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向错误抑制剂分子试剂说不 精选

已有 5348 次阅读 2015-7-22 07:44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分子生物学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基础或转化医学研究的学者,一定会在查找特定蛋白分子抑制剂时候非常头疼,因为如果你选择了正确的阻断剂,意味着研究结果可靠,如果一旦选择错误,意味着实验失败。但是关于蛋白阻断剂药物的错误信息充斥在大量已发表论文中,这一问题早就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最近一群科学家发表评论文章,并建立了门口网站,试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希望他们能取得成功,供国内从事生物技术创业的学者参考。


超过50名科学家专门建造一个网站,帮助生物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和药物效应研究中避免被错误化学试剂危害。

化学试剂是分子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等生物医学实验中重要的研究材料,错误的化学试剂会严重影响研究结果。因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学者对化学试剂的坚定并不十分熟悉,也很少在研究失败时会考虑到试剂质量的问题。

生物化学家Aled Edwards是结构基因组协作组的负责人,该组织目的是从蛋白质研究中发现药物活动,采用公私合作模式。他说,劣质试剂导致劣迹的研究结果,不仅浪费研究经费,而且浪费时间。虽然有关于具体问题化学试剂的报道,但是科学家仍然继续使用这些试剂。现在重要的不是设法修复错误,而是纠正如何有效交换关于问题试剂的信息。Edwards等数10位作者7月21日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发表了评论文章The Chemical ProbesPortal,目的就是尝试建立一个社团改善这一现状。

化学探针是一类人工设计小分子,这种小分子能结合特定蛋白,并可以破坏其功能。化学探针是生物学家研究细胞内目标蛋白功能的重要工具,也是发现治疗蛋白功能相关疾病药物的重要途径。但是小分子探针往往有非特异性的问题,就是与非设计目标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这种非特异性在不同细胞和物种不一样。这会导致科学家根据这些研究获得并发表错误结论。

非特异性探针导致成千上万种问题错误结论论文发表,也导致一项关于乳腺癌临床试验的失败,2009年的该临床试验涉及500名乳腺癌患者。例如,其中一个分子探针,开始作为PI3k抑制剂被使用了10多年,但是这种抑制剂对许多蛋白都具有作用。其实PI3的特异抑制剂已经被确定,但是几乎所有化学试剂公司都在其广告中建议使用老的非特异性抑制剂, 2014年后就有1000多篇使用这种试剂的论文发表。

该门户网站将推荐各种特定蛋白的探针,也推荐特定研究模式和体系,重点在试剂选择方面。

Edwards说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收集并清除错误试剂信息,让理想的好的试剂分子自然显现。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化学生物学家Kip Guy说,这个网站将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在文献中查找关于化学试剂的信息是非常繁琐的工作。他希望能使用这个门户网站协助设计实验、评议论文和评议基金。


(a) Open access to quality chemical probes can inform initial target selection. (b,c) Examples of chemical probes for the LXRs (b) and BET family bromodomains (c).

该评论文章共同作者北卡罗莱纳大学化学生物学家WilliamZuercher说,该网站刚刚开张,目前只有7个试剂。网站已经从伦敦生物医学慈善威康信托基金会获得5万欧元种子基金,部分文章作者承诺承担检索和输入试剂数据的责任,该团队希望不久能雇佣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该项目,网站是否成功将决定于学者们能否将工作中的不满变成动力。Zuercher说,为了让这一工作真正成功,我们需要群策群力。

http://www.nature.com/news/scientists-unite-to-warn-against-flawed-chemical-reagents-1.18027 

转发请注明:请关注本人氢气医学公众号 氢思语 (hydrogen_thinke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7241.html

上一篇:医学研究的某些尴尬
下一篇:《自然》白内障无药可用的历史或终结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12 陆巍 黄荣彬 袁军法 林珂 李宇斌 张南希 孙爱军 冷永刚 doctor5 Allanmu wqhwqh333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