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部 2010-06-12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及实践
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部 2010-06-12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及实践
中华职业教育社
用学导式教学模式优化五元智能,这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教师刘学浩,1982年首倡开发人才智能的学导式教学法时提出来的(见黑龙江省版权局082005A027)。 学...
www.zhzjs.org.cn/ThinkResDetail.aspx?id=35 2010-12-15 - 百度快照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及实践
作者: 来源: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部 浏览次数: 559 录入时间: 2010-06-12
[导读]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要点
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定要求教育的同步发展并为其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利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的时机,强烈要求教育为他们培养新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样,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1913年10月,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指出:“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事不可少之件而已。...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主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析言之,即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所谓体育者,求便于运用;而所谓智育,其初步一遵小学校令之规定,授以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而已”[1]。这在当时,对中国封建教育--注重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仕宦人才,确实是严正否定、有力批判。黄炎培这时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传递、生活、发展的论点。1916年9月,黄炎培认为:“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名曰职业教育”[2]。他当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不仅有职业教育的理想,而且身心力行。从此,开创了职业教育的新天地。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手首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他同蔡元培等48人署名《宣言书》指出:中国教育之最大危机在于毕业即失业,就业者所学亦不能适于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不久,黄炎培即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后经修正,确定为四条:“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而其最终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讲求实用,为发展生产和民族经济服务;上述思想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客观规律的反映。
从此,中华职业教育社经历了32年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新情况,他都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不断创新,解决了许多新矛盾,表现出一个伟大的职业教育先驱者的高尚风范。1949年夏,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32年发现的新生命》(原题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过去和未来》)中,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职业教育,是今后增加生产繁荣经济的国策实施时所必须采取的措施。...需要大量人才。除一部分毕业于大学以外,绝大部分所需要的,必然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现有的万万不够,必然需要迅速、切实地重新训练,以技术的性质和需要急迫的程度,定训练期间的长短。...职业教育,在今后建国大计的需要上必然地很广大而且很急迫。我所敢坚决认定的,还有一点,新社会职业教育,不仅在量的发展上将是空前的,就在质的进化上,也将史无前例。”[3]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成功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黄炎培兴办的职业教育便具有这一特点。当前,我国正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扬光大黄炎培兴办职业教育宝贵的思想遗产,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实践
从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起步至今,已近90余年。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一派颇具生命力的创新的实践方式,例如,在教学与培训方面的下述做法,就很有新意:
(一)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获取两个“证书”
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某种职业必备的专门知识、特定的技能、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基层岗位管理经验,能适应区域性的职业需求)和学历证书(中等或高等教育学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基础理论、较高的文化、认识能力、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具有就业的宽广性,创业的能动性),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与培训方式:
1.确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1)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设置职业岗位群,明确对学生的知识、技术、能力(重在能实践会创新、肯学习会生活、能合作会适应)等智能素质要求,
(2)培养方案是总体设计,要体现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职业需求;并不断优化,相应重组教学计划(可取消专业理论课,按够用、实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中)调整教学大纲,重组课程体系(将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代表的各个技能考核模块,重新形成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核心能力--本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几个群体支撑技术的应用能力)。
(3)实施理论与实践交替互进式综合教学,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学生获取“双证”资格
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要掌握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与规律。
专业课教师最好全部来自企业或部分聘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执教。针对他们的不足,分别组织进修或挂职锻炼、或至少每年不少于一个月进厂工作,以提高学历、理论知识或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操作技能、技术应用水平和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还要开阔教师的视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专业建设经验。
3.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1) 创新双证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职业技能--可分3个层次: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对技能的考核鉴定,要依据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地域的特殊性及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及时调整。
为此,要努力做到教学与实践无距离,毕业上岗无过渡。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双证”教育的量化基础,教材建设是内涵载体,应及时编制、充实专业教材 。
(2) 以掌握核心技能为目的,改革教学内容,不再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及其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强调知识的宽度、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做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主干课程对应的实训课程,以综合工作单元的形式进行,并模拟工厂车间等实际工作环境;同时,建立实训工作档案。
(3) 以掌握核心技能为目的, 改革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讲授与实操训练结合,以综合训练带动技能水平的综合提高。
(4)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可实施“订单式”、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将课堂搬到企业,等等。
(5)实行假期工制度,学生在寒暑假到企业实习,边工作边学习。
(6)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工厂实践,带着任务上岗,养成学生勤思考、归纳的习惯;巩固、融合、提高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效果,提高就业档次、能力。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协调发展
培养职业人才既在课堂、实训场所、更应走入企业、工厂。
(1)企业应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并具有共同决定权;职业院校要立项,教师参与自主开发。
(2)实验、实训室建设应走向综合型,体现专业的核心技能。专业课全部配备相应的实训--能同时实现学历教育的专业知识、技术的训练和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鉴定大纲的技能训练项目;可仿真地模拟工厂的实际作业环境。
综合型、外向型与研究型的实验、实训室,应参与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经营活动中,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3)职业院校要与地方企业紧密结合,开放办学(从企业收集理论与实践教学素材;采用多种形式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协调发展的切入点),支持中小企业--搞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搞专门人才“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合作研究与开发产品、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全面技术合作、技术咨询及转让、产品检测、技术鉴定等),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校企师资互聘--教师到企业挂职任技术顾问或工程师;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则承担实践性、经营管理性较强的课程或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加快专业建设(用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资料完善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等引入“项目教学”同时培养掌握企业核心技能的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二) 在职培训采用深受企业欢迎的方式
采取适合企业特点、有利生产发展与人才成长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振兴职工教育的良策。
1.“专题研修”班
可分高级研修和专题研修。这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实际最密切、服务最直接的一种培训方式,侧重解决某个技术和管理难题,成效最易体现、成果最易被接受。专题研修的内容主要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难点;消化吸收引进新技术;结合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技术攻关;结合新技术应用、推广以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等。
办班的程序:(1)选择课题,必须是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研修达到既培养人才、又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目的。(2)班前准备,一定要充分;中心发言人要多做调查研究。(3)开办组织,要严谨,时间不宜长,研讨时可适当邀请有关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参加。(4)效果追踪,要及时收集研修成果。(5)总结宣传,要认真总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2、.“导师制”:
这是充分发挥老企业人才优势开展继续教育,经济实惠培养“三高”人才的好办法。老企业都有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老年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好技艺高超的高级工人,他们将陆续退休;由他们担任导师,将他们的宝贵财富留传下来,以利于缩短职工的成材周期,缓解人才匮乏。
实施导师制,要把握下列环节:(1)由劳动、人事、技术、教育部门联合,实行使用-分配一体化管理;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将导师制与分配、使用有机结合。(2)选好导师(应是德高望重的技术权威或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和学员(必须爱岗敬业,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中专以上文化水平、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3)选择专业与工种--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导师的来源而定,这可得到领导重视与支持。(4)制定目标(结合企业生产、科研以及发展的需要)、计划和实施细则(分期实施),便于导师、学员把握进度、方便检查考核。(5)签订合同,形式多样,时间不一,内容要具体明确,是考核奖励的根据。
3、.“自学考试”:
这是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理想之策,因为,当今企业出资对职工进行学历培训多不可能;自办职工大学也大都不现实。这一方式可分两类:
(1)外培类--——1 公助型:单位根据规划和人才需求,经过挑选而确认的“三高”人才候选人,鼓励他们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与第二学历进修、研究生委派,允许其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学费公助一半或三分之二,不合格者自费且学习期间只发基本工资;-——2 自费型:职工自费业余进修,单位一次性奖励,鼓励青年职工参加成人高考,自学成才,一视同仁使用。
(2)内培类--主要是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由技能鉴定站规定教材内容和学时进度,印发等级理论和实际操作标准--以岗位生产为主,操作考试结合生产进行;要在规定时间内学完必修科目,考前组织辅导--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时间。按技术等级标准考试--考培分开)和一般管理干部培训,要坚持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业余为主。
4、.“岗位练兵、比武”:
这是紧贴实际,促进生产的岗位培训方法,也是促进岗位成才的一种激励方法。可采用“制定岗位卡片、现场培训练兵、分层竞技比武、总厂大赛拔尖”4四步法。其特点:实践性强,突出现场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中增长才干;群众性广,人人参与,有利于全员提高;速效性大。可普遍培训练兵,又以分厂和专业为单位开展提高技能、创造效益的竞技比武--坚持以在岗为主、实践为主、配合生产为主。这样,职工提高技能绩效快,加快完成生产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
5、.“名师带高徒”:
要突出“高、难、新”:高--起点要高。师傅必须敬业爱徒,乐于奉献 ,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技术等级达到技师或是主要工种的技术尖子;徒弟必须爱岗尊师,刻苦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文化水平中专以上,有中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有培养发展前途的青年职工,完成的教学内容和达到的技术水平要高。难--善于解决本工种生产难题、攻技术难关,为完成生产任务排忧解难。新--技术上,师傅可教徒弟,徒弟也可教师傅,坚持能者为师,建立新型的同志式的师徒关系。
上述方式的共同特点:紧贴生产、经营、技术、管理实际,适应企业发展;办学投资少,见效快;淡化了工学矛盾,克服了经济困难;符合国情厂情,深受领导与职工的欢迎。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按需施教、适应生活、学以致用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替学生谋服务社会的准备;替中国和世界谋增加生产的准备。”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类社会之进步, 这都体现了他锐意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开拓前进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应该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按需施教、适应生活、学以致用。
目前,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我国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从而使职业教育关注人人成为可能、成为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应以适应需要为原则。“职业学校程度和年限,是完全根据社会需要和该科修习上的需要”。在设置上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办职业教育.“须绝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我国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显然,职业教育要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接受职业教育的求学者不仅要为眼前的谋生而具有一技之长,还要能成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为他们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这就要开发他们的智能-发展自主的能力:首先是自学探索能力、职业操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以及不断自能优化的品行。
(一)提升自学探索能力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必须“备人生处事不可少之件;于己具有自主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学会一技之长,--还要具备五元智能,才是高素质,而五元智能的核心是自学-探索能力。当前,要发展面向城镇和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可充分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办好职业教育。为此,要及早教会求学者能自学、肯探索,这应当是检验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现实标准。
通过职业教育,人人具备自学探索能力,不断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把我国人口的巨大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人人具备自学探索能力,进而就能立足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提升职业操作能力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井用”。“今科学之昌明,皆人类手与脑二者联络发达之成绩”,“故手、脑二者联络训练,一方增进世界之文明,一方发展个人天赋之能力,而生活之事寓其中焉。”。“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 黄炎培亲自确定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便是“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当前,我国要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就必须切实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缺乏动手操作能力。这 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制定和完善涉及技能型人才的政策,重视技能、重视技工,提升健体操作能力,才能及早就业、独立创业、转换职业,提高城市就业率。
(三)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须绝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职业教育要因材施教,发掘每一个人的特别才能--尤其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这是五元智能--高素质的关键。
当前,我国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但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距离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都与从业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直接关系。要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还要建立健全专利制度、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与政策上鼓励和保护技能型人才的发明创造。对生产一线工人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和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才能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突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现在是最缺乏、最急需的。
(四)养成自能优化的品行
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是“敬业乐群”、“劳工神圣”。所谓“敬业”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会之事业具责任心”。即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有“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他提出:职业教育“一方授与学生以谋生的知能,一方仍注意社会服务的道德……谋生与做人,二者本应同时并重,不具谋生能力,人固无从做起,具有谋生能力,而不知做人之道,必将成为自私自利之徒,更违教育之本旨矣。”“既得应用之知识,纯熟之技能,而无善良之品行,仍不足以立身社会。故本校特重学生自治,提介公共作业,养成其共同心,责任心,及勤勉诚实克已公正诸美德,俾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养成守规则、有礼貌、耐劳苦的习惯”。
随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又根据黄炎培的意见,制订和完善了职业道德标准,主要内容是:为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中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精神;养成理性的服从美德,具有稳健的改革精神,养成对所从事职业的乐趣;养成经济观念,养成科学态度。长期以来,社会上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重士而轻农工商。黄炎培视这种“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为“职业教育之礁”,针对性地提出“劳工神圣”的主张。认为劳力与劳心都是神圣的,“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号召青年应“对于职业抱有最高之信仰”.“人生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何等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 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使每个从业者爱岗敬业,以职业为荣,从而“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他试图从职业道德教育人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我们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用学导式教学模式优化五元智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当前,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又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目标、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勤奋好学、健康成长。为此,要认真研究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全面素质-五元智能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用学导式教学模式优化五元智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用学导式教学模式优化五元智能,这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教师刘学浩,1982年首倡开发人才智能的学导式教学法时提出来的(见黑龙江省版权局082005A027)。
学导式是在启发式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它用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军事训练和各地小学、中学、大学、部队院校、继续教育等,可全面提升智能素质和人才培养水平,1984、1988相继两届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85年被排在国内教学改革新教学法之首,后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比起美国的发现法、德国的范例法、苏联的问题法、保加利亚的暗示法来,的确有独到优势。现在,仅据2005年6月互联网上收录有关学导式研究报告、文献,从2000年以来已多达600篇以上。
在职业教育中,学导式同样不仅是突出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基本环节、把教学基点移到了"学"上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且是新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育思想和学习、生活方针。学导式的基本定义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人生理念:突出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或借鉴-模仿-创新-超越这四个环节不断深化,使求学者在学习生活的全程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探索。充分展现学导式10条开放的本质特征。在职业教育中,学导式实行以下6条创新的教学原则:自学为主、积极主动;学在导前、及时求导;借鉴模仿、能者为师;因材施导、以导利学;学可促导、相互启发;体验成功、创新超越;同时实行学导式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组织、设计、过程、方法、管理、考核与评价。中国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博采众长、体系开放;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用学导式创新教与学模式,可为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和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学导式社会做贡献。
学导式的基本目标是优化五元智能。五元智能是人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所必须具有的5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潜能并可释放的能量;是处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本力量。五元智能:由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五种元素构成。这应成为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元智能在职业教育中要整体性学习,这是知识(含经验)、技能(职业技术服务与操作技能是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的)、智力(突出思维力、感悟)、能力(7项基本行动能力)、品行(人品、品格)交互作用的一种学习;五元智能的全面发展要扬长然后补短。学导式促进学生主体的自觉行动,是自调节、发现式、合作式的学习:活学--在行动中学,学得精、用得多。
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要着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行动着的学生的“学”来考虑教学;学生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激励,要努力增强发展优势。“教”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贴近职业和生活实践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能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考核评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师、生明确方向、树立信心。
职业教育既是科学、艺术,又是专门修炼。职业院校只有形成学导式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创新、持续发展,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主动形成优化的五元智能素质,才能适应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发挥出每个劳动者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学导式和谐社会。
总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黄炎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结合中国国情,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及理论体系。我们要系统地研究,继承和发掘其理论中的精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