起
列宁与革命歌曲
独创之道
革命人民不可征服——京剧现代戏《延安军民》观后感
劳动熔炉铸新人——谈豫剧《朝阳沟》
根深叶茂花果香——喜看话剧《瘦马记》
唱出时代的声音来
有马与无马——话剧《龙马精神》随笔
《东方红》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给“反真人真事”论者的有力回击——彩色故事片《回民支队》复映有感
想想过去献身未来——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以革命的名义》
我们需要漫画
要有批评与反批评的空气——从对华君武一幅画的争论谈起
电影应对青年发挥榜样作用
闹秧歌
延安的狂欢
永远震响的号角——《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的故事
唤起全民抗战的呼喊——赞抗战时期街头诗运动
抗战时期的延安反侵略画展
抗战时期的西战团
《日出》在延安
长征路上歌声多
《蜕变》在延安
高唱军歌壮军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追忆
军歌和它的作者们
一首传统革命歌曲的印记
延安迎春闹秧歌——旧事新忆
人民领袖人民爱的颂歌——历史将永远铭记李有源和他的《东方红》
一曲《南泥湾》无限鱼水情
延安中央管弦乐团纪实
《讲话》敲响的第一声锣鼓——延安大秧歌运动纪盛
来自“上帝”的赞誉——群众喜评李琦画
新年唱词
西北青年大团结(歌词)
歌唱志愿军(歌词)
前进啊!中朝健儿们(歌词)
儿歌
李老爹(诗)
张连长(诗)
第三辑文论、散文
《海娃回来了》是怎样写成的
从西纺一厂工人音乐活动谈起
记西北区第一次文化行政会议
介绍《陕西文艺》
英雄的“抗美堂”——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散记
一颗炸弹壳——赴朝慰问散记
增产节约支援解放台湾
难道“过时”了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论“站得高,看得远”
话说“挤”
“大有出息的一种负担”
歌颂我们的“妈妈”——党
“站着写”和“坐着写”
高唱反帝战歌
重其情和得其情
有感于谢老写影评
记性与专心
归乡偶感——关于作家深入生活问题
个性、群象及其他
谈细节真实与作家的知识修养
英雄人物的力量
“斥鬼”
观岳庙
从雷锋的疮疤谈起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学习鲁迅教诲的联想
石头与爱情
严于解剖自己
一次不寻常的谈话
“小事”中的大道理
只研朱墨作春山
写出灵魂美
论坚持四项原则与贯彻“双百”方针的一致性
什么是灵感
文艺创作与社会主义精神
延安小米的哺育延安精神的鼓舞——《延安文艺运动纪盛》问世感言
《讲话》之树常青——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5周年
“大鲁艺”永具活力——重读《讲话》有感
崭新时代的崭新文艺——《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编后思絮
正确评价延安文艺运动
南泥湾劳军
开全国之风的时代诗作——延安街头诗运动追记
一世雄谈万世师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首都纪念《讲话》48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实
发挥舆论优势,弘扬延安文艺传统
延安军民同心曲——《苏一平剧作选》编选手记
《延安城头望柳青》编后思絮
延安的锣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前前后后
延安情结
陕甘宁边区文艺概观
第四辑文苑英华
请看这张作息时间表
有感于柳青同志编《三字经》
由郭老改诗想起的
毛主席周总理捐助文艺科学奖金
郭老论“绿”字的启示
从“文小姐”到“武将军”——读毛主席赠丁玲词
敬请李伯钊同志题词
富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梅兰芳
丁玲与延安文艺
丁玲和抗战初期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文艺工作者的楷模——冼星海
长征路上“老怪物”
黑水芦花青稞麦
丁玲与《红军长征记》
长征路上再长征——赞红军老作家陈靖同志
艾青闹秧歌
朱总司令与鲁总司令
总司令谈总司令
老舍延安之行
延安到北京——剧作家苏一平活动史实
公木与军歌
胡耀邦与延安文艺界朋友
总司令的朴素作风——史料新读有感
晚辈的追念
傅钟题词
放歌“北斗星”——诗人柯仲平在延安引起的遐想
致公木同志信
诗坛二将笑影释
记冼星海延安入党
黄土高坡三弦声——延安“说书能手”韩起祥
心向宝塔山
张寒晖和他的《军民大生产》
难忘的题词
臧克家复艾克恩
艾克恩致臧克家
纪念文汇
难忘的延安岁月——读《延安文艺运动纪盛》随想
遥寄艾克恩
火热的《纪盛》火热的心——记《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出版
艾克恩与延安文艺
心系延安魂系党——艾克恩侧记
惜别艾克恩
告别延河的儿子——艾克恩同志
心系延安的艾克恩
延水长长流——读《延安城头望柳青》致主编信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发表后
怀念艾克恩同志
克恩,您走得太早
一个醉心于寻求美的文艺家——缅怀艾克恩同志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