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少石编《许麟庐翰扎 致弟子王少石》提要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1月27日发布(第29252篇)
书名: 许麟庐翰扎 致弟子王少石
编者: 王少石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责任编辑: 邓友女
装帧设计: 谭 锴
责任校对: 甄 飞
责任印刷: 陈 晨
发行: 中媒(北京)印务有限公司
印刷: 中媒(北京)印务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年1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2018年1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787X 1092毫米 12开
定价: 460元
页数: 341页
字数: 32万
ISBN: 978-7-5190-3253-1
感谢王少石先生惠赠吕启祥和黄安年。据悉该书装帧由王少石先生亲自把脉,古朴、典雅、大气。融翰札、书画、篆刻于一体,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许麟庐(1916—2011年),现在书画家、书话鉴定家。名德麟,山东烟台蓬莱人。幼嗜书画,二十三岁与溥心畲结忘年交。1945年拜齐白石为师。博览历代名作,吸收朱耷、石涛、吴昌硕等笔墨技法,将民间艺术风格和京剧表现形式融入绘画,豪放洒脱,酣畅淋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行草洒脱烂漫,独居一格。曾任荣宝斋编辑室主任,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许麟庐》、《写意人生 许麟庐 》等。
王少石,1940~ ,书画篆刻家、收藏家。安徽省宿州人。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书协顾问、安徽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宿州书画院首任院长。196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拜萧龙士为师,1972年拜李苦禅、许麟庐为师。擅书画篆刻,工诗文,精鉴赏,富收藏。发表书画、文博学术论文多篇,著有《红楼楼印谱》、《中国美术家大系 王少石卷 》、《大写意三字经》
。
《许麟庐翰札·致弟子王少石》前言
我与恩师许麟庐先生密切交往近四十年,我敬重先生的人品与艺品,先生爱我器重我,师徒二人肝胆相照,结为知己,两地鱼雁来往频繁,恩师与我的翰札计200通。《麟庐翰札·致弟子王少石》收入190通,有些专寄书画、印稿的挂号信、贺年卡未予收入。先生的诸多教诲能够裨益后学,特辑录付梓,与世人共享金石良言也。略选数则如下:
作画难在粗中有文,野而不野,要形神兼备,尤其要讲究笔墨构图,笔迹浑厚有味,章法要俏而不俗。(1980年09月21日)
刻印讲究方中圆,圆中方,音乐、舞蹈、绘画均如此也。(1981年08月25日)
书法一道既要规矩又要夸张,一味拙,一味巧,都不行,主要有书香气才好。(1984年12月31日)
如今不能者则能,能者却不能,奈何奈何!总之我们要做我们的学问,一切要心安理得,我相信明眼人会有定评。(1985年11月07日)
书画之道要生中熟,熟中生,要紧要紧。(1986年05月29日)
一切事物在规矩方圆中脱尽俗气太难矣!(1987年09月16日)
这些书信除了谈艺论道之外,从生活起居到对人情世态之看法,从搬家出游到翰墨写意无所不谈,诚恩师之所言“对弟所云皆出自肺腑”也。
自1990年,先生嘱咐我刻《庚午》迎首印以后,至2010年(庚寅),我每年皆为恩师刻二方农历年号印,20年间所刻农历年号印达40方之多,先生还嘱刻其常用印数十方。我每有印成,即将印稿寄请恩师指点,先生评批后寄回,评批之印过百矣,本书选用其中评语具有重要篆刻理论者入之。先生赠我佳作,与我合作及为拙作题跋者,亦达数十幅之多,收入本集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许麟庐先生23岁时与溥心畬结忘年交,并于1945年经李苦禅先生介绍,拜齐白石老人为师。先生为人豪情满怀、重情重义,才高行洁,见多识广,极负众望,与同辈中的众多一代书画名家交谊颇深。正因为如此,许麟庐先生在书信中谈艺论道是在20世纪后半期的文化背景之下,其艺术观的最为诚恳而真实的表白,是一位老艺术家的心声,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思潮,提供了负载着典型意义的个体资料,因此《麟庐翰札·致弟子王少石》也就颇具文献价值了。
我现年七十七岁了,对恩师的教诲理解得更加明白了,而恩师对我的要求,在很多方面我尚未做到。后来者若能仔细地看看麟翁的诸多教诲,理解他的艺术观点,定能获益匪浅,我相信麟翁的心血是不会白费的。来者若有解人,予辑录付梓之劳亦得慰藉矣!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楷模。”说明早在三国时期,士大夫的手札已被作为社会的欣赏品了。纵观我国历代书法史,王羲之等人的传世作品大多数为信札,此种情况只要翻一翻古代法帖,便可一目了然。
许麟翁在艺术上主张“寻门而入,破门而出”、“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强调“在规矩方圆之中脱尽俗气”。麟翁书法是在博览历代名迹的基础上,自出机杼,经过长期的琢磨锤炼而成的。其书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怀素、米芾、赵佶诸家为多,然而我们在先生的作品中却看不出古人过多的影子。麟翁书法于65岁左右进入成熟期,70岁后进入炉火纯青之境界,90岁左右人书俱老矣。
书如其人,麟翁之书是一种豪放潇洒,天真烂漫的许体格调。用笔沉着痛快,以性情出之,雄逸洒脱,天真烂漫,巧中寓拙,一任自然。观麟翁之书,如入峰峦竞秀,松风皓月,山泉出涧,落英缤纷之境。麟翁手札与题跋的款式十分优美,常常于不经意处独露天机,乃艺术修养使然也。许麟庐先生的翰札将会引你进入一个繁花似锦的许体行草书的艺术世界,耐人寻味,信札之美在于斯矣!
往事如昨,感慨系之!诗曰:
我拜麟翁四十年,皕封鱼雁贵师传。
而今读到伤心处,泪眼模糊楮墨寒。
珠玉离离入八行,风神潇洒冠群芳。
不然试读苏黄米,一样动人沁腑肠。
王少石
2016年8月21日于二百麟庐札馆
**************************************
附:请参见 行走丨石破天惊一片红 2020-08-11 20:59
缘于王少石先生乃江淮大地艺坛一隅重镇,只要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业界人士提及王少石恐怕都不会陌生。1995年他就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专访,但是这些年来先生很少参与活动,也少见他的消息。王少石2001年从宿州迁居合肥,在庐阳古城深宅始终散发愈久弥香的温淳百味,是的,唯有历经时光笔墨的濡染和月冷香寒的淘沥才能品藻个中滋味罢!
王少石1940年生于安徽宿州埇桥区一个农民家庭,24岁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号石隐,斋名“红楼百印斋”“黄石轩”等,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书协顾问、安徽省政协四届委员兼省政府参事。1960年拜萧龙士为师,1972年拜许麟庐、李苦禅为师,从昌硕白石上溯扬州八家、朱耷徐渭诸家,追求文人画逸趣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并从古代壁画、魏晋墓砖画、古代陶瓷绘画中汲取营养,追求雄浑苍古而自成一格。先生精鉴赏富收藏,所藏古瓷、古玉、古砚、明清家具,珍稀之品甚夥。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辞书,多次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西泠艺丛》《红楼梦学刊》《大公报》《文汇报》及日本《新书鉴》等处,并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篆刻全集》《中国学者墨迹选集》等典籍;著有《红楼梦印谱》《大写意三字经》《中国美术家大系·王少石卷》,为《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撰稿人之一。王少石与恩师许麟庐交往四十年得信札二百封,为恩师治印过半百,合作作品过半百;与冯其庸结忘年交,为其刻印数十方,冯先生专著《梦边集》《秋风集》《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扉页用印均为王少石刻;曾为刘海粟、刘开渠、萧龙士、朱屺瞻、朱丹、秦岭云、张君秋、石少华、顾景舟、侯北人、韩美林、余英时、今井凌雪等一大批学者名流治印,并为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刻藏书印。所撰论文《中国印章名称考》、《论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兼谈当代书法热》《萧龙士与江淮大写意画派》《齐门三兄弟—画家萧龙士、李苦禅与许麟庐》《一件三国越窑白瓷熊灯引起的思考》等,他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学与汲取。所作《红楼梦印谱》1986年出版,冯其庸题评并作序,启功、许麟庐、沈裕君题签。
据悉少石先生曾得藏黄宾虹册页一套数帧,近年先生亦撰写律诗纪念这位近代新安画派黄宾虹先师以示敬意:
《读黄宾虹三十景山水册》
浑厚华滋造化然,看来满纸是云烟。
一支小笔通神鬼,三寸画图收地天。
点点皴皴为写意,山山水水靠参禅。
宾公全是自家法,虹叟当年远市廛。
《题黄宾虹山水》
虹叟知音昔者稀,孤高格调不时宜。
峰峦万叠诗情妙,雾色千层笔法奇。
干裂秋风来篆籀,润含春雨出灵机。
烟云满腹人间洒,余墨怡然写折枝。
为萧龙士师画兰题诗一首:“身历五朝惯写兰,挥毫落墨品当先。中锋稳健花歌唱,铁线纷披叶舞翩。颠倒春风人欲醉,逍遥秋雨笔生烟。画师百岁古来少,我信萧翁一画仙。”拳拳之心亦然跃然纸上。
少石先生艺术透露浓浓金石气、庙堂气、书卷气,既有经典法帖的源远朴质亦有清新脱俗的高风散逸,更有禅定肃穆的庄严质地支撑内美风骨。其篆书从秦汉刻石入手旁及晚清各大家,将石鼓文、金文、汉碑额融会贯通,沉雄浑厚、自然天成,用笔方圆兼具,矫健正大而寓于张力,飞白苍茫而不显枯涩,字形端穆而不失灵动,法度谨严而不乏古拙率性,先生联墨在昌硕白石那古拙恣肆间寻觅雅致冲和,篆刻则出其篆书且汲取秦玺汉印及皖浙派之风形成厚重苍遒之格调。美术史论家孙克先生并不认识王少石,却在宿州书画晋京展的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印象最深的是王少石先生的大篆,在近当代来看,能写得这样厚重有力,而且很随意、很自如,非常高的水准,非常少见。”少石先生曾自题《铁笔吟》可窥方寸世界之万千景致:“铁笔篆刻如用兵,案头仿佛幄帷中。玄天太极阴阳变,沧海桑田造化功。猎碣泰山寻古意,秦砖汉瓦贵融通。朱泥灿烂可人处,石破天惊一片红。”
王少石先生在烟台博物馆许麟庐艺术馆《写意人生---许麟庐书画艺术学术研讨会》上曾发言并将许老的十通书信捐赠烟台博物馆,同时辑录《许麟庐致王少石书信集》,将收载所藏200通许老写给他的手扎,信息量非常大,是现代画坛重要的文献资料。比如李苦禅先生去世时,许老痛哭两天并连夜从山东赶回北京办理丧事,都写得很清楚。书信中并有许老题评王少石印稿,题评王少石绘画作品的大量资料,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庚子六月,少石先生给我寄来一本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许麟庐翰札·致弟子王少石》,少石先生在“前言”中说——
我与恩师许麟庐先生密切交往近四十年,我敬重先生的人品与艺品,先生爱我器重我,师徒二人肝胆相照,结为知己,两地鱼雁往来频繁,恩师与我的翰札计二百通。《许麟庐翰札》收入190通……先生的诸多教诲能够裨益后学,今特辑录付梓,与世人共享金石良言也。略选数则如下:作画难在粗中有文,野而不野,要形神兼备,尤其要讲究笔墨构图,笔既浑厚有味,章法要俏而不俗。刻印讲究方中圆,圆中方,音乐、舞蹈、绘画均如此也。书法一道既要规划又要夸张,一味拙,一味巧,都不行,主要有书香气才好。如今不能者则能,能者却不能,奈何奈何!总之我们要做我们自己的学问。书画之道要生中熟,熟中生。一切事物在规矩方圆中脱尽俗气太难矣。这些书信除了谈艺论道之外,从生活起居到对人情世态之看法,从搬家出游到翰墨写意无所不谈,诚“对弟子所云皆发自肺腑”也。自1990年,先生嘱咐我刻《庚午》迎首印以后至2010年(庚寅),我每年皆为恩师刻二方农历年号印,二十年间所刻达四十方之多,先生还嘱刻其常用印数十方。每有印成我即将印稿寄请恩师指点,先生评批后寄回,评批之印过百矣,本书选取评语具有重要篆刻理论者入之。先生赠我佳作,与我合作及为拙作题跋者,亦达数十幅之多。许麟庐先生23岁时与溥心畬先生结忘年交,并于1945年经李苦禅先生介绍,拜白石老人为师。先生为人豪情满怀,重情重义,才高行洁,见多识广,极富众望,与同辈中的众多书画名家交谊颇深。正因为如此,许麟庐先生在书信中谈艺论道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文化背景之下,其艺术观的最为诚恳而真实的表白,是一位老艺术家的心声,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书画艺术,提供了负载典型意义的个体资料,因此《许麟庐翰札·致弟子王少石》也就颇具文献价值了。我今年77岁了,对恩师的教诲理解得更加明白了,然而恩师对我的要求,在很多方面我尚未做到。后来者若能认真地体会许麟翁的诸多教诲,理解他的艺术观点,定能获益匪浅。我相信许麟翁的心血是不会白费的,来者若有解人,予辑录付梓之劳亦得慰藉矣!《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楷模。”说明早在三国时期,士大夫的手札已被作为社会的欣赏品了。纵观我国历代书法史,王羲之等人的传世作品大多数为信札,此种情况只要翻一翻古代法帖,便可一目了然。许麟翁在艺术上主张“寻门而入,破门而出”“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强调“在规矩方圆之中脱尽俗气。”麟翁书法是在博览历代名迹的基础上,自出机杼,经过长期的琢磨锤炼而成的。其书得力于二王、怀素、米芾、赵佶诸家为多,然而我们在先生的作品中却看不出古人过多的影子。麟翁书法于65岁左右进入成熟期,70岁后进入炉火纯青之境界,90岁左右人书俱老矣。书如其人,许麟翁之书是一种豪放潇洒、天真烂漫的许体格调。用笔沉着痛快,以性情出之,雄逸洒脱,巧中寓拙,一任自然。观许书如入峰峦竞秀,松风皓月,山泉出涧,落英缤纷之境。许麟翁手札与题跋款式十分优美,常常于不经意处独露天机,乃艺术修养使然也。许麟庐先生的翰札将会引你进入一个繁花似锦的许体行草书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信札之美在于斯矣!往事如昨,感慨系之!诗曰:
我拜麟翁四十年,皕封鱼雁贵师传。
而今读到心酸处,泪眼模糊褚墨寒。
珠玉离离入八行,风神潇洒冠群芳。
不然试读苏黄米,一样动人沁腑肠。
在收到王少石先生寄赠的《许麟庐翰札》并题赠“新安艺舫”斋署后,我便迫不及待地领略许麟老与少石先生之间鸿雁传书笔墨因缘,许老对知己少石的深切关爱与谆谆教诲由衷感怀,字里行间透露出时代胎记烙印的同时也隐现着家国情怀的淳朴与挚爱,特别留心到关于书画艺术本体的洞见诤言,比如许麟庐先后与少石娓娓谈道——
“所谓画到极处即是写,写到极处即是画,总之人家看你的修养,不是看到你的外表。”“画画写字刻印应当跳出樊笼,但是夸张处不能失去规矩,在法则中要受约束,总之要形神兼备,万不可欲似不似。”“所谓我有我法,但是“法”要有出处,心有成竹以后,然后加以发挥,守绳墨又不守绳墨。”“我主张学书法不一定从真隶篆一步一步地学,那样太耽搁时间,甚至一辈子功夫也不一定学好。我认为你爱什么就学什么,投你自己所好。写字和画画是相通的,每个字讲究章法布局、气韵,写得要美,拙有拙的美,巧有巧的美,要巧拙并用,最后使人欣赏有一股美的享受。”“作画易,作书难,篆刻太难,一切都讲究修养。一定要雅而不俗,粗而不劣。作画要少而密,要做到少而不空,密中求灵,使人观之轻松愉快。”“写意画要简而明,画出金石家格调,切忌墨洒满纸,总之要画出民族简笔画来。”“刻印唯望精益求精,要讲究粗细结合,经意与潇洒结合,拙与巧结合,处处要推敲。”“眼高手低是提高的前提,不如此不能有个人的风格也。”“书画家大多嗜古,藉以充实个人艺术,我以前也如是,嗜古不能迷古,适当而止为好。”
少石先生师弟韩静霆是空政创作员,也是著名词作家,《凯旋在子夜》就出自他的手笔,那个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雪村就是他公子。静霆先生特意为师兄王少石撰文《藏玉之石——王少石其人其印其画》,文中如此叙述:“少石是我的师兄,他与我同在国画泰斗许麟庐门下。有老师为怙,伯仲相戏,不知岁月。不料2011年8月9日,麟庐老师突然撒手而去,我和少石恸跪灵堂,几乎背过气去。唏嘘之间,泪眼模糊,白发相对,心中连连感叹我们都老了,口中却一时语塞,唯悲泣而已。师兄王少石是许老师最看重的弟子之一。老师眼光犀利而挑剔,阅人阅画阅印无计其数。他半生用印,非齐白石、钱瘦铁、邓散木大师不用。待到少石持刀出世江淮,登上印坛,先生见其刀锋拔萃,嘱其刻印数十方,从此,先生常在手边之印,唯四大家:齐、钱、邓、王。观少石兄所治印钤,常有“挑灯看剑”之慨。其刀法雄强浑厚,而又灵动有神;章法似沙场列阵之严谨,却又如大江涌流之活络。秦篆、汉隶、魏碑存乎一心,妙能通神。刀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变幻,熔铜化铁。我们老师的老师齐白石曾经自谓“三百石印富翁”,“磨石书堂水亦灾”,我不知道少石兄刻印几千几百,磨平几座石崖铁山?却似乎可以看见,当其篆刻,刀光剑影,自有万夫不当之勇,侠肝义胆,别有一番独特情肠。观其袖边,飞沙走石之后,龙飞凤翥;听其奏刀,开山劈石之间,黄钟大吕,曼妙难言……少石就是如此这般地漫卷雄风,镌刻着自己的无悔人生。他的画也如其篆刻一样,是刀斧斫将出来的,风格雄浑、大气,充满了力度和巧思。少石得许麟庐、蕭龙士两位中国画泰斗之真传,是当代难得的将大写意进行到底的画家,而得其真意的大写意中国画,乃是属于中国文化中精神层面的抒发和吟唱,少石为此泼洒着毕生心血,至今乐此不疲,并集诗、书、画、印、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于一身……兄长“质而不文,辩而不诈” ,正在步入崭新的收获期。正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正当其时。是呵,白石老人当年“衰年变法” ,变出了一个世界大师,“变”则活,“不变”则死,谁知道少石兄又将如何不变之变呢?少石为人豪放洒脱、敦厚朴实,虽久经岁月磨砺,其实变化不大,是那种年轻时不显年轻,年老时不著老态的人。他耿介拔俗,一语掷地,便似单刀奏石,铮铮有声。当年,他寄给许麟庐老师印章,有两次我也有份。少石给我刻的“剑胆诗魂”和名章,我喜爱得不得了,至今还在用着,让其为拙作提神。可是这位老兄,印章给就给了,一句话也没有,一杯茶也没端,很让我感叹兄之敦厚朴拙的为人为艺。说起来,古稀就是古稀了,我当然不能因错失良机而抱憾终年,于是我弄了一大口袋丑石交给少石,请其大展刀功。少石兄淡淡一笑,就把那一口袋石头背回了安徽。今儿,兄有短信发来,说是印已刻了七方,明日到京。又是淡淡的一句话,却烫热了老师弟的衷肠!老而弥坚,老而弥辣,老而弥辩,老而弥成了藏玉之石!”
少石先生结缘许麟庐源于萧龙士老。1972年夏,他拿着萧老的介绍信赴京拜两位师叔为师,这时许麟翁在湖北“五七干校”。王少石见到李苦禅时正在中央美院传达室看大门,老人见到萧龙士大哥的弟子来访尤为高兴,可惜李苦禅平反复出不久后的1983年走完了凄苦一生,少石先生虽拜其为师但受教机会并不多,所题李苦禅三首可鉴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其一
禅翁墨法雾重重,笔底烟云不世功。
堪忆当年亲口授,画坛写意一豪雄。
其二
励公一世自英豪,大写苍鹰品格高。
片纸超然传后世,冲天浩气起风涛。
其三
黑鸟如人视八荒,羽丰骨硬喙如钢,
只为患难走尘世,风雨兼程心亦伤。
少石先生手里还有二百多通冯其庸致他的信札亟待出版,冯其庸虽是红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者书画家,他跟许麟庐学画算是亦师亦友。1978年冯老在许麟庐处看到王少石印章后大吃一惊,遂托许麟翁提请让王少石帮他刻方印,后来他建议王少石“何不治红楼百印以传世?”王少石随即同意也得许麟翁赞赏,此后沉潜数度寒暑完成红楼百印,所刻内容皆由冯先生提供,每一印成他必写信求教于许麟翁和冯其庸。后来冯老在他写的《红楼梦》印谱序中说:己未春,少石复携印稿入京。吾三人于竹箫斋中复一一详加厘定,存其六七。庚申六月,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于美国陌地生市威斯康辛大学举行,适此谱成,予乃携至陌城于大会展出,倍受国际红学家之珍视,纷纷向予转请求刻者日数起。少石先生黄石轩内也曾见到冯其庸先生1989年题《梅石图》曰:
十年不去香雪海,湖影寺声梦里来。
今日到君画堂上,寒梅万树一齐开。
少石先生在《大写意三字经》中谈及对画家的描述侧重艺术风格、理论建树、人生遭遇及个性修养,大写意画史上有四座高峰∶徐渭、朱耷、吴昌硕、齐白石。昌硕白石是公认近现代绘画大师,大写意由以徐渭朱耷为代表的古典型向以昌硕白石为代表的现代型转变,是合乎书画艺术的发展规律的。实现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其一、“扬州八怪”已经为这种转型开了先导。其二、清干嘉以后,金石学的复兴与碑学的兴起给书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使书画发展变化的内部矛盾随之活跃起来。其三、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西学东渐及西方艺术的引进,对这种转型起到推动作用,并提供其生存的土壤。其四、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画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了作用。现代型大写意具有厚重的金石气、鲜艳色彩、磅礴气势,雅俗共赏、题材丰富,诗书画印融冶一体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这种转变并非脱离大写意的共性特征去另起炉灶,而是薪火相传,这种转变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当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猛烈冲击封建主义时,文人画的厄运到来了。与之同时,大写意新的生机也出现了,陈师曾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画是进步的》为文人画作了辩护,令人尊重。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用他们的艺术实践向社会和历史作了交代。其实文人画和大写意更大的厄运还在后面,特别是遭遇到“十年浩劫”。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与西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莫奈、塞尚、高庚、梵高等,虽生活在东西方不同社会然处于同一时间段,尽管文化渊源不同,印象画派与大写意画派在美学思想上却有不少共通之处,近现代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变化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去年11月6日上午,“王少石先生捐献书画作品展”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志和堂举行。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书画工作室特聘专家王少石先生、王朝宾先生、倪建明先生、高智群先生,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周鹏、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侯力强、副馆长王乐等。展览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五周年院庆暨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成立系列艺术展之一。2018年5月,王少石将享誉印坛的《红楼梦印谱》自刻印章212方与相关资料、书信、档案,以及历年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50余件,无私捐献给复旦大学作为永久收藏。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书画工作室特聘王少石为研究院专家,并出版作品集,高度认可其艺术成就。本次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五周年院庆暨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成立系列艺术展,将王少石捐献作品特别布展,数量种类琳琅满堂,赏心悦目,是对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五周年院庆的最好贺礼,亦系发扬复旦“三全育人”教育作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人文与艺术教学的重要举措。开幕式由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主持,周鹏副部长、侯力强书记分别致辞,感谢王少石先生的无私捐赠,并希望图书馆继续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承担传承文化责任,让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复旦展出。开幕式恰逢王少石先生生日,王朝宾先生代表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书画工作室送上祝福。随即,王少石先生为此次展览现场创作一首七言律诗,题为《复旦大学王少石先生捐献书画作品展》,表达对举办展览的感谢与祝福:
老去心中天地宽,不知不觉杖朝年。
痴情寄托红楼印,翰墨相交复旦缘。
作品捐过藏品献,白头无悔抱头眠。
此生留下申江梦,化入茫茫东海烟。正如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院士所概括的那样,可谓“欢喜雄健”。书法笔力扛鼎,画作遒劲酣畅。其博学广收、知守善变的艺术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意境与美感。展览吸引美国装帧学院图书保护项目主管 DonEtherington与院长兼高级课程教师Monique Lallier前来。在交融辉映、波澜壮阔的书画面前,语言没有隔阂,艺术没有国界,唯文化的熏陶与美的享受给观展师生以无言的震撼。
王少石先生老骥伏枥,印谱诗集文集文物欣赏画集等有待其集后续整理这些文献。《冯其庸信札》也寄望在不久后问世。先生还打算编辑《许麟庐论艺术》,我们在期待鸿著早日问世的同时,也不免叹服其多元多彩的艺术世界,何其妙哉!感动着他与许麟老那静水流深的感动,他执着治学外,那颗大爱胸怀的艺术胸襟和生命情愫,更令人敬慕而心仪。时值许麟庐先生驾鹤九年,恰逢王少石先生八十一岁寿诞之际,作为忘年后学写下这点文字,是为铭念与祈福…https://www.sohu.com/a/412649802_273813
照片21张中前19张拍自该书, 后两张时为笔者2019年4月11日在万安公墓瞻仰许麟庐先生墓地时所拍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