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pingy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pingya

博文

马铃薯主粮化,是也?非也!

已有 5259 次阅读 2015-3-26 09:17 |个人分类:农业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羊年岁首,传来一个让国人十分关注的新闻——马铃薯主粮化。农业部负责人解释说: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食用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向主食转变;由初级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通俗地说,就是马铃薯从“副食”变“主食”再纳入“主粮”范围。

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又是研究粮食作物的人,对此事尤为关注。

 

第一,我国粮食真的紧缺了?


消息既出,广泛关注。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从出口逐步转变为进口,从20002012年,谷物进口量从300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还不包括大豆)。特别是2014年连连接受跨国公司倾销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农业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让国人很敏感地联想到,粮食出现紧缺问题了!

农业部一位官员迅速释疑:对于外界质疑马铃薯主粮化,是不是说明粮食不够吃,再不找替代食品就要挨饿了?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仓满库盈,粮食供给是充足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耕地资源先天不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严守耕地红线,在这一点上中央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按照中央部署,配合国土资源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先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另一方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从今年开始,农业部进一步加强耕地内在质量的建设,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耕地修复为重点,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保口粮绝对安全是不惜代价的。

我很同意农业部官员的解释,安定民心,必须排除了粮食紧缺的悬疑。据我所知,这几年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库存盈余,特别是东北地区玉米出现卖难,从全国来说,基本上不存在粮食供应紧缺的问题。

 

二、马铃薯曾经是“主粮”


我的老家在河南。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50年代,平民阶层极少能吃到大米饭、白馒头,只是在年节喜庆之日罕得一品,常年是以高粱、红薯为主粮,基本上没有吃过马铃薯。1966年上半年,我参加国务院一个农业组在内蒙古工作,大部分时间住在土默特左旗农村,后来随一位首长流动在土默川平原、乌兰察布等,这就和马铃薯(或称土豆、山药蛋)打上了交道。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土豆和莜麦,有少量的春小麦,这就是当地农民一年四季赖以为生的主粮了。当时国家干部到农村工作实行派饭制,就是轮流到贫下中农家中吃饭,规定每天两餐交四两粮票四角钱。当时使用的有全国粮票、内蒙古粮票还有当地马铃薯票,农民都热情接待,端到桌上的是一盆刚出锅还冒热气的土豆,饥肠辘辘时能大口吃上两三个,再多吃就难以下嚥了。不过,有的主人给贵客备下了一盘子碱盐拌大蒜,有了它,就还可以再吃上两三个。生活好一点的农户或者可以给加一小碗莜麦面。在农民家吃派饭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还是可以的,如此土豆加盐水天天吃,月月吃,那才真叫“经受考验”呢。但河套地区是当时内蒙古最好的农区,气候适宜,农民依靠土豆丰收都能填饱肚子。在刚过去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有很多人都跑去内蒙古,为的是免受饥馑之苦。我在察右前旗村里轮流吃派饭时,曾遇到有两家的女主人因连年灾荒为活命从河北“嫁”过去的。




说实在话,今天吃一个土豆或其加工食品可能觉得很新鲜很美食,要是把土豆当“主食”经常吃确实不敢恭维。据了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搞活了,生活改善了,农民都能吃上大米白面了。内蒙古农民依然种土豆,精细耕作,选用良种,产量高品质好,农民都把土豆装上汽车火车运到大城市做蔬菜了。

顺便说一下,上世纪50-80年代,窝窝头棒碴粥曾是北方大部分地区老百姓的主食,直至80年代后期,玉米才从“主粮”逐渐转化成为生产肉蛋奶的饲料。

 

第三,马铃薯能回归“主食”?


1987年12月,我受托参加“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薯类作物審稿定稿工作。我这个人工作之余不爱闲呆,每天晚上都要和马铃薯科研领域的专家聊天,听他们介绍亲身经历和科研往事,让我对马铃薯的发展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写了一册科普著作《马铃薯史略》

马铃薯祖籍南美洲的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是当地人民世代的主粮,至少有8000多年的栽培史。随着新大陸的发现马铃薯向世界传播,公元18世纪后期,欧洲发生亘古少有的饥荒,马铃薯迅速在各地扩大种植;19世纪自然灾害袭击俄罗斯,马铃薯也在贫瘠地区推广开来。在欧亚大陆很多地区马铃薯成为贫穷百姓的主要粮食,它代替谷物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据说马铃薯的产量(折粮)是谷物的3-4倍,种一亩马铃再养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水煮或火烤的马铃薯比面包更便宜并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

马铃薯是被称为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因其适应性广、经济价值较高在世界100多个国家种植。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马铃薯列为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也把马铃薯列为主粮作物。今天,世界马铃薯种植最多的地区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北部地区,至今这些地区还有一部分农民依靠马铃薯为主食。

马铃薯在世界的传播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引种到“气候相似”地区,古代人把可以食用的作物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作物对环境有一定适应力,适者生存。二是人工驯化,即通过选择培育和不同的栽培技术以改变作物的种性,获得农作物的多样性,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第四,“副食”“主食”辩证法


2010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7800万亩,亩产约1000公斤,总产量7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四川和云南诸省区,总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马铃薯作为鲜食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它为加工淀粉及初加工产品如粉丝、薯条、薯片等。但科研力量薄弱,缺乏专用优质品种,栽培技术粗放等。

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亿亩,年产鲜薯增加2亿吨,折合粮食约5000万吨,也就是说马铃薯面积和总产量均要增加1倍。如果能申报国务院立项,一是可为农民获得国家综合补贴、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这笔款项可以提高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二是可以使国家粮食总产量再迈上一个新台阶,无疑这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我很赞赏农业部这个十分诱人而又恢弘规划,怎样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还需要搭桥铺路做很多很多的工作。如果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路径,“马铃薯主粮化”只能流于口号。

实施“马铃薯主粮化”要从历史发展的渊源审视,离不开马铃薯生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加工流通能力的增强,更离不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依靠国家资金补助和价格优势,刺激农民和地方政府推进马铃薯与其它主粮作物争地。一是何来7000多万亩种植马铃薯的耕地?仅靠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和垦殖北方旱薄荒地增产潜力十分有限。二是所谓马铃薯供作“主食”,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炸薯条烹薯片,而更多是以面条、馒头等加工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就需要食品工业的鼎力相助。三是饮食习惯。国人的祖先原来是以小米、大豆为主食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大米、白面进入千家万户。怎样重新让马铃薯从“副食”上升为“主食”再迈入“主粮”行列涉及到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是需要一代人才能完成的命题!有思想准备吗?

恩格斯有一句铭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是也?非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877342.html

上一篇:羊年春节献吉祥
下一篇:中国种业发展难迈科研体制迈的“坎”-
收藏 IP: 211.100.46.*| 热度|

5 刘洋 姬扬 杨正瓴 赵建民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