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冯其庸与家乡的南瓜

已有 3312 次阅读 2017-5-25 06:38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冯其庸与家乡的南瓜

冯其庸与家乡的南瓜


媒体悼念和追思冯其庸先生(三十六)

推荐沈晓萍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525发布

201712212:18分,冯其庸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媒体纷纷报道,表达对我国当代大学问家冯其庸先生的悼念和追思(1924-02-03-2017-01-22)。博主将陆续集辑相关信息。鉴于搜素引擎(如“冯其庸”并非全部显示,往往需要从不同网站逐一搜寻,造成相当大的遗漏。

这里发布的是2017123发表在《宽堂书屋》的沈晓萍的追思冯其庸仙逝短文,就是被网络遗漏的追思文章之一。征得她的同意在我的博客上发布,虽然已经时隔四月月读来依然感到充满乡土气息。在我看来对于冯其庸先生这样的大学问家,个人追思和学术探究是不分时段的,不存在什么“审美疲劳”问题。

34集发布时笔者提及,在缅怀报道中有些倾向值得注意,报道先生的文章或者讲话不注明出处;也有配图出错或者没有注明原图出处;有些报道本人并不在场,说综合网络发布却又不注明来自那些网络的情况,等于一个综合成了自己独创的现象等等,这些有违学术规范。其实冯先生是最讲学术规范的,我们缅怀先生就该更加注重报道的规范。最近看到网上有凤凰卫视编发的宣扬冯其庸先生的文章,但是究其来源均非原创,令人惊讶,自然本集不在收入之列。

*******************

“我家老屋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面积不大,倒有个名字,叫‘和尚园’。每到秋天,大人在这里种的南瓜就会丰收,那硕大的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在南瓜叶底下露出来,它就是我们一家秋天的粮食。南瓜有一个好处,长老了熟透的南瓜也一样可以充饥,所以一个秋天,在稻子登场以后,我们有一大半时间是靠南瓜来养活的。但我家人口多,自种的南瓜也常常不够吃。我永远忘不了我的邻居邓季方,他常常采了他家种的南瓜给我们送来,有时还送一点米来,这样我们才勉强度过了几个秋天。我现在给我的书房取名‘瓜饭楼,就是为了不忘记当年吃南瓜度日的苦难的经历……”

                          ——《瓜饭集》   冯其庸

“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

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    

宽堂八十岁写六十年前旧家景色物是人非  何处不见当时同饥饿人耶”。这是冯其庸先生瓜饭图中的一首诗,如果说瓜饭图是他的思乡画作,那么图中题写的每一首诗都表达他借瓜思乡的感情。曾记得古时刘禹锡、宋之问借秋风、南飞燕表达乡情,有“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陽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等佳句,李白更是借春夜玉笛、窗前明月写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作品。“风雨沧桑八十年,难忘故里秋瓜甜。山珍海味非佳物,不及篱边豆荚鲜。”“自种秋瓜色最娇。嫣红胜过赤鲛绡。篱边屋角随君撷,置向案头慰寂寥。”这是冯其庸先生借南瓜聊表的乡情,南瓜是他童年时难以忘记的记忆,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瓜饭楼,也是为了纪念他小时候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自小以瓜为饭,南瓜可以说是他少年时的救命食粮。他的每一副南瓜图上都有不同的诗作,诗不同,意却近。

冯其庸在家乡无锡学习成长三十载,少年时读书可以说是雪窗萤火、废寝忘食,他读《论语》、《史记》、《西青笔记》、《陶庵梦忆》等众多文史论集,艰苦岁月中的努力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家乡的南瓜中寄寓的不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是学习上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自小青门学种瓜。老来依旧是生涯。一枝秃笔随心写,雨雨风风收满车。”这些诗是他的思乡之作,也是他的忆苦之语。

冯其庸学术馆中有上海画家贺友直先生送来画作,画上冯其庸先生坐南瓜群中,手持南瓜体健神清、喜颜笑眉,而小南瓜们个大健硕,满当当地围在先生身边,画名——《种瓜得瓜》,这幅寓意深厚的画,让我们感受到了画家的用心之意。辛勤的劳作,在肥沃的土地上播撒学术思想、治学途径之种,结出一个又一个个大强健的瓜。南瓜是先生聊寄相思之物,南瓜亦是他播撒思想种子之寄托。在冯其庸先生的指点下,众多后学成长、成才,小说家二月河、壁画家叶兆信、工笔人物画家谭凤环、雕塑家纪峰等等,皆为日益闻名之士。

馆内珍藏先生给小学生的信,更能感受到他对小南瓜们的殷殷教诲:“您们现在小学读书,一定要努力,第一,您们要立志,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有理想,从小就有理想,自己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也会要求自己,所以您们一定要少年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第二,要能吃苦,要有坚定的意志,要能与各种困难作斗争,要准备能长期吃苦,不是一天两天的吃苦。有了这种精神遇到困难也就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第三,一定要能关心别人,不能只顾自己。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真心地去帮助人家,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这一点,帮助了人家千万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因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为别人做一点事是自己的本分。要以助人为乐,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修养。”

冯其庸先生对家乡的教育发展一直都非常关注,早年在家乡的演讲中,冯其庸先生就对学生们说:“我之所以能在近几年接连写出几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能在专业上有一些成绩,除了许多客观条件外,但主观上说,是我抓紧了时间,就是走在路上,我也在动脑筋,回忆资料,构思文章。”冯其庸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珍惜时间,认真读书!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告诉大家人才都是靠自我造就的。尤记我刚借调至学术馆时,老先生亲自嘱咐:“一个人如果自己努力,谁都挡不住;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谁都拉不起来。讲解也是如此!”先生之语犹在耳边。很多人都知道冯庸先生是学术大家、红学泰斗,其实他更是一名教育大家,他总是告诫、鼓励后学:“一个人一辈子不应该只做一件事情,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只要你兴致所至,力所能及,都可以尽可能地去做。”他的著作、鼓励之语都体现了他的教导之意。

今天,冯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说过的话时刻在耳畔响起,他留下的著作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冯先生的漫漫求学治学之路。当学术馆以一种星火之态愈发体现其文化传承作用,我们似乎可以更明了“种瓜得瓜”的深意了。  

         沈晓萍著于冯其庸学术馆

配图原文插入文中,这里发布时放在文后

1

2

3

4

5

6

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56943.html

上一篇:我的凤凰28单车
下一篇:赞李兆良先生挑战利玛窦的科学态度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