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学者发现乳腺癌细胞能通过分泌一种外泌体(exsomes)的结构,这种外泌体具有细胞膜结构,内含有miRNA等信息分子,更让人惊奇的是,这种结构可以被非肿瘤细胞摄取,摄取后其中的信息分子能影响目标细胞向肿瘤方向发展。这一过程非常类似于肿瘤细胞通过外泌体感染周围正常细胞。外泌体最早发现于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是细胞主动分泌的大小较为均一,直径为40~100纳米,密度1.10~1.18 g/ml的囊泡样小体。外泌体是一种普遍现象,外泌体是各种细胞分泌的大小40 -100 nm之间的膜囊泡,在细胞与细胞间的沟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膜囊泡结构的情况非常普遍,如血小板、脂蛋白和微颗粒体。
脂蛋白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脂蛋白中,高密度脂蛋白最小,直径为5-15纳米大小;低密度脂蛋白指一类脂蛋白粒子,直径为18-28纳米大小,负责在血液内运载脂肪酸分子至全身供细胞使用。中间密度脂蛋白直径为25-50纳米,极低密度脂蛋白直径为30-80纳米;脂蛋白中乳糜微粒颗粒最大,约为500纳米大小。
外泌体直径为40 -100 纳米,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大小类似。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000-4000纳米到7000-8000纳米不等。
Microparticles微颗粒体是最近被发现的一种和细胞损伤密切相关的活性颗粒,可来自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直径10-1000纳米,一般为200纳米,健康人血液中普遍存在,但在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会显著增加。一般认为,内皮微颗粒是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时从细胞膜上脱落的膜性囊泡,在血管相关疾病中显著升高,被认为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近来研究发现内皮微颗粒表面具有各种活性物质,在凝血、炎症、内皮功能、细胞存活和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均有作用。
关于血小板和脂蛋白的研究早就非常系统全面。外泌体和微颗粒体只是刚刚被发现,研究相对比较少。这些来自细胞的成分存在类似的特征:首先是缺乏细胞核,没有自我复制能力;其次是存在细胞膜结构和生物活性分子;再次,这种结构属于细胞长距离实现功能的载体。能实现母体细胞不能完成的长距离任务。如果我们将这些结构进行整体描述和研究,一方面能从其他研究领域获取灵感,例如关于脂蛋白的分泌和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等都可以被其他研究借鉴。关于血小板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知识也能指导微颗粒体的研究。由于这类结构具有类似性,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上也存在类似性。
显然这类结构是一种功能结构,有必要将这种类似结构进行整合,统一命名为微膜体或其他什么,或许将来能发展汇总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微膜体生物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