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神仙也教不好如何发顶刊论文 精选

已有 12620 次阅读 2022-6-17 09:36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观现实,不少年轻科研人员,特别是作为科研小白的研究生,相信发顶刊论文是有路和诀窍的。那么,两个科研人员A和B,A发表过顶刊(特别是Nature/Science)论文,B只发表过一般刊物论文,假如我们想请其中一个教我们如何发顶刊论文,我们优选谁?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会选择A。事实上,被邀请谈如何写好论文、发好论文的人,大多是被认为发过所谓好论文的人。

依老文之观察和体会,神仙也教不好如何发顶刊论文,特别是如果用受教之后能否发顶刊论文来衡量不好的话。

为什么这么说?不妨进一步提升学术境界,从学如何发顶刊论文,转向学如何拿诺贝尔奖。老文坚信,请一位诺奖得主跟请老文来教如何拿诺奖,过程可能不一样,受众的热血沸腾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但最终效果应该毫无二致——受众还是拿不了诺奖。

当然,如果真要学如何拿诺奖,我们也只能请到像老文这样拿不到奖的人来教,而真正的诺奖得主,正如物理学奖得主Robert Laughlin说,如果他知道如何拿诺奖,他不会告诉你,而是去再拿一个。If I knew what leads one to the Nobel Prize, I wouldn’t tell you, but go get another one.)

神仙也教不好如何发顶刊论文,从根本上说,是由科研的属性决定的。老文在《科研的最好法子全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中论证过:科研是一种天生就会或置身其中自有办法的活,它就像谈恋爱,是用不着别人教的。

最近,老文读到哈佛大学David Levari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的一篇论文,感觉它可以进一步证明老文的观察和体会不无道理。

Levari等人的研究颠覆了许多人的一个观念:专家top experts)是最好的老师the best teachers)。具体说,为学会做某件事情,我们最好向那些做得很好的人特别是成绩最好的人(the best performers,例如最成功的作者、歌手、棋手、商人)寻求建议或取经。

顺便插一句,现在的大学招聘教师其实也是基于这个观念,这从博士刚毕业,即使一堂课都没上过、一个学生也没教过,但只要手握一定数量的顶刊论文就可被争抢着进大学直接当教授可见一斑。

研究人员首先考察人们是否真的期望专家最好的老师。为此,他们请1092人(平均年龄35岁,606名女性)玩一个单词发现游戏,并预测建议者的成绩与其建议质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建议者已经玩了6轮游戏,并为新玩家写出了建议。

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更愿意成绩最好的人那里获得建议,望这能带来独特的好处。也就是说,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建议者的成绩是其指导质量的很好反映。

接下来,研究人员试图发现,与排名较低或成绩平平的建议相比,成绩最好的建议是否能更有效地提高新手的成绩。他们指派一组参与者78人,平均年龄36岁,38名男性)玩一个单词拼凑游戏(显示这是一个技能游戏,而不是运气游戏),并写出如何玩得好建议(例如,寻找短单词,思考后缀和前缀)。然后,研究人员把这些建议提供给了一组新的玩家(2064人,平均年龄33岁,890名男性),并分析这些建议新玩家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尽管成绩最好的相信他们的建议会对接受建议者帮助最多,接受建议者对成绩最好的的建议评价也较高,且接受建议确实提高了接受建议者的成绩(与不接受建议相比),但建议者的成绩实际上对接受建议者的成绩没有影响。

也就是说,成绩最好的的建议有帮助,但平均而言,它们并不比其他成绩较低者的建议更有帮助。换言之,成绩最好的的建议并不总是最有价值。(Tips from the top are not always worth top dollar.

成绩最好的人的建议之所以看起来更有帮助,研究发现,是因为成绩越高的人提出的建议越多,而接受建议者错误地认为,数量多的建议有助于提高成绩。也就是说,成绩最好的人的建议看起来更好,是因为他们的建议更多。

必须指出,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情况下,成绩最好的人提供的建议可能会被证明是最好的。例如,许多奥运冠军后来也成为最佳教练员。但这显然并非常态。

为什么我们不能期望从最成功的人那儿学到最棒的方法和技巧呢?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潜在的原因。包括:

意识觉知缺失(Lack of conscious awareness)。无论是由于天性还是多年的实践,成绩最好的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所做的所有有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小事。

交流和观点采择困难(Communication and perspective-taking difficulties)。即使成绩最好的人有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享,他们也可能无法从新手的角度(或回忆他们曾经面临的挑战)来交流有用的信息。

给出的建议太多。也许成绩最好的人实际上提供了有用的、可操作的建议,如果遵循这些建议,就会提高成绩。但由于建议太多,可能并没有完全被遵循,致使这些建议并不比其他成绩较低的人提供的有限建议更有效。

正如作者指出的,他们的研究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侧重于“如何做”的建议,这与“做什么”的建议大不相同。而这,恰恰可以证明老文的观察和体会,因为在老文看来,能否发顶刊论文,关键恰恰不在于“如何做”,而在于“做什么”。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梅达沃在《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一书中写道:“我可以很自信地说,任何科学家,无论年龄大小,要想取得重要的发现,都必须研究重要的问题。”

这意味着,是否研究重要的问题(做什么),比如何取得重要的成果(如何做),重要得多。

最后,打个很俗的比方,如何发顶刊论文有如如何投资发大财。我们即使向“股神”巴菲特取经如何投资,可能也没用,但盯住他在投资什么,有可能使我们一夜暴富。

推广讲,想投资发大财,如何投资不重要,如果硬要说很重要(否则市面上不会随处可见有巴菲特名字或名义的投资书籍了),那也远不及投资什么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343338.html

上一篇:教研成果为什么进不了课堂
下一篇:悟空和爱因斯坦同为博导,谁更受欢迎?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30 刘全慧 许培扬 褚海亮 吕秀齐 孙学军 郑永军 马陶武 刁承泰 李云志 卜令泽 程少堂 史晓雷 胡大伟 张海霞 陈安 杨正瓴 王安良 任衍具 陈南晖 周健 彭真明 曾荣昌 范振英 吴斌 葛素红 孙尉翔 姚伟 唐小卿 农绍庄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