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李政道永垂不朽(1926.11.24-美西时间2024.8.4)

已有 222 次阅读 2024-8-11 20:12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政道永垂不朽1926.11.24-美西时间2024.8.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0811发布,第35682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84日凌晨2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李政道19261124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3年起,李政道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1950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3年,入籍美国。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严谨治学,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力寻突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求实求真,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确的贡献。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为全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他淡泊名利、笃行致远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与学子的不懈奋斗。

他不是政界名人,媒体和政界领导人对于塔德逝世稀有反应,丝毫无损於他的光辉,我们永远怀念他。李政道先生永垂不朽!

****************************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李政道讣告:近百年物理人生谱写不朽传奇华章

20240805 责任编辑:丁思薇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85日电(记者 吴振东)上海交通大学5日傍晚发布李政道先生讣告,讣告全文如下: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84日凌晨2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严谨治学,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力寻突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求实求真,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确的贡献。

作为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炎黄赤子,李政道先生怀着炽热的祖国情和浓烈的报国愿,用他杰出科学家的卓越眼光,围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极力助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言设置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制度,设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提议建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他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智慧使者,李政道先生躬亲实践,与中国多位顶级艺术家合作,将科学思想融入艺术创作,留下诸多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传世佳作,并设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不断推动科学与艺术互融的创新文化形式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李政道先生心通天宇,情系华夏,用近百年的物理人生谱写出不朽的传奇华章。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为祖国科学明天的无私奉献,将永载科学史册;他淡泊名利、笃行致远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与学子不懈奋斗,铸就中国科技新的辉煌。李政道先生的逝世是全球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先生永垂不朽!

https://news.sjtu.edu.cn/mtjj/20240806/200927.html

 

李政道(英文名:Tsung Dao Lee19261124-美国时间202484日),男,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 [9] [27] [156]

1943年起,李政道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 [112]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 [90]1950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 [23]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9]1963年,入籍美国。 [23]1964年,提出KLN定理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 [105]1982年,提出随机格点理论并当选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 [9] [107]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9]201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 [23]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13]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做出成果。 [13]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并获验证,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8]参研的极化子论推动了BCS超导电性理论, [23]提出二元碰撞法一般公式。 [146]他还倡议并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 [90]建议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均获采纳。 [94]李政道先后获爱因斯坦科学奖、 [13]G. Bude奖章、 [13]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3]中国政府友谊奖、 [13]中华文化人物等荣誉奖项。 [7]

美国时间202484233分,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 [147] [149]8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 [156]

李政道的著作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英汉双语对照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 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编辑的科学主题丛书,总顾问是李政道,英方主编是Sir John MaddoxSir Philip Campbell,中方主编是路甬祥。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是2006年上海科技出版发行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政道。

科学之美--学术报告厅书系(李政道·杨振宁等)

《科学之美--学术报告厅书系(李政道·杨振宁等)》是200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政道、杨振宁。

对称与不对称

《对称与不对称》是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政道。

李政道

李政道(英文名:Tsung Dao Lee19261124-美国时间202484日),男,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3年起,李政道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1950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3年,入籍美国。1964年,提出KLN定理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2年,提出随机格点理论并当选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做出成果。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并获验证,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参研的极化子论推动了BCS超导电性理论,提出二元碰撞法一般公式。他还倡议并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议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均获采纳。李政道先后获爱因斯坦科学奖、G. Bude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华文化人物等荣誉奖项。美国时间202484233分,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8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8.25举行2024-08-09 08:53

8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将在上海举行。悼念追思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物理学会共同组织。届时,将在线上进行中英文直播,并在上海、北京等地设分会场。...详情

代表作品

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夸克模型——今日的粒子物理》《对称和不对称》 [62] [67] [105]、著作:《粒子物理和场论》《对称与不对称》《统计力学》

主要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 [24]1957年) 爱因斯坦科学奖 [9]1957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9]1957年)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25]1959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1964年)展开

幼年经历

192611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庭。 [1] [91]他自幼对数学和物理有独特爱好。4岁时开始学认字和心算加减法。 [91]

·        辗转求学

1935年,李政道开始在南市上小学, [111]二年级时,日军轰炸南市,小学校园被毁,李家迁入租界避难,迁入租界后,李政道跳过剩余小学课程,直接进入上海国光中学读初中,念了两年初中后,迁入租界的东吴大学附中和其他迁入的基督教中学一起成立了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388月,李政道进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初中二年级学生。1940年,升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李政道自幼热爱阅读,不仅喜欢中国经典小说,也热衷英美文学名著。科普书籍如《膨胀的宇宙》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他接受了高质量教育,汲取了中西方文化精髓,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113]

1941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日军随后侵入租界占领学校。19422月,李政道逃难至浙江常山县,在常山临时中学借读高中二年级。19425月,日军进攻衢州,常山临时中学解散,李政道离开常山,抵达江西赣州。 [113]

1942年秋,原在上海租界临时办学的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逃难至赣州,与赣州基督教青年中学合并,成立赣州联合中学,李政道得以入学。他虽只读了一个学期高二,但流亡中坚持学习,直接进入高三,并在赣州中学免费就读,同时参与打工自救,并因学业优秀被聘为低年级物理和数学代课教师。1943年夏,李政道完成高三课程。 [113]

·        物理启蒙

1943年,李政道通过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在开学前一个月受到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束星北王淦昌的启发,最终在束星北建议下,决定改读物理系。当时物理系学生少,课程与化工系合并,但束星北常与他讨论物理,李政道建立了对物理学的整体认知。 [112]就读期间,浙江大学还开设了一门物理讨论课,分甲、乙两种,物理讨论乙由束星北和王淦昌轮流主持,两位大师就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动向作报告,虽然这门课程专门为大四学生开设,李政道也每课必到,并且深受启迪。 [111]

·        深入学习

在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为先的年代,李政道也打算加入其中,由于中途受伤而搁浅。 [90]李政道被束星北接到重庆后在母亲的照顾之下伤势逐渐痊愈,束星北建议李政道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13]1945年,李政道作为北京大学学生注册,正式转学至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大二。在西南联大,吴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优质的物理学教育平台,李政道常常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再主动向吴大猷讨教课外知识。 [90]期间,他旁听了其他高年级的物理、数学课,为凑学分还选了叶企孙的电磁学。 [113]

受社会动荡和战争动乱等因素的影响,李政道从未取得过正式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毕业文凭。 [23]1946年,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研制原子弹种子计划的派遣,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的遴选和力荐,李政道获国家奖学金,于194692日乘船离沪赴美留学,914日从旧金山湾渔人码头登陆北美大陆, [23]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因没有大学文凭,只能先当非正式生, [103]在选学爱德华·泰勒开设的量子力学时考试成绩突出,被爱德华·泰勒推荐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恩利克·费米 [113]恩利克·费米的赏识和帮助下,李政道成为正式研究生。 [103]期间,李政道每周都会和老师讨论一些十分前沿、富有创新性的问题,然后将问题归纳总结,变成一个个正式的研究课题。 [90]李政道在量子力学课期末考试时,成绩第一,被芝加哥大学授予校级学者称号和校级奖学金,每年免学费,并有1500美元奖学金。 [113]

19506月,李政道以论文《白矮星中的氢含量》获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被誉为神童博士,李政道在博士论文中阐明白矮星内的氢含量不大于1%,将白矮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上限质量断定为后来科学界所公认的1.44倍太阳质量,这一结论受到钱德拉塞卡教授的高度赞赏。李政道的博士论文得到有特殊见解和成就的评语并获校长奖。 [23]

工作经历

·        初涉科研

1950年,李政道辞谢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先在芝加哥叶凯士天文台工作八个月,后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物理学系担任一年的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04] [123]1950年到1951年,李政道讨论了湍流,计算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流黏滞系数,证明在二维空间中不存在湍流。 [120]1951年,他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两年后升任副教授。 [104]1954年,李政道建立了李模型,这是量子场论中少有的可解模型,对后来的场论和重正化研究有重大影响。 [120]

1955年夏,李政道和贾·奥里尔在通常理论的框架中提出了一个级联机制来解释“θ–τ”疑难,并在1955年第100期的《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但后来被证明不正确。 [127]1956年,李政道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年30岁,创下该校自1754年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 [16] [23]

·        收获诺奖

19564月起,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联手攻关当时国际物理学界的焦点难题——θ–τ之谜,冲破宇称守恒普适性的束缚,以将检测量从二维标量改为三维赝标量为突破口,同年101日,发表经典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 [23]论文指出:虽然在所有强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却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可以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也许根本就不成立, [128]该观点被称为-杨假说1957年初,这一假说便得到哥伦比亚大学吴健雄小组和伽文-莱德曼小组以及芝加哥大学泰勒格第小组的实验验证,θ–τ之谜很快就被成功破解(后证实θ介子和τ介子实为同一种粒子,即电中性K介子),李-杨假说升格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此事在国际科坛轰动一时并被传为美谈。 [23]

19574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1030日,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29]当时李政道持的是中国护照,是首次登上诺贝尔奖坛的中国人。 [28]

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李政道,开始更深层的多领域课题研究。 [129]1957年起,李政道和杨振宁、黄克孙研究了玻色硬球系统的统计,同时和杨振宁建立了统计物理中多体问题通用理论框架。 [104-105]1959年,李政道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9]1960年,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9]仍为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105]

·        入籍美国

1963121日,李政道入籍美国。 [23]1964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和诺恩伯格对零质量粒子理论中的发散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引入一套解决该问题的系统办法,有关结论被称为KLN定理,这是一个强相互作用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定理,也是用高能喷注去发现夸克和胶子的理论基础。 [105]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1969年,他和威克提出一个解决量子场论中紫外发散的方法在希尔伯特空间引入不定度规。 [105]197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5]

·        回访中国

19729月,李政道偕夫人秦惠䇹一起首次回访中国。同年1015日,周恩来在北京首次接见李政道夫妇。19745月,他和夫人及妹妹李雅芸、儿子李中汉一起再度回问中国。同月30日,毛泽东会见李政道。 [105]同年,李政道和吉安·卡罗·威克开始研究自发破缺的真空是否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恢复破缺对称性,一手创造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研究领域。1978年,和弗里德伯格、希林找到一批场论中的经典解及其量子化解。 [107]

 

1979年,李政道应邀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系统讲课,期间,他发现学生大多成绩优异、能力突出,李政道希望能为更多年轻人创造机会,独创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 [90]

1982年,李政道和克里斯特、弗里德伯格为解决格点规范中的费米子谱倍增和平移、转动对称性破坏两大问题,提出了随机格点理论。 [107]同年,当选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 [9]1984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 [9]1985年,经李政道建议,中国设立博士后制度及自然科学基金,他还帮助设计了博士后制度及自然科学基金的具体实施方案。 [108]

·        成果不断

1986年,李政道创立了孤子星是非拓扑性孤粒子和广义相对论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领域,和弗里德伯格、任海沧探讨了凝聚态物理、多体统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玻色子一费米子超导模型。 [108]1017日,在北京协助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出任终身主任。 [23]

198810月,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李政道在这个项目中起了重要作用。 [108]1991年,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成立,李政道担任中心主任。 [111]1993年起,李政道陆续被聘为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的名誉教授。 [108]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9]同年,被聘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并与一批著名艺术家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 [109]

2004年,李政道任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名誉主任。 [26]2011年,他推动并促成中国建成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由此取得一系列高能物理科研成果。同年1124日,李政道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退休。 [23]

晚年经历

201412月,李政道致信党和国家领导人,提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一个类似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世界顶级科研机构。他的建言得到了重视,20161128日,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201847日,李政道受聘为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13]

美国当地时间202484233分,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 [147] [149];据李政道先生的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称,母亲(秦惠䇹)安葬在苏州,所以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11月,他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李政道、秦惠䇹夫妇的墓地选定在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

主要成就科研成果

·        科研综述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3]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148]

李政道前沿性学术贡献摘录

年份

理论或成就名称

1952

统计物理学巨正则系综相变理论方面的李-杨单位圆定理

1952年至1953

参与研究的极化子理论(直接推动了BCS超导电性理论)

1954

量子电动力学(QED)重正化理论方面的李模型(量子场论重正化理论中少有的可解模型)

1956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1957

玻色子多体问题

1957

二分量中微子理论(萨拉姆和朗道也不约而同地先后独立提出过相同理论)

1957

CPT的分立对称性问题

1957

玻色硬球理论(超流体理论解释之一)

1959

开创高能中微子物理学

1964

可消除量子场论红外发散的KLN定理

1974

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理论

1976

非拓扑孤子场论

1982

统一场论中的随机格点规范场理论

1986

孤子星模型

参考资料: [23]

·        弱相互作用

李政道在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涉及弱相互用的各个方面。 [120]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 [122]他与杨振宁、罗森布鲁斯合作,提出了普适费米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后来李政道把这种粒子称为W的英文字头)。1961年,李政道基于幺正性的要求,得出W粒子的质量上限为300吉电子伏;基于弱电统一,估计出W的质量为30吉电子伏。他和杨振宁还提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 [120]19566月,写出了题为《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恒吗?》的论文。10月份在《物理评论》中以《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为题目发表。 [118]该突破性工作,彻底解放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最基本结构的思想, [119]并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李政道将弱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思想推广到其他物理过程中,成为20世纪60年代粒子物理学占统治地位的主题之一。 [120]

·        天体物理学

在天体物理学方面,李政道于1950年对白矮星作了有预见性的研究,在博士论文《白矮星的含氢量》中,针对当时尚无该星化学成分的资料及它与其他星体的演化关系、它是否含有依靠核能而满足于其发光的氢等问题都不甚明了的状况,分析了白矮星可能有的成份,并根据对稳定星体的考虑,证明不足1%的星是由氢组成的。他的论文结论性地证明,白矮星不含氢,因而它必定是星体演化的终点;同时证明,白矮星的能量并非其内部核反应的结果,并首次正确地计算了简并物质的电导率。 [146]

·        流体力学

在流体力学方面,李政道在1950—1951年间,讨论了湍流,通过过将海森堡湍流模型与实验结果相结合,计算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流粘滞系数,证明不在二维空间中不存在湍流,其结果在气象学、海洋学中得到应用。 [146]

·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的基础问题之一是相变。J.E.Mayer1937年从气相的热力学函数出发对此取得了重大进展。他的理论中作了一个内含的假定,即相变对时应于这些热力学函数的奇异点;通过对它们的解析延拓可以获得液相。但是,许多人指出,Mayer理论中的等温线恰好远在凝聚点之外,该理论对于液相无法得到正确的状态方程。李政道和杨振宁进行了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两个定理、以及有关巨配分函数之根的著名的李、杨单圆定理。他们严格地定义了气相、液相、固相中任一相的热力学函数,证明热力学函数能区别不同的相,不同相的这些函数一般地彼此不能解析延拓。这一研究成果将这个新产生的广义相变理论应用到点阵气体中,对后来关于惰性气体的实实验研究帮助很大。 [146]

此外,李政道还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通过对级数有选择的求和,证明可以消除硬球玻色系统的发散性。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物理的众多领域被广泛采用。他们还分析了硬球玻色多系统的低温特性,证明相互作用的玻色系统可显示超流性,从而深入而全新地提供了理解液-2的异常现象的理论。 [146]

李政道和杨振宁还合作研究了量子统计力学中的多体问题,他们于1957年合作的论文中提出了称为二元碰撞法的一般公式。这些论文是后来路德维希·法捷耶夫及其他人所作的量子力学中多体问题的工作先驱。 [146]

·        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

在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方面,李政道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 [9]1954年,李政道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18]1964年,李政道和诺恩伯格对零质量粒子理论中的发散作了进一步分析,并引入一套解决该问题的系统性办法,有关结论被称为KLN定理。KLN定理表明标准模型微扰展开是红外安全的,对标准模型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一个强相互作用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定理,也是用高能喷注去发现夸克和胶子的理论基础。 [121]

科教事业

李政道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高度评价。]1974530日,他坦诚建议应该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一个少年班,专门培养那些有超常天赋的孩子,该建议立即被采纳。1984年,他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不久,中国首次建立起博士后工作站制度,这些工作站使年轻的科技人员流动起来,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和专长。1985年李政道建议由国家拨款,成立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用于支持基础研究,于是,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立,国家拨款连年增加,为中国加快科技研究步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他还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都得到采纳。 

人才培养

·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

20世纪80年代初,李政道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截至2008年,共培养了915位博士研究生。同时培养了3800余名䇹政学者 [13-14]

·        培养成果

培养出的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人才类别

姓名

简介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沈志勋 [23]

男,美国国籍,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95]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戴宏杰 [23]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6]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文小刚 [23]

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7]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王中林 [23]

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 [98]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谢心澄 [23]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理论物理与信息科学交叉中心主任。 [99]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罗民兴 [23]

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 [100]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汤超 [23]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01]

高层次物理学人才

郭鸿 [23]

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 [102]

CUSPEA计划赴美留学生

杨立友

杨立友,男,1961年生,留美物理学博士,有30年太阳能光伏行业经历,2013年起任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公司总工程师。 [17]

䇹政学者

李辉 [19]

䇹政学者

金丽华 [19]

䇹政学者

郑耿峰

博士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

主要作品出版图书

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

作者名称 李政道

作品时间1979 [44]

·         

场论与粒子物理学

作者名称 李政道

作品时间1980 1981 [45]

·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31]

作者名称 李政道

作品时间1980-6

·         

粒子物理和场论简引(上)

作者名称 李政道 阮同泽 汤拒非 庆承瑞

作品时间1984 [46]

查看更多书籍

主要论文

李政道自194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到201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累计发表论文321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140]

论文名称

作者

刊载于

发表时间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

李政道、杨振宁

《物理评论》

1956 [105]

《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

李政道、杨振宁、吴之

《科学通报》

195741 [106]

《夸克模型——今日的粒子物理》

李政道

《自然杂志》

1979531 [67]

《对称和不对称》

李政道、冯承天、陆继宗

《自然杂志》

1990730 [62]

《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

李政道

《科技导报》

19921027 [63]

《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代》

李政道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829 [73]

《艺术和科学》

李政道

《科学》

1997125 [65]

《科学和艺术》

李政道

《自然杂志》

1997215 [56]

《吴健雄与宇称不守恒实验》

李政道

《科学》

1997925 [68]

《水鱼市场——关于基础、应用、开发三类研究的若干资料和思考》

李政道

《科学》

19971125 [69]

《艺术和科学》

李政道

《文艺研究》

1998320 [55]

《从诺贝尔奖看亚裔学者的学地位》

李政道

《科学》

2000125 [72]

《物理学的挑战》

李政道

《科学》

2000525 [64]

《新世纪: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李政道

《科学世界》

2000123 [57]

《让科学在中国大地生根》

李政道

《科学文化评论》

2004210 [61]

《在我的祖国纪念爱因斯坦》

李政道

《科技导报》

2005518 [59]

《李政道: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问题》

李政道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130 [58]

《科学的发展:从古代的中国到现在》

李政道

《历史教学问题》

2006615 [74]

《中微子质量矩阵和中微子转换矩阵间的一种可能的关系》(英文)

RFriedberg、李政道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6730 [70]

《以天之语 解物之道》

李政道

《物理》

20081212 [71]

《良师交流指导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李政道

《国际人才交流》

201096 [66]

《吴健雄和宇称不守恒实验》

李政道

《物理》

2012312 [60]

社会活动

播报

编辑

社会任职

时间

职务

1960—1962

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13]

1964—1984

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3]

1984

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8]

1986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13]

1986

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主任 [13] [30]

1988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浙江大学)主任 [13]

1990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21]

1997—2003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主任 [13]

2004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名誉主任 [26]

2004

澳门科技顾问 [93]

2018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3]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主任 [111]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 [27]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十几所中国国内著名大学名誉教授 [28]

苏州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92]

《科学与艺术》画集主编 [143]

社会公益

·        慈善捐款

时间

捐赠对象/用途/灾害事件

金额/物资

备注

1991

华东地区洪涝灾害

捐款 [88]

19988

中国大陆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

1万美元

捐款 [88] [110]

19995

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中牺牲的3名新闻工作者家属

捐款,表示对遇难者家属的慰问 [88]

2003523

中国抗击非典

仅存的薪水余额5千美元

通过《科学时报》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以表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SARS的支持和敬意 [88]

·        䇹政基金

 

䇹政基金(全称: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英文名:Hui-Chun Chin and Tsung-Dao Lee Chines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ndowmentCURE),是李政道及其亲属为了纪念李政道已故夫人秦惠䇹,于1997年捐赠私人储蓄建立的。截至2024年,已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六所大学2000多名本科生获得基金资助。该基金旨在资助入选的优秀大学本科生,帮助学生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了解和获得学术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使学生有机会与活跃在第一线的高水平科学家接触,扩展视野。各校在本着择优选拔、鼓励跨学科选择的同时,还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保证女生的比例占到一半;被选中并顺利结项的学生命名为䇹政学者 [12] [89]

·        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

1998123日,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已故夫人秦惠䇹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 [16]

·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是由李政道捐资设立的人才培育基金,用于支持科艺交叉人才培养,于2013年落户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在制定定基金宗旨时提到:用艺术表扬各科学的基本理念、发展、演变和最新成果,用艺术表示各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首届科艺讲座基金系列活动于201411月在上海交大举办,开创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独特育人模式,促进以美育人、科艺育人。 [115]

·        李政道奖学金

1985年,他在江苏设立李政道奖学金,该奖学金也是当时苏州对高考优秀学生设立的唯一奖项。 [154]

学术活动

1964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30]

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到中国访问讲学。 [13]1984年,李政道回中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30]1988年,李政道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15]

20017月开始,在李政道的倡导推动下,来自中国大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海峡两岸的政学者暑期学术交流活动成行,增强祖国两岸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炎黄亲情。 [88]

命名机构

李政道研究所,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建议于201611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挂牌成立, [23]旨在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机构。 [138]

·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20181023日经李政道授权成立。汇聚全球顶尖的科学与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促进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与交融,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 [10] [137]

·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学院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学院于20201124日在西南大学成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学院由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 [11]

·        李政道图书馆

李政道图书馆201412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落成。 [23]李政道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五馆合一的功能定位,展区面积1500平方米。 [136]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时间

荣誉

颁发机构/会议

1950

芝加哥大学校长奖

芝加哥大学 [23]

1957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 [13]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美国叶史瓦大学 [13]

1957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 [9]

1959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 [25]

196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9]

1969

G. Bude奖章

法国国家学院 [13]

1970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 [5]

1982

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

意大利林琴科学院 [9]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意大利政府 [13]

1994

1994年度和平科学奖

 [129]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3]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美国纽约市 [13]

1999

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 [13]

2007

日本旭日重光奖章

日本政府 [13] [142]

200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 [13]

2015

2015中华文化人物

中华文化促进会 [13]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13]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 [13]

199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 [13]

200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18]

2015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引力和宇宙学国际学术会议/第四届伽利略徐光启国际会议 [8]

201616

中华文化人物

2015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中华文化促进会和香港凤凰卫视主办) [7]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28]

洛克菲勒大学名誉博士

洛克菲勒大学 [28]

纽约市立大学名誉博士

纽约市立大学 [28]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哥伦比亚大学 [28]

意大利布朗大学名誉博士

意大利布朗大学 [28]

北京大学名誉博士

北京大学 [2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94%BF%E9%81%93/622436?fr=ge_al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46063.html

上一篇:1983年9月1-10日日记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1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