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1942年前扬中西来桥农村老宅的印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2月11日发布
依照我目前能够回忆起来的印象,1942年前的江苏扬中西来桥农村没有自来水电、没有汽车、没有水泥路、没有楼房,偶尔有瓦房,唯一的交通工具时独轮车和小乌蓬船。那时父亲用在上海经商挣得的钱在西来桥农村新盖了几十间瓦房,算得上很显眼了。1941年我不到六岁跟随父母亲和兄弟姐妹一行由西来桥迁居上海,乡下的房子基本空着,解放后更是从未回乡住过。我儿时生活在这里的农村现在看来非常的落后,但是那种远离喧嚣的田园生活,还是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这些写在我的《童年在西来桥乡下过新年的印象》(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2月10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099230)和《我的童年生活在扬中西来桥》(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2月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98473.html)中。
由于父亲在土改时被定为工商业地主,且一直被视为开明绅士,农村的房产并未被没收。我从不关注农村房产的处置。只是听说这里被先后征用为大队所在地、公共食堂、农村小学等,后来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厂房。我父亲虽非达官贵人,鉴于这座建筑住房见证了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在西来桥的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对我而言,儿时记忆的住房载体是十分可贵的。所以当我2012第一次相隔六十多年返回故乡时很自然地希望看看当年住过的地方,找回童年更多的回忆。
下面是2012年7月22日所写《60多年前的西来桥农村老宅旧貌不再》的博文,现在读来还是感到有点味道。江南农村解放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保留下老宅的地基就算不错了。求真、求实、求正地记叙在老宅上住过的人们的故事,是件有意义的事。旧农村、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三种说法代表了几个不同的时代变迁,弹指一挥八十载,换了人间。
2012年回乡看到面貌全非老宅及周边的情景,照片9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60多年前的西来桥农村老宅旧貌不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7月22日发布
5月18-21日的扬中西来桥之行的一个重要意图,是为找回儿时的记忆,看看我幼儿时居住的房子现在怎样了。和处理房产遗留事宜毫无干系。因为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并未接受父母的任何遗产,以后也不会接受。
5月20日,在乡村前支部书记冯先生的陪同下,我和老伴自西来桥江馨怡度假村驱车来到幼儿时乡村老宅旧址看看,以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车到那里时给我的印象则是面貌全非,完全不是自己当年的记忆,门前的宽大的场院和竹林不再,敞亮的砖瓦房也不再,眼前看到的是一个民营的濒于破产的门口挂牌名叫“扬中市西来桥镇金丰电器厂”的厂房。
按照家人和当地居民的叙述,老宅房产主(即土地改革时由武进县将我父亲划为工商业地主)因久不居住,被先后征用为大队所在地、公共食堂、农村小学等。后来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厂房,在这个过程中房屋几度改建成现在的样子,是否属实,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现在的样子并非我儿时的记忆。
依据我本人1964年的回忆,我父亲1938年时在西来桥地区有农田79亩,解放前夕购置了大批土地,到1949年有田地170多亩,另有芦滩地和荒滩地80亩,瓦房几十间,前面所说的农村老宅是这几十间房屋的农村部分,在西来桥镇还有住房。
照片11张是20日上午在现场拍摄的房屋外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457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