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文凭、学位、能力及其他(2002.08.12)

已有 665 次阅读 2024-2-6 09:06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凭、学位、能力及其他(2002.08.1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02月06日发布(第34229

【信件手稿纪实资料】(GRZL编号第GRZL4-学术研究438篇)

这里发布的是笔者2002年8月12日发表的《学术交流网》上的一篇文章。

 

*****************************

 

文凭、学位、能力及其他

 

黄安年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2002812日首发

 

我的一篇《评北师大学术职称评定中的“唯文凭化倾向”——1955年以来出生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吗?》文章,没想到居然招致校方个别人的迁怒。其实文中提到的“唯文凭化倾向”早已引起学界人士的关注。

 

最近偶然翻阅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的一篇短文《记两位老师的谈话》(载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影萍踪》第78-79页),吴先生在文中回忆林庚先生(字静希)谈到当年大学师资情况的一段话,很有意思:

 

“同静希师谈话是从当前大学师资青黄不接的情况开头的。静老概叹道:”“当年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教我的老师刘文典、陈寅恪这些大师。都没有文凭。到我们这一辈,文凭是有了,多数是本科毕业,读研究院的并不多。即使读了研究院,也无所谓‘学位’,根本没有什么学硕士、博士之分。现在则不然,除研究生分硕士和博士外,甚至还有‘博士后’。然而,那些没有文凭的都比我们这些有文凭的有学问;甚至早毕业的并未授予学位的研究生也比当前新毕业的有学位的硕士、博士们学得扎实,功底深厚得多。到了今天,尽管出了不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动辄数十万言,可是只要一较真,一动真格的,立即图穷匕首现。肚里那点货色就连出门也应付不上来了。这样一来下去怎么得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雪峰最近在《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吗》一篇短文中认为:“不可否认,有些教授是靠年头靠上去的,大部分博士则因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而学有所成。但这只是一般情况,有些没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不是培养了一大批博士了吗?我们能说他们不具备教授资格吗?评职称评的是学术水平,不是学位或者学历。当年没有博士学位陈寅恪先生不是也成为清华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了吗?在评职称中把博士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会助长愈演愈烈的‘读博潮’”。(《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第8版)

 

两周后也在《中华读书报》同一版(2002年 7月31日第8版)发表了笔名尚渔仁的文章《不是“陈寅恪”》,尚渔仁先生(女士)的真名实姓我们迄今为止并不清楚,尚渔仁作为谐音,岂不可以理解为上虞人,而单位“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则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地址。一篇为北师大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的规定叫好的文章,怎么连个真名实姓和单位都不公开,使人们对于《规定》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不免产生疑惑。尚渔仁文强调:“北京人才济济,要想在北师大之类的名牌大学当教授,当然要具有博士学位。据我所知,其实这还只是北师大评聘教授职称的最低条件(即必须高学历)”“相信以后当教授的条件只会更高更严更强”。

 

毕竟《中华读书报》把两种不同意见都登出来了。我不理解,为什么在北京师范大学里,学术交流网发表了质疑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的文章,竟连“文”带“网”均遭“封杀”呢?

 

学历有高底之分,但是迄今还没有听说高学历专指博士学位,而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不算高学历。在我国最高学历是博士学位,总不能把“博士后”当作最高学历吧。按照尚先生(女士)的预言“相信以后当教授的条件只会更高更严更强”,是否可以宣布一个时间表,规定以后在北师大评聘教授职称的最低条件必须是“博士后”呢。

 

刘欢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副教授,想来他没有博士学位,如果尚先生(女士)的设想当真,如果刘欢不拿个在职博士学位,以副教授在高校算是到了头,否则干脆离开高校,免得影响学校的“更高更严更强”。

 

令人不解的是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会议上,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发表了21世纪的大学的著名讲话 。而这位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顶尖大学校长只有牛津大学林肯学院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他1940年8月出生,尽管他拥有法国里昂第二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 荣誉博士称号,但是并未说明他具有博士学位。要是在我们一些创“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里,按照“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的规定,他不仅当不了教授,而且名牌大学校长也是当不成的。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2002812日首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20765.html

上一篇:坚决遏制“文凭掺假”现象的建议
下一篇:重提《纽约-夏威夷-北京行(2004-5-20-5-24)》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7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